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发展海洋事业已成为全世界的广泛共识。
对于海洋底色浓厚的青岛来说,发展海洋经济不仅是一直以来的天然使命,也是城市发展的强大动力。开局之年,青岛不断加码海洋经济发展。
8月17日,青岛市委海洋发展委员会召开上半年海洋经济运行分析及涉海项目招引推进情况专题会议,调度上半年全市海洋经济运行、重点项目推进及招商引资情况,部署下一步重点工作。市委副书记、市委海洋发展委员会副主任惠新安出席会议并讲话。
无论是基于区位与禀赋,还是从中央、山东赋予的重任考量,青岛海洋工作都必须创一流、当排头、走在最前面。
“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提高站位,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强化创新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勇当海洋强国、海洋强省建设的排头兵。”惠新安指出。
从更广阔的视野上看,这次专题会议不仅是青岛城市发展的呼唤,更是这座海洋龙头城市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提高在全省乃至全国站位,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再认识、再检视、再部署!
01
半年开了8次会议顶格部署
“向海则兴,背海则衰”。围绕经略海洋攻势新阶段任务,瞄准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目标,上半年青岛海洋经济交出了一份不错的“半年报”。
青岛市委海洋办数据显示,上半年,青岛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增长21.9%,高于全市生产总值增速8.1个百分点;涉海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1%,高于全市3.4个百分点。
经略海洋的核心在海洋产业,海洋产业发展的核心是海洋项目。今年,青岛明确把创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作为“十四五”乃至未来十到十五年全市海洋发展的总目标,把“双招双引”、项目落地作为关键靶点,推动涉海项目引进和落地工作取得了“双丰收”——
1-7月,全市110个涉海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252.4亿元,开工率达到90%。这些项目的快速落地、快速开工、快速投产,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全市层面的顶格部署,工作协同有力。上半年,青岛召开了市委海洋委第二次全体会议及6次专题会,重点工作及时部署、关键问题迅速反馈、重大事项高效调度,各区市、功能区、市直有关部门协同推进,为发展海洋经济汇聚起合力。
事实上,为了凸显青岛特色、打造比较优势,加强对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顶层设计,青岛还成立了工作专班,赴深圳、上海学习考察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的先进经验,修改、完善关于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意见和配套实施方案。借“他山之石”,青岛这座“海洋名城”进一步明确了海洋发展的方向和路径。
加强顶层设计之外,青岛还在着力提升海洋科技策源力,加快涉海平台建设。不久前,筹划3年多、集聚中科院13家院所科研力量的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建成,这座海洋科技的“航空母舰”在青岛扬帆启航;自然资源部刚刚公布的全国42个重点实验室建设名单中,青岛独占3个部级重点实验室,全市海洋领域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37家,全国领跑优势更加突出。
海洋经济是城市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力量,对青岛而言尤甚。今年以来青岛海洋经济运行良好、成效明显,为全市经济稳中有进、进中向好作出了贡献。
02
区市逐一自我剖析找问题
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问题和不足,为下一步的提速发展找准方向。
会议采取视频形式,各区市、西海岸新区设分会场。会上,全市10个行政区以及高新区、蓝谷、上合示范区、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等4个功能区逐一在线上进行汇报,梳理了各自的发展特色和成绩,剖析了存在的发展问题,并给出了下一步的发展规划。
市南区说,全区上半年涉海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低于全市水平;社会化招商力度不足,资本化招商方式运作经验也有所欠缺,在运用国有融资平台等市场化思维方面实践经验不足。
市北区说,区内海洋产业分布发展不均衡,海洋药物、海洋信息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尚处于发展初期,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优化;全区现有海洋科技园区、海洋公共创新平台数量不多、层次不高。
李沧区说,全区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比重仅为19.37%,涉海规上在库企业仅有121家,海洋经济总量整体偏弱;涉海项目投资活力不足。
崂山区说,海洋经济总体规模较小,产业带动力强的涉海大项目存量有限、增量不多等问题仍需解决。
西海岸新区说,仍有个别项目受规划因素制约未开工,能耗指标制约着临港产业发展,水产品加工业仍受疫情影响。
平度市说,上半年受海洋产业类项目偏少、投资额较小等因素影响,海洋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存在下降情况,在建项目中,大项目占比不高。
