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正文
青岛冠状病毒肺炎平台

老城日渐模糊“乌有园”越发清晰他画出成长的思考 王树彬:用画笔与世界沟通

2021-10-11 08:14 来源:观海新闻/青岛晚报
分享到:

“起初,绘画只是我的爱好,随着经历不断地增长,绘画变成我生活里的一种交流倾诉的方式。 ”2013年自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后来青,王树彬画居住的老城,画心中的“乌有园”,画自己的有所思,通过这些画面诠释自己对生活的感受与洞见。

因为年轻,看世界的观感会不断改变,王树彬的画也一直在改变;因为热爱,对绘画一直很执着,“就像生活必需品”,王树彬的绘画不停。

1

从清晰到模糊

在青岛老城画出时光感

“毕业之后近两年没动笔。”自初中开始喜欢上绘画,王树彬一直是模糊地热爱,并没有明晰的艺术理念。 2014年,在江苏路一个朋友咖啡店里,王树彬偶遇画家林建寿来青写生,忽然就有感觉重新拾起画笔。 “当时很迷茫,总想着去西藏,去地广人稀的地方,就画西藏。”而林建寿则建议王树彬,画生活的地方,画青岛。于是,王树彬一边教学,一边开始画老城。

“我画老城,开始没有体系,就是喜欢,第一张画的是小青岛。”王树彬居住在青岛老城,经常行走在各个名人故居之间,“有个念头,想了解一下文人居住过的地方。”开始没有具体的概念,就是风景重现于画面。后来在朋友的建议之下,对名人故居进行系列绘画,“不再去仿照,而是带入对建筑的理解,对名人的理解。”王树彬不断修改这批主题画作,用新的画面覆盖原本的画面,甚至融入故居名人文字的特点,强调画面的光影感,让名人故居更有生命力,不再是一张张冷冰冰的画。这批画后来陆续成展,展出了《青岛现代文人风景》《现代文人寻踪》《老舍先生和他的邻居们》等主题展览。

从名人故居找到老城的“生命力”,王树彬对老城的感受更深切了,“这一批画也是我的心灵慰藉。老城的文化气息不仅是为青岛几代人提供精神滋养,对我们这些外地来青的人也起了同样的作用,这是青岛老城的光环。 ”穿梭在老城,王树彬的内心是放松释怀的,而在城市另一端的高楼大厦里则是紧张的状态,“这是老城的关怀。 ”最初,这些老城的模样在王树彬的画中是硬朗的建筑与清晰的画面。 2018年的时候,王树彬觉得该停一下,重新感受老城,他转向了以崂山茶园为主题的创作。2019年他路过有些荒凉的黄岛路,感触很深,“老城很多元素也在消失,我对老城忽然感觉越来越遥远,或者说是时光的恍惚。”于是他借助其他表达方式创作了新的老城绘画,把时光的恍惚铺开在画面里形成一种模糊感。王树彬希望通过对于老城的绘画留下自己对老城的理解,对老城历史的理解。“通过我的方式,让时光走得慢一些。很多年之后,也许老城不在或者样貌变了,我希望画面里保有过去的痕迹。”

园林里感受天人合一

画理想中的“乌有园”

虽然是北方人,但是王树彬却热爱着江南的文化氛围,尤其对江南园林情有独钟。他的园林系列绘画,是基于自己对园林的时空想象而搭建出的理想国,于是,这个园林系列叫做“乌有园”,这也是一个“观念先行”的系列创作。

现代人看园林,看的就是景点景观,但是建造园林的古人,却是讲究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生活。每位园林的主人都是在打造自己的理想国。在王树彬看来,一草一木一石,都有生命,见证了时间的流逝。 “当我在园林里思考问题时,会感觉人很渺小,因为一棵树一块石头的生命都很长很长。 ”王树彬经常花一整天的时间呆在园林之中,看景,观心。他会在拙政园里仔细寻找,寻找文徵明《拙政园三十一景图》里的紫藤,与这位明代大师神交;他会盯着园林里的太湖石遐想,想象每块形状不一的石头蕴含的寓意。王树彬画笔下的“乌有园”是一种符号,剔除了眼睛所看的实景,不再描摹物象,这也是他绘画的一种新的觉醒——园林本身只是一个寄托,绘画的内在是王树彬对于理想国的畅想。

想在绘画中找到自己想要找到的,还是需要看哲学读本。在创作“乌有园”的时候,王树彬看了很多哲学书,以此改变自己的思维逻辑。他说,现存的园林,周边也都是现代化的建筑,这些园林变成了 “闹中取静”。“园林本身的意义变了吗?可能没有,也可能有。 ”

绘画是精神交流

是寻找心灵方向的方式

大二的时候,导师问过王树彬,你创作的作品想表达什么?那时候的王树彬只是想把所见画下来。 “十多年后,我才明白其中的道理。 ”如今的王树彬希望通过绘画向大家诉说自己的想法和见解。绘画能够表达个人感受,这是一种精神的需要。在青岛,通过绘画,王树彬还交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我就是艺术的从业者。 ”王树彬这样定义自己。在他看来,不管对哪一代人来说,艺术路都是非常难走的。如果想从艺术中得到什么,那么艺术的意义就变了。 “我就想通过绘画诉说自己的情怀,通过绘画,寻找到自己心灵的方向。 ”

王树彬还是一名美术教师,“我现在的第一任务是教学,需要把我自己学的知识传达给学生。 ”对国家、对个人来讲,美育都是非常重要的,“我想传达给我的学生或者朋友,美育不是教育,而是需要不断培育,是贯穿在人的一生之中的。 ”王树彬强调,在美术教育中,重要的不是带着学生去判断一幅画一个作品的“好坏”,绘画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从绘画中得到自己需要的才是最重要的。王树彬总结,从绘画中得到的,应该是对人格对生命的支撑。

观海新闻/青岛晚报记者 贾小飞 摄影 柳栋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