重能力重实绩,青岛遴选297名拔尖人才
青岛发挥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从创新创业一线遴选优秀实用人才,赋予企业自主荐才权,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8月13日讯 8月12日,市委、市政府下发决定,授予丁仁相等297名同志2021年“青岛拔尖人才”称号,大力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社会氛围,进一步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
这是深化人才分类评价改革,实施“青岛菁英工程”后的第一届拔尖人才遴选,体现了重能力、重实绩、重一线,激励青年人才发展等鲜明导向。据了解,本届拔尖人才共3507人报名参评,经网上报名、资格审核、行业初审、专业终审、公示考察等环节,最终产生了297名拔尖人才人选。其中,40岁以下青年人才66人,占比22%;生产一线人才169人,占比56.3%;重点产业人才147人,占比49%。入选的拔尖人才,在四年管理期内享受每人每月2000元人才津贴、二类医疗保健、每年一次健康查体及读书休假活动等待遇。
作为拥有33年历史的青岛“老牌”人才工程,自1988年以来,我市已先后组织开展了18批2126人(次)拔尖人才推荐选拔工作,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人才,他们从各行各业的第一线脱颖而出,经过多年培育,已成长为行业领军人才、顶尖人才,他们冲在改革攻坚的主战场,走在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的最前线,成为助推青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破“四维”重实绩,选拔行业领域“千里马”
本届拔尖人才遴选是我市人才分类评价体制机制改革、人才工程优化整合后,迈出的具有创新性实践性的第一步。2020年5月,青岛印发实施了《青岛市人才分类评价实施办法》,并依托这一文件精神,出台《关于实施“青岛菁英工程”的意见》,全面优化整合人才资源,将全市分散在9个行业主管部门的10项人才工程整合为支撑产业发展的“产业领军”和服务行业建设的“行业拔尖”2项,着力破解人才“帽子”满天飞的问题。
据悉,作为改革后的首届拔尖人才遴选,在评审标准和维度的制定上,着力破除“四唯”倾向,适当减少了奖励、资历、头衔、论文等评分占比,更加重能力、重业绩、重一线、重未来,真正将各行业领域的“千里马”“领头雁”遴选出来。鼓励创新、崇尚实干,坚持人才以用为本,注重工作实绩和实际贡献,从创新创业一线推荐遴选一批“人岗相适、人职匹配”的优秀实用人才。
此次获评拔尖人才的王大欣,是空中客车直升机(青岛)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飞行管理总监。虽然没有太多头衔“帽子”,也没获得过专利,但他凭实力“出圈”,在此次遴选中脱颖而出。在空客直升机项目初期,王大欣作为我市派出的中方谈判组组长,带领团队凭借过硬的素质和多赢的方案,确保了H135总装全流程工序落地的谈判目标,使我市成为全国唯一具备国外主流直升机总装制造和生产试飞能力的城市,为青岛航空产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这次荣获拔尖人才让我深受鼓舞,选拔标准突破了一些条条框框,是对人才的一次松绑,让我们这些重实战的一线工作者有更多的精力投入主业,为青岛的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价值。”王大欣说。
此次拔尖人才遴选以职业属性和岗位要求为基础,根据不同职业、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人才特点和职责,突出品德、能力和贡献等要素,制定科学合理、各有侧重的评价标准。按照行业分类共分了15个组别,各行业组别又根据实际情况再进行细分,最终形成25个小组。通过对行业领域的细分,实现人才评价的多元化。例如教育类别的评审工作中,改变了以前统一标准的情况,将评审维度分为教育教学、教育管理、教育科研三个类别,较为全面地涵盖了不同类别的人员。在制定标准时又各有侧重,实现差别化评价,对于教育教学人才更突出教育教学经验的推广及社会公认度,教育管理人才更突出独创性管理经验,教育科研人才则更突出独创性教育理论及为教育实践所做的服务。
选才荐才权交给企业,提升人才评价市场化水平
是不是人才,企业等用人主体最有发言权。突出用人主体的评价地位,充分向用人主体放权,企业等用人主体可以自主荐才,也是本届拔尖人才遴选的一大重要特色。
此次拔尖人才遴选中,聚焦我市产业发展方向和今年拟落地的重点项目,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现代金融、现代海洋等产业筛选了20家能代表重点行业领域先进水平、发展潜力大、实际贡献高、产业集聚拉动作用明显的头部企业,赋予企业自主荐才的权力,共推荐了21名对企业贡献大、受到企业认可的相关领域专家,成为青岛拔尖人才。企业自主推荐人才的行业水平也得到了终审专家们的一致认可。
青岛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自主推荐的拔尖人才徐晓红,长期扎根在会计管理一线,深耕专业领域20余年,主持完成标准成本体系研究项目,填补了行业指标“零标准”的空白;探索成本发生规律,前瞻性研究地铁运营损益,系统指导地铁线网票价制定,为区域经济发展和民生工程贡献智慧和力量……此次拔尖人才遴选充分尊重企业认定评价人才的主体地位,同时结合终审专家打分情况印证,减少人才评价的行政化色彩,提升人才评价的市场化水平。
探索多元化评价,遴选结果更加公平公正
“拔尖人才遴选除了评选的标准、程序合理,结果是否公平公正直接关系到遴选的效果。”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有关负责人说,由于此次评选对象的差异性,单一的评价方式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在行业初审结束后,委托第三方机构,聘请上海、南京、苏州等国内相关领域的国家级专家和行业带头人,对进入终审范围的人员进行专业终审,专家们认为此次青岛拔尖人才的素质水平普遍比较高。
参与专业终审的苏州大学专家张德荣说:“青岛市有关部门对每一类人才都制定了十分详尽的评分标准,终审过程中打乱人才的初审排序,我们采取盲评的方式,审核入选人员的申报材料,按照评分标准对参评人员一一赋分,较好地杜绝了人情分和关系分,确保了评审结果的公平公正。”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据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有关负责人介绍,拔尖人才实行“全出竞进”的动态管理,每两年遴选一届,每一届管理期四年。下一步,拔尖人才遴选将继续发挥好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建立更有说服力的业内评议制度,发挥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的作用。对擅长从事基础性研究的人才,引入同行评价机制;对长期奋战在一线,以稳扎稳打的应用型研究为主的人才,以用人主体和市场的评价为主;对从事社会服务和技术转移的人才,探索引入第三方评价。总之,就是要适应人才分布的广泛性和岗位的专业性,坚持共通性与特殊性、水平业绩与发展潜力、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当好人才“广角镜”,把更多优秀人才挖掘出来、使用起来,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记者 刘佳旎)
附:2021年297名“青岛拔尖人才”称号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