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热点。近日,学而思、新东方等宣布将退出义务教育段学科类培训,再次引发了人们对教育的关注和热议,校外课业负担减轻了,学生多出来的时间怎么办?
青岛教育早已为学生们规划好,一系列活动也在密集开展,举行“十个一”项目班级器乐、合唱、戏剧、朗诵展演;开展课后服务,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开展作业革命,优化学生作业设计……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生之基,关系着千家万户,更关系到一座城市、一个国家的发展。
日前,《青岛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公布,总结过去,青岛教育成绩亮眼,实现了很多突破,诸多实践走在了全国前列;锚定未来,青岛以“山东龙头、国内一流”为发展定位,提出了两个“率先”,到2025年要率先建成高质量教育体系,率先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事业发展主要指标和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位居国内同类城市前列。
重庆路第三小学举行秋季运动会。
新建、改扩建幼儿园67所,小学、初中125所;全市优质教育集团达到30个;普通高校和高等教育机构总数达到70所,在校生总数力争达到50万人……将大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一系列举措、规划、路径清晰地擘画出了教育强市的图景。有了教育的赋能,青岛的未来给了人们更多想象与期待。
01
立足当下,教育答卷亮眼但仍有短板
近年来,青岛以学有优教为目标,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努力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断优化教育结构,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和服务能力,教育现代化迈上新的台阶。
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稳居全省第一方阵,青岛二中、青岛三十九中等两所学校获评“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新建、改扩建幼儿园高达338所,增加学位6.8万个;新建、改扩建中小学227所,增加学位18.08万个,新建、改扩建学校数量,增加学位数量位居同类城市前列。
青岛上海路小学为学生提供校内托管。
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实力继续提升,7所高校、24个学科入选国家、省“双一流”建设计划;4所高职院校招生运行,21所高校科教机构落地青岛,康复大学等11个高校项目开工建设,青岛高等教育格局持续优化。
“青岛经验”“青岛模式”推向了全国,获批成为山东省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承担了学前教育改革、中外人文交流合作等10项国家级改革试点任务,获评全国校园足球改革优秀试验区,在全国率先颁布地方版“学校法”《青岛市中小学校管理办法》,推出教育管办评分离、教育综合执法的“青岛模式”……
成绩属于过去,青岛还要认清自身的短板与不足,比如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仍不均衡的问题,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评价体系不够科学的问题,教师队伍规模、结构、素质还不能满足教育高质量发展需求的问题,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不够匹配的问题,等等。
青岛第58中学的学生参加全市中小学生朗诵展演。
纵向对比找不足,横向对比找差距。青岛与国内发达城市、同类城市相比在很多方面还有差距。教育投入方面,过去5年青岛教育经费累计投入1646亿元,年平均增长7.5%,低于杭州的年均增长8.2%。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低于宁波的92.5%,青岛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占比为80%,而宁波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占比已达到了88%,高职达到了80%;基础教育新增学位数量少于广州的32.34万个。
2021年是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国内发达城市、同类城市教育系统已忙碌起来,深圳实施“大规模学校建设计划”,今年秋季学期开学,全市有103所学校“上新”,新增学位超10万个;为了留住更多高端人才,深圳等地学校重金聘请名校博士学位老师;广州、宁波等地大学新校区建设在持续推进……
在激烈的竞争形势下,青岛不甘落后,也不能落后。青岛教育“十四五”规划的发布,谋划好了未来教育发展的蓝图。
02
瞄准未来,12个重点工程贯穿“十四五”
瞄准未来,绘就五年教育发展蓝图,需要有高瞻远瞩的眼光,更需要脚踏实地的行动。
青岛教育“十四五”规划鲜明地提出了十二个重点工程,即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工程、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工程、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程、高中教育特色多样发展工程、中小学集团化办学工程、职业教育创新示范工程、高等教育校地融合发展工程、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工程、海洋教育示范城特色市建设工程、中小学特色发展精致管理品质立校工程、教育名家培育工程、新技术赋能教育工程。
崂山区第三实验小学的队员在区长杯足球比赛中夺冠。
这些重点工程立足当下,又指向未来,将规划具体化,让规划可落实、易操作。
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工程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深入实施学生全面发展“十个一”项目,到2025年,中小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达到55%以上,每位学生掌握2—3项体育技能、1项艺术特长。