莱西市汇报时更是直言,海洋经济一直是其经济发展的短板。目前,莱西存在涉海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乏力等问题,投资支撑不足,涉海大项目少,且缺乏海洋船舶、海工装备等传统意义上的高质量海洋大项目,对投资拉动作用小。
……
区市在海洋经济发展上存在的问题,破具代表性。会议从全市层面,点出了青岛全市海洋经济发展问题:
全市提升海洋经济核心竞争力还没有大的起色,特别是海洋制造业规模不够大、质量不够高、创新能力不足等,仍然是最大的短板。
海洋经济工作推进不均衡,从1-7月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规模情况看,排第一名的区域完成了近80亿元,而排名靠后的仅有1到3亿元规模。
工作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个别区市还没有成立海洋委,人员配备不足、工作力量薄弱。
海洋领域资源整合的效果还不明显,海洋科技人才的引育用力度还不够大……
问题不可怕,怕的是看不到问题,怕的是看到了问题却得过且过。一场全市调度会,就是要说透问题,才能“有的放矢”为解决问题铺好路。
03
提高站位,紧起来、跑起来
要发展,就要扭住问题一个一个突破,在解决问题中实现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因海而生、向海而兴,在全国“海洋版图”中,中央和省委都对青岛海洋发展寄予厚望,把青岛放在全国沿海城市“第一梯队”。
2018年6月,总书记在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考察时,就专门强调“建设海洋强国,必须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厚望嘱托仍在耳边。
6月23日,省委召开海洋强省建设工作会议,部署经略海洋这篇大文章,青岛被进一步赋予“加快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勇担经略海洋先锋”的使命。
要发展,就要增强责任感,站在国家战略全局的高度,推动、承接党中央部署和省委要求在青岛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要发展,就要增强紧迫感。上海、深圳、天津、青岛、大连、宁波、舟山等城市都提出创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目标。上海涉海产业基础雄厚、深圳开放发展优势显著、舟山经济结构合理,在这条“赛道”上,“并跑城市”各有“王牌”。
前有标兵、后有追兵,青岛稍有松懈就会掉队,必须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加速形成有优势、有特色的海洋高质量发展之路。
要增强创新意识。海洋充满了奥秘,发展海洋、经略海洋的工作必须是创新、探索的。比如,青岛正探索建设三产融合型海洋牧场综合体发展新模式以及“海上风电+海洋牧场”“海上风电+制氢”等海上风电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这些没有经验可循的发展道路都呼唤着青岛勇于创新、率先作为。
扛牢在海洋强国、海洋强省建设的“大旗”,青岛必须在提升海洋创新能力、整合海洋资源等方面“干出”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引领示范效应的经验,才对得起“排头兵”的地位。
“扑下身子”拼命干!青岛要把海洋经济发展的重点工作“落到实处”。
8月已经过半,今年剩下4个多月的时间,青岛要集中抓好总投资3600多亿元的110个重点项目,必须下更大力气推进涉海重大项目建设,培育壮大海洋经济发展新动能。
服务保障必须跟上,在项目落地、开工上以“办成事”为结果导向,“以成败论英雄”;要素要跟着项目走,加强对土地、资金、审批等要素环节的支持保障;细化完善项目推进机制,才能做到进现场、解难题、促开工、促投产。
青岛拥有涉海科研机构数量,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量,以及全职在青涉海院士数量均居全国首位。海洋科研优势是一张发展王牌。
但青岛海洋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仍然较低。相关调查发现,中国海洋大学和青岛科技大学的本地转化率约为40%,黄海水产研究所不足30%,中国石油大学不足20%,还有的高校本地转化率不到1%。
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就率先要解决好海洋科技与经济发展“两张皮”的问题,避免产学研合作“貌合神离”。
要突出“多方互促”,推动驻青涉海科研院所更好地参与全市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突出“成果转化”,健全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政策体系,强化就地交易、就地转化、就地应用;完善市场化人才评价体系,探索改革职称评定方式和薪酬奖励制度,将科研转化成果价值、企业认可度等作为考量依据。
目前,青岛已形成比较完整的海洋产业体系,有20多个海洋产业门类。但不可否认,海洋类制造业项目偏少,海洋科技基础研究人才居多、应用型研究人才偏少等问题仍然存在。
这就是“双招双引”的价值所在。对青岛来说,要结合区域产业特点,用发展眼光和战略思维引进项目。要知道,不仅仅是引进一个项目,更要通过一个项目,形成一个产业集群,引进一批科研院所,招引一批科研人才和技术人才。
责任再压实!青岛要增强海洋经济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海洋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方方面面的责任都落实了,方方面面的力量都激发了,才能写好海洋发展这篇大文章。
当前青岛发展海洋经济,既处在攻坚突破的关键期,更处在大有可为的机遇期。一场主题会找准了问题、理清了思路,相信青岛的海洋发展一定能应该更澎湃的新动能!
(作者 耿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