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的开局起步,关乎全年,关乎信心和预期。
4月29日上午,青岛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了2022年一季度青岛市经济运行情况——
根据市级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2年一季度,全市生产总值为3372.4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3%。
从增速看,5.3%的增速比全国(4.8%)快了0.5个百分点,比全省(5.2%)快了0.1个百分点。这一增速在23个已经发布数据的GDP万亿城市中与宁波、合肥并列第4位。
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一季度,青岛生产总值增加了335亿元,名义增速达到11%,这在23个已经发布数据的GDP万亿城市中排名第二位。青岛在全国城市中的排名较去年同期上升一个位次至第13位,超越长沙。
各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较好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9%,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9%,外贸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9.6%。
新闻发布稿这样评价青岛一季度的整体表现:经济开局平稳,延续恢复发展态势。
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加之3月份遭遇突发局部散发疫情,能取得这样的成绩颇为不易。
面向全年和更远的未来,青岛信心很足。本月举行的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绘就了城市发展新蓝图,全市上下心情振奋、鼓荡激情踏上新征程,决心大、干劲足。
虽然当前经济运行仍面临一些压力和挑战,但只要全面、客观、辩证地认识和看待当前经济形势,切实增强做好经济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坚定信心,真抓实干,奋力攻坚突破,就一定可以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
01
看供给:制造业“负重前行”
当前经济运行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困难挑战明显增多。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谁能应对好这三重压力,承受住压力,谁就能稳增长。来看青岛的做法和成效。
先看供给。供给侧的要素投入、结构优化和制度变革是我国经济发展基本面的主要影响因素。今年一季度,国内疫情多点散发,尤其是3月以来,本土疫情波及30个省份,既有上海、广东深圳等万亿级GDP强市,也有吉林等农业大省,辐射区域广链条长,经济下行压力阶段性放大。一些城市按下“慢行键”,封控管理区域部分停工停产,产业链供应链遭遇堵点。
3月,青岛也经历了局部聚集性疫情,对经济运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有效应对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冲击,提振市场信心,青岛围绕减免税费、降低成本、加强财政和金融扶持等方面出台了助企纾困42条政策。切实推动政策落地落实,及时回应企业发展诉求,全力帮助广大企业渡过难关、恢复发展。
工业作为产品的主要供给部门,是国民经济的“压舱石”,工业稳,则经济稳。
刚刚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青岛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其中,3月当月增长9.8%(全国同期为5.0%)。分行业看,一季度,35个大类行业中,23个行业增速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长面为66%;分产品看,321种工业主要产品中有162种产品产量同比实现增长,增长面为50%。
新动能增长引擎作用持续显现。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6.1%,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分别增长15.7%和17.6%。一季度,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8.0%(全国同期为75.8%),继续保持在较高水平。
青岛工业能够持续承压,在疫情冲击下展现出较强的韧性并实现逆势增长,源自厚实的制造业功底,得益于持续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21年青岛制造业占GDP的比重达到25.9%,增加0.9%,实现近年来首次提升;青岛跃居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七位,重回全国“第一方阵”。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是青岛的立市之基、强市之本,也是青岛应对各类不确定性挑战的最大确定性因素。持续抓好制造业,青岛就有信心和胜算。
02
看需求:三大需求“各展其能”
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
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包含三个部分: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这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需求: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外部需求。
从全国看,一季度,最终消费支出拉动GDP增长3.3个百分点,贡献率为69.4%;资本形成总额拉动GDP增长1.3个百分点,贡献率为26.9%;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拉动GDP增长0.2个百分点,贡献率为3.7%。
消费需求——
消费是最终需求,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引擎,对经济具有持久拉动力,事关保障和改善民生。当前,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消费特别是接触型消费恢复较慢。
一季度,青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2.6亿元,同比增长3.9%,高于全国(3.3%)0.6个百分点;升级类消费需求持续释放,限额以上单位新能源汽车、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1.5倍和2.3倍。网络销售保持较高热度,限额以上单位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21.9%。整体表现符合预期。