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工程以公办园、优质园建设为重点。到2025年,新建、改扩建幼儿园67所,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不低于90%;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力争达到60%;幼儿园教师全部持证上岗,大专及以上学历幼儿教师比例达到98%。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程以优质均衡为目标,到2025年,新建、改扩建小学、初中125所,培育推出一批教育强镇和家门口的好学校,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差异系数进一步缩小。
高中教育特色多样发展工程以多样化特色发展为方向,加强特色高中建设,扩大综合高中规模,为学生提供优质适合教育。到2025年,新建、改扩建普通高中11所,在人文、社科、理工、艺体等领域推出一批特色高中,形成具有青岛特色的综合高中发展模式,特色高中、综合高中建设数量分别达到20所和18所。
市北区第二实验小学的孩子们参加趣味运动会。
中小学集团化办学工程以模式多样化、内容特色化、管理现代化、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到2025年,全市优质教育集团达到30个。
职业教育创新示范工程以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示范区、青岛国际职业教育科技产业城、青岛现代职教园区和中德职教合作示范基地为引领,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新高地。到2025年,力争新建2—4所高职院校和2所以上占地超过200亩的中职学校,重点建设10所高水平职业院校、30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建成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2所、全国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3个,培育30个产教融合型企业。
……
十二个重点工程的一组组数据让人振奋:到2025年,新增独立法人高校和高校校区(产教融合基地)各5所,普通高校和高等教育机构总数达到70所,在校生总数力争达到50万人;市级及以上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领航工作室达到260个,参与研修的骨干教师、校长达3000人,推动一批教师和校长成长为齐鲁名师名校长、国家级教学名师。
03
“合拍”,才能更好赋能城市
教育是第一民生,也是城市发展的第一内涵。启航新征程,青岛教育的发展要紧跟时代脚步,也要在服务青岛创新型城市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建设中展现更大作为。
青岛澳门路小学举行“探秘‘M’”岛为主题的数学系列活动。
创新型城市需要创新型人才,教育承担的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程。未来,青岛要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普课程建设,要将科学精神贯穿于育人全链条,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创造、创业能力。鉴于此,青岛也开始优化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机制,实施了“强基计划”,更好培养具有学科特殊禀赋的学生。
人工智能背景下,教育已经在变革。PAD课堂参与教学,大数据管理作业量辅助“双减”,智慧校园的每个角落都有数字化的渗透。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机不可失,青岛提出要以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建立人工智能教育体系,建设基于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学校基础设施,建成一批新技术与教育教学、管理融合应用的智慧学校,基本建立基于新技术和青岛教育e平台的教育治理新形态,创建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城市。
用新技术赋能教育,青岛明确了一条覆盖所有中小学生的信息化教育路径。从2019年开始,青岛在小学到高中各学段开设人工智能课程试点,到2022年实现全覆盖。正在深圳参加体悟实训的青岛市教育局副局长姜林表示,青岛的人工智能+教育,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人工智能是个庞大的体系,如果不是教育部门牵头整合资源、编写教材,仅靠个别学校自发地和企业联手搞一些随机性的活动,只能了解到人工智能的某个领域,并不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
青大附中举行校园文化艺术节。
服务于青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发挥好青岛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优势,青岛教育必须要做大做强海洋教育,把青岛建设成为海洋人才培养高地。在基础教育阶段推广普及海洋教育,深化海洋课程资源开发,在高等教育阶段,支持涉海高校在青项目和驻青高校高水平海洋学院、涉海学科、成果转化平台建设。
青岛教育“十四五”规划中明确,到2025年将建成规模可观、梯度合理的海洋教育特色学校、专业集群,推出一批海洋协同创新平台,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海洋教育特色学校达到20所,涉海高校和高等教育机构达到10所以上,涉海专业在校生超过5万人,海洋教育质量达到全国领先水平,一批标志性成果在全国推广。
只要锚定“山东龙头、国内一流”目标,打牢城市发展根基,筑好城市人才“蓄水池”,充盈城市智库“大脑”,青岛的发展必能动力澎湃,城市的未来值得期待!
(作者 黎黎子 一铎 摄影 韩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