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作为2021青岛影视博览会主题活动之一,“致敬红色经典•奋进伟大时代”电影精品创作专家研讨会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行。来自全国的资深电影人、专家汇聚一堂,围绕主旋律影片商业化,从题材、主题规划、创作手法、市场化等多个角度,总结探索电影精品创制经验,探讨促进中国电影提质增效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为文化强国贡献行业力量。
会上,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名誉会长章柏青从电影史和产业发展的角度,分析了精品电影创作的历史、现状以及发展的态势。在他看来,“电影精品”当中的“精品”二字是很神圣的。一部精品要在电影史上留痕至少要在思想文化意识上有探索、电影塑造上有技巧、电影史上有创新等。随着时代的变迁,行业对电影精品的判断标准也会发生变化。像《红高粱》这样的80年代精品电影,以文化意识创新吸引观众,创造了当时的票房新高。当今电影已经进入产业时代,电影的精品创作需求旺盛,高科技电影大行其道,如果在这类影片中加入思想、文化的衡量,在人文、电影意识手段上多下工夫,“精品”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他表示,只有从整体上将思想、文化、艺术联动到电影当中,中国的电影精品才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受到业界和观众的欢迎。
“电影本身就是想象力的产物,任何内容、题材、行事风格的电影,都应该具有想象力,因为这是决定一部作品是否具有创作力,是否能够赢得观众的重要标准之一。”中国电影评论协会的副会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李建强从电影创作的角度,以《1921》等热映影片为例,表明革命、历史题材也是可以充满想象力的,这些影片将抒情、纪事等各种手段艺术地结合在一起,带领新时代的观众触摸到百年前的历史温度,既有思想意蕴,又有时代的吸引力。他表示,要打造电影精品,一方面要了解观众想看什么、认同什么,另一方面要善于创造各种新的想象力消费点,打造电影精品创新的增长点。
对于电影“精品”的标准,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黄群飞也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他认为,伟大的作品需要时间的积淀和认可,被称为“精品”的电影应该是超越时代的,让人百看不厌的。在分析了中国近几年影片市场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后,他建议电影精品的创作要把握好与电影类型、创作数量、主旋律影片多样化的关系。同时,也要尊重市场规律,将主旋律影片市场作为宣传放映主阵地,让更多的“精品”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
此外,围绕“敬红色经典奋进伟大时代”的主题旋律影片创作,影视行业专家还从年轻人的角度和观众的视角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就影评参与影视创作、给予新主流大片更大影评空间等多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并给出了专业化的建议。(毕海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