尽管受近期疫情影响,消费增长受到了一定抑制,但是消费恢复态势不会改变,消费“压舱石”作用仍会显现。随着疫情影响逐步得到控制,就业优先政策持续发力,将促进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提升。
4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综合施策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
青岛应当抢抓机遇,用足用好政策红利,加快促进消费恢复回补,撬动供给,释放产能,为制造业、服务业发展注入强大拉动力。
投资需求——
投资需求具有乘数效应,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立竿见影。在疫情冲击下,观望情绪增加,投资需求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青岛投资需求逆势增长,可圈可点。数据显示,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8%,比去年全年(4.1%)加快了2.7个百分点。
一些投资亮点值得关注。全市在建项目4195个,同比增加327个。重点领域投资稳步增强,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分别增长18.4%和14.9%,分别快于全市投资11.6和8.1个百分点。制造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44.9%,对全市投资增长贡献率49.0%。新经济持续发力,“四新”投资占投资比重54.6%,投资额同比增长32.6%,在建项目2200个,同比增加309个。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是当前宏观政策发力重点,也是青岛有效应对当前形势,实现稳增长的关键,要继续抓牢、抓实。
外部需求——
作为外向型城市,外部需求是释放产能、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对青岛的作用无需赘述。
今年一季度,青岛市外贸进出口总值1958.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6%,占山东省进出口总值的27.6%。其中,出口1151亿元,增长16.6%。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居深圳、宁波、广州、厦门和成都之后,列第6位。
出口额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大体相当,足见外部需求对青岛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尽管国际环境复杂严峻,但总的看,世界经济仍在复苏,对我国出口产品需求仍会增加。经过多年打拼,青岛出口企业适应外部需求变化的能力比较强,在海外市场有着较强的竞争力。
青岛应当顺势而为,持续释放稳外贸政策红利,持续推动贸易便利化,让企业轻装上阵,帮助企业抢订单,拓市场,不断拓展外部需求。
03
看预期:正视困难,坚定信心
预期好似看不见摸不着,却会对市场主体的投资和消费行为,乃至整体经济运行产生实实在在的影响。
预期稳,信心就足。正所谓,“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既要正视困难,也要坚定信心。当前,尽管经济运行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明显增多,但经济持续恢复发展的良好态势没有改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生产要素条件没有改变,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青岛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有基础、有条件、有信心、有能力保持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
青岛有着千万人口、万亿GDP,禀赋好,基础牢,发展纵深大,回旋余地广,韧性强,能够经受风险挑战。
本月举行的青岛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深入分析青岛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明确了今后五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全市工作的总体要求、奋斗目标和重点任务,为青岛绘就了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凝聚了共识、振奋了人心、催人奋进,全市上下精气神为之一振,正信心十足,踏上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新征程。
事业的核心是人。1000万青岛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携手并肩,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没有实现不了的梦想。
实干是成就事业的必由之路,也是青岛面向未来最大的确定性。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确立了“实字当头、干字为先”的鲜明导向,要求用实干创造发展业绩,用实干增进人民福祉,用实干提升作风能力,当好新时代的答卷人。
4月21日,青岛市委印发《关于实字当头干字为先大力锻造“实干家”干部队伍的意见》,进一步在全市树牢实干实绩的鲜明导向,动员全市广大党员干部锚定新目标新任务,扑下身子抓落实,撸起袖子加油干。拥有一支过硬的“实干家”队伍,青岛的奋斗目标将会如期实现。
实体经济一直是青岛的立市之本、强市之基,也是青岛最稳最实的预期所在。4月27日,青岛市委、市政府召开实体经济振兴发展动员大会,实施实体经济振兴发展三年行动,释放了“一个信号”——就是要释放坚定不移抓实体经济的强烈信号,表明了“一个态度”——就是定了就干、干就干好、干就干成的鲜明态度,制定了“一套打法”——就是具体抓什么、怎么抓的路径打法,形成了“一种氛围”——就是全市上下加压奋进、真抓实干的浓厚氛围。
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推动实体经济振兴发展,着力打造现代产业先行城市。沿着这个方向持续发力,青岛经济发展的根基将更加牢固,后劲将更足,预期将更稳。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实现平稳开局的青岛,各类有利因素不断蓄积,有底气、有信心拿到一个更好的“年度成绩”,为实现今后五年新的城市目标愿景开好局起好步。
作者 |观象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