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9月14日讯(记者 陈志伟 通讯员 张隽隽)“47、61号楼应采集90户,实采63户,原登记信息已全部更正。”“9、10、11号楼采集140户,实采108户,原登记信息已全部更正。”
9月11日中午11点19分,即墨区应急管理局疫情防控应急处置突击队微信群开始陆续收到队员们的信息,从当日正式投入工作到完成,大家每栋楼平均用时3个小时,而这一数据在两天后变为1个多小时,效率提高的背后是突击队队员总结的“三分四定”采集方法。
利用采样管盒背面制作每栋楼住户情况平面简图,并做好信息更正。
所谓的“三分四定”即:采集前进行定楼、定户、定人、定管的分工准备;采集中进行定组、定责、定序、定位的分步配合;采集后进行定时、定损、定数、定箱的分类核对。
据了解,即墨区应急管理局自9月10日开始,先后向高风险区域派出两支疫情防控突击队,队员们在抗疫一线,发挥“应急人”不为任何困难所屈服、不在任何挑战面前退缩的品质,并根据服务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应急人”的智慧,集思广益,不断调整方法。
10日晚入驻高风险区域后,为提高次日凌晨的核酸采集效率,晚上九点半,队员们来不及吃饭,各自到所负责的楼座底下,通过观察家中是否亮灯的方法,粗略摸排居民入住情况,并一一做记录。
由于原住户信息不全或者存在偏差,且不少队员经验不足,首日,大家采取的是逐人逐户核对信息的方法,现场写一个信息,给试管贴一个信息,填补一下登记簿。这样下来,平均每栋楼用时3个小时,效率并不高。
利用采样管盒固定每一户的采样管位置。
在这一过程中,队员们还发现不少其他问题:核酸采集信息表要准确地记录具体住户及采样人数、联系方式,但采集时填统计表太影响效率了;标本运输袋表面光滑,不便于书写,贴在试管上的二维码和记号笔内容容易被酒精溶解,给后续统计带来极大不便,而补填信息,会造成时间的延误……
如何更精准高效地完成这项任务?这一问题一直在队员脑子中“盘旋”。为此,队员们就地在封控区域内进行了一场场“头脑风暴”:提前一晚把试管、咽拭子、套试管的袋、空白二维码贴领着,在居民睡觉前,通过电话了解是否出去隔离,根据了解后的情况把试管、登记簿上的信息提前写好、贴好;把填好信息的试管先放到进封袋里,递给医护人员时拿着两端,避免手套上的酒精消毒液影响到试管信息,或者提前在每袋子上贴上口取纸,采样时用圆珠笔填写信息,既方便书写,又不怕被酒精洗掉;利用采样管的盒子,一个盒是一栋楼,盒盖上贴着整栋楼住户情况平面简图;盒内划分五个区域,代表5个单元,每个单元五层,如果某住户空着,相对应的采样管“眼”空着。
经过一场场蕴藏着应急人智慧的“头脑风暴”,队员们初步确立了以“三分四定”为核心的采集方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作流程。
“根据小区住户具体数量,以楼栋为单位,把人员定位到具体楼栋,制定具体任务分工表。志愿者第一次上门采集时,逐户逐人核对、更正原始信息,并具体记录住户信息人数,对无人居住的标记为空,绘制楼层平面简图。根据更正后的信息,精准定位分管,方便后续联络。最后,就地取材,利用采样管包装盒,根据单元数划分区域,并逐一对应实际居住户。”即墨区应急管理局突击队二组组长李连磊详细介绍:“采集过程最重要的是医护人员与志愿者的配合问题,志愿者从顶楼挨家挨户敲门提醒,节约医护人员等候时间。采集后,迅速查验二维码损坏情况,核对住户信息台账、采样的数量及人数,确保样本及时无误地转运出去。”
“这三天,从忙乱到忙而不乱,‘三分四定’采集方法非常实用。”队员史玉山表示,经过两日的不断完善、改进,封控入户采集核酸安全更加精准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