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明毅
青岛新闻网10月12日讯(记者 任俊峰 通讯员 刘畅)已是耄耋之年的驻青央企中交一航局二公司退休职工赵明毅,回忆起抗美援朝长津湖战役时,略显有些激动,当时,炮火硝烟的每一个瞬间、每一个片断、每一个时间点,他都能完整清晰地讲述出来,今年,他已经89岁了。
四幅连环画中卫生员便是赵明毅本人。
时间追溯到1950年,赵明毅以卫生员身份随27军80师240团入朝作战,那年,他已入伍3年,参加过多次战役。“我们奉命向北朝鲜长津湖地区挺进,当时冰天雪地,夜间能达到零下35度左右,为了轻装上阵,我们换上布鞋、球鞋,当时积雪很厚,膝盖以下全部没在雪里,就这样一步一步在雪里穿行,翻越了好几座大山,找到攻击点隐蔽起来。”赵明毅清晰地记得,那天是11月27日,据他描述,当时美军十余架飞机反复在头顶飞过扫射,大家一动不敢动,上山前怕被发现,特意将棉衣棉裤反过来穿,白色的里子和皑皑白雪混在一起,一趴就是十几个小时,但也有很多战友牺牲在枪弹之下。
赵明毅(年轻)。
瞄准攻击的绝佳时机,3营9连向公路东侧的1475高地突然发起主攻,将山上的美军击溃,其余残兵逃到了山下的新兴里。但次日清晨6:30,习惯在早晨作战的美军突然开始进攻,炮弹声、枪击声……刺耳的各种声音充斥在长津湖畔,又是10多架战机,轮番低空俯冲扫射和投弹,“我亲眼看到身边的军医李浩聚和卫生员年少贤,胸口处被子弹击中,牺牲在我身旁,隔不了不远处的卫生员孙荣礼腹部受到重伤,半躺在防炮洞边,还有卫生员小负都负伤了,我赶紧冲上去给他们包扎、抢救,往山下运。”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赵明毅接连包扎了14个人,美国的飞机狂炸一阵之后,就开始了步兵的冲击,“猛然间,我听到有人高喊,敌人冲上来了!大家赶快反击!找手榴弹!找枪!快!快!我们是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我们绝不能叫敌人反击成功。他们是凭飞机打仗,但在前线、在近战中,飞机根本没有什么用。可我身上没有武器啊,我就赶快找负伤的和牺牲的战士的枪,但那个枪栓完全被冻得死死的,掰都掰不开,我就抓起手榴弹,和战友一起向敌人投去,敌人到眼前了,就端起刺刀,和敌人进行白刃战……”
赵明毅朝鲜负伤纪念照片。
从上午6时30分到12时,敌人“反击”十几次,志愿军英勇对抗,当时天寒地冻,他们身上只穿两斤重的薄棉袄,脚穿球鞋,饿着肚子喝不上水,就这样一直持续阻击、战斗,赵明毅跑来跑去抢救伤员运送伤员,两手也冻僵了,给伤员缠完绷带,打不了结,拿起剪刀也剪不断纱布头,大约十一点多,一架喷气式敌机突然向他俯冲而来。赵明毅说就像被人推了一跤,左手发麻,神经激烈地震动了一下。但清醒过来之后,他又把一个胸部中弹的战士背到救护所。这时才感觉胳膊和腿有点疼,一摸,一个袖子已经冰凉僵硬,原来是臂膀已经负伤,血都结冰了。
赵明毅手绘图。
历经数小时激烈作战后,中国志愿军240团3营终于将阵地坚守住,在这场大兵团作战中,我国志愿军在无空中火力支援下,运用纵深穿插战术、夜战、伏击等战术,歼灭了朝鲜战争中联合国军的1支团级部队,也是号称“王牌军”的美国步兵第7师第31战斗团A连部队——“北极熊团”。
谈起我们为什么会取得胜利时,赵明毅说:“美军是为个人而战,为25万美元津贴而战,而我们,是为党、为国家而战!有中国共产党这个后盾,有国家的强大,才有我们的今天,才有我们子孙后代的幸福生活!”说起这话时,历经战火硝烟到和平年代的赵明毅,摸了摸至今还留在身体内的“子弹片”,眼神清澈,声音铿锵有力。
赵明毅手写稿。
赵明毅个人简介:
1932年7月出生在山东蓬莱草泊村。1947年6月,他参军入伍,进入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26师医学训练队,参加了胶东蟹子湾战斗、水沟头战斗等,负责护理并转送伤员。
1948年4月,赵明毅被调到26师78团,随后参加了济南战役、淮海战役。在淮海战役中,他在火线抢救伤员过程中,英勇负伤,左侧髋关节股骨头外侧被炮弹炸伤,在华东野战军第15野战医院疗养,弹片至今还留在体内。1949年3月,他被调到27军30师240团3营,参加了渡江战役、上海战役。
在战役中,个人获四等功两次、三等功一次。
1973年12月加入中交一航局(原交通部一局)四处医院,先后在机关保健站、中交一航局二公司船机分公司(原一航局二处船机厂)担任医士、医师、主治医师,做好保障工作。在20多年的内科临床技术工作中,能较熟练运用常用诊疗技术、放射学及心电图学等,对内科常见病有良好的经验,能初步辩证施治地运用中药与针灸,曾针愈一名卧床多年的风湿性关节炎病人;他还倡议公司由指定大夫使用处方麻醉药品,从未发生一次医疗事故。本人精通英语与俄语,陆续译出了《化脓性蜂窝织炎性胃炎》(俄)等八篇俄英医学文章,两篇刊登于杂志。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他接受了《人民日报》记者采访,和另外一个战士事迹被写进了《战斗在长津湖畔》,又被上海六合书局编制成连环画《痛歼美帝王牌军》,在全国发行。2017年,耄耋之年(85岁)的他回忆过往经历,写了一篇《长津湖畔的激战》文章,发表到《大江南北》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