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金融活水”流入实体经济
截至9月末,青岛本外币贷款连续37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为实体经济提供强力支撑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讯 伴随着多项数据的陆续出炉,青岛金融业再次交出“含金量”十足的三季报,“金融业贡献度持续增强,更多‘金融活水’流入实体经济,资本之水不断澎湃聚集”三句话简单勾勒出三季报的基本轮廓。
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前三季度,全市经济持续稳定恢复,GDP实现首破万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这种韧性与强劲同样也体现在青岛金融业的发展上。
前三季度,全市实现金融业增加值679.8亿元,两年平均增长6.9%,高于全市GDP两年平均增速0.6个百分点;金融业实现税收178.2亿元,占全市税收的比重为11.4%,同比增长36.1%,高于全市税收增速12.9个百分点,金融对地方经济的贡献持续增强。
金融业“加速跑”的一大标志,就是为实体经济提供强力支撑。截至9月末,全市本外币存款余额22210.7亿元,比年初增加1703.6亿元,同比增长8.9%。本外币贷款余额23719.6亿元,比年初增加2654.8亿元,同比增长13.0%。其中,本外币贷款增速比全国高1.6个百分点,比全省高0.2个百分点,已连续37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
贷款期限和结构趋于优化成为亮点。至9月末,全市中长期贷款余额9693亿元,同比增长15.7%,比全市贷款增速高2.7个百分点。制造业贷款连续20个月保持正增长,连续5个月增速环比提高;普惠小微贷款、涉农贷款分别同比增长38%和16.2%,比全市贷款增速均高25个百分点和3.2个百分点。
今年以来,资本市场“青岛军团”的持续扩容,创投风投的迅速集聚,都印证着青岛对资本吸附能力的再升级。
截至目前,全市新增上市公司11家,新增上市公司数超过去年全年,上市公司总数达到70家。新增上市公司数量和上市公司总数稳居全省首位。截至9月末,上市公司累计募集资金111.4亿元。新三板挂牌公司70家,募集资金3.85亿元。蓝海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1914家,实现融资44.2亿元。非金融企业发行债券151只,融资1093.9亿元;银行发行债券225只,融资1199.5亿元。
打造全球创投风投中心,青岛“蹄疾步稳”。截至9月末,全市在中基协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432家、管理基金1534只、管理规模1424.6亿元,较年初分别增加70家、647只和385.3亿元,私募基金管理人、管理基金数量在全国36个辖区中均居第10位,分别比山东(不含青岛)多63家、536只,青岛北方私募第三城、全省龙头的地位不断巩固;私募基金管理人和管理基金数量增速均居全国第2位,管理规模增速居全国第7位。
专家点评
青岛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刘晓曙:
金融对实体经济“供血”更注重提质增效
青岛前三季度金融发展稳健增长,是实体经济资金需求和金融体系资金供给同向共振作用的结果,印证了前三季度全市经济持续恢复、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持续显现。
一方面,我市经济基本面持续改善向好,增长韧性加强,实体经济对资金的需求旺盛;另一方面,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增强,货币流动性向实体经济传导的渠道更加顺畅,资金的供给更加均衡合理。
从青岛金融业前三季度的数据可以看出,通过持续深化金融改革,从严防控化解金融风险,我市金融业增加值稳步提高,金融结构持续优化提升,贷款不良率处于历史低位。尤其是贷款总量增速上升,贷款结构趋于优化,意味着金融对实体经济的“供血”更加注重提质增效。如青岛制造业前三季度投资快速增长,全市制造业完成投资同比增长38.0%,占全市投资比重为23.8%,对全市投资增长贡献率66.7%,由此全市制造业贷款连续20个月保持正增长,连续5个月增速环比提高。
一直以来,以银行融资为主的间接融资占据主导地位是青岛金融业的“短板”之一,这种不合理的结构造成企业负债率和融资成本偏高,同时也使得金融风险向银行业集中。而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展直接融资渠道,推动社会融资结构由间接融资为主向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并重转变,成为拉长这一“短板”的重要举措之一。今年以来,青岛在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持续发力证明了这一点。(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傅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