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头条图片 > 正文

市委书记接连调研四所大学 青岛与高校踏上更热烈的“双向奔赴”

2022-09-15 06:23 来源:青报观象山
分享到:

城市孕育大学,大学滋养城市,城市与大学双向赋能、相互成全,两者才能在融合发展中不断攀上新的高度。  

9月14日下午,青岛市委书记陆治原到青岛科技大学调研并出席驻青高校负责人座谈会。自今年5月以来,他先后走进青岛大学、康复大学(筹)、中国海洋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实地查看,仔细听取学校历史沿革、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等情况。

大学是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科技创新的基地,为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大学所在城市也为大学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全方位支撑。可以说,大学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大学与城市互动发展、融合发展的历史。

翻开驻青高校的发展史,在2000年,青岛仅拥有普通高校6所;经过20余年的发展,驻青普通高校已经达到27所,引进并正式运行的高等教育机构达到24所。

生于斯长于斯的驻青高校,在其成长足迹中带有深深的青岛烙印;而青岛这座城市,也因为这些高校熠熠生辉。

踏上新的征程,青岛正锚定“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这一总目标奋力奔跑,这一新的历史篇章,无疑也需要城市与高校共同“书写”。

只有进一步拆除城市和高校之间有形和无形的“围墙”,进一步打通“政产学研金服用”之间的“隔断”,进一步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生态链的融合发展,城市和高校才能共同奔赴更加绚丽的“诗和远方”。

“下一步,将着力营造支持高校发展的良好环境,与驻青高校深化合作、携手共进,更加注重发挥高等教育智力支撑、人才支持作用,加快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这是青岛向广大驻青高校作出的承诺、发出的邀约。

01

城市的名片

大学是城市的名片,体现着城市的核心竞争力。翻开青岛的“名片夹”,“闪亮名片”可谓不少。

市委书记“高校之行”的首站是青岛大学。作为以“青岛”这座城市命名的大学,青大近些年发展势头强劲,各主要指标位居山东省属高校最前列,绝大多数综合指标和核心指标排在省属高校第一位;青大在全国的位次也在不断前移,综合排名为国内高校70位左右,部分指标跻身前50位。

青岛大学

依靠山东省纺织大省的产业优势,青大拥有省部共建生物多糖纤维成形与生态纺织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我国生物成纤资源筛选、生物多糖纤维制备和纺织利用提供系统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希望青岛大学继续发挥自身办学优势,深度融入青岛发展,实现大学与城市共生共荣共成长。”“市委、市政府将一如既往支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打造一流创新创业生态,为青年人才成长成才提供广阔舞台。”

从浮山脚下转至胶州湾畔,“高校之行”的第二站是康复大学(筹)。作为国内乃至世界上首所专注康复领域的大学,康复大学(筹)自落地青岛以来,其建设一直备受各方关注,“建成康复大学”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康复大学规划图

立足服务“健康中国”战略,康复大学(筹)致力于建成康复领域人才培养高地、科技创新高地、健康服务高地、产业孵化高地和政策研究高地,为世界康复高等教育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模式、中国方案。

——“建设康复大学,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主动服务‘健康中国’战略的具体实践,是多渠道培养康复人才、促进国家康复事业的重要举措。”“各有关方面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压实工作责任,密切协作配合,齐心协力推动康复大学建设发展。”

海洋是青岛最鲜明的城市特色和最大的本土优势,作为国内唯一以“海”命名国字号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无疑是青岛的一张靓丽名片。“高校之行”第三站便是海大。

中国海洋大学西海岸校区

多年来,海大在“透明海洋”“蓝色药库”“蓝色种业”等领域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截至2021年12月,海大毕业生中已有14人当选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先后担任国家海洋局局长,参加中国第一次南极考察的75位科学家中一半以上是海大毕业生。

海大拥有的山东省海洋工程重点实验室是我省海洋工程领域唯一的省级重点实验室,其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第一个海洋工程重大项目,在大型深海结构基础理论研究方向起到国内领军作用。

——“中国海洋大学是青岛的一张靓丽名片,希望立足优势、再接再厉,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加快打造国际知名、海洋特色显著的高水平大学。”

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科技成果转化是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论及此,就不得不提青岛科技大学,这也是“高校之行”的第四站。

青岛科技大学

多年来,青科大坚持走“科研强校”之路,以突出的科技成果转化“绩效”创造了广受社会赞誉的“青科大现象”。据不完全统计,青科大通过科技成果转化或提供核心技术支撑,直接或间接培育上市公司9家,孵化科技创新企业300余家,为山东省创造产值超过1100亿元。在中国高校专利转让排行榜中,青科大连续稳居省属高校第一位。

——“长期以来,驻青高校着力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为青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要着力营造支持高校发展的良好环境,进一步推动驻青高校与青岛融合发展,为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大学如人,驻青高校各有各的“秉性”和“气质”,青岛的“闪亮名片”当然也不止以上4所高校。好的大学,能给城市带来荣耀、带来品位。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闪亮名片”,青岛的经济社会发展更有活力,青岛独特的文化品位更得以彰显。

02

双向奔赴

大学因城市而兴,城市因大学而盛,大学与其所在的城市总是血脉相连,唯有双向奔赴、双向赋能,两者才能在融合发展中不断攀上新的高度。

纵观驻青高校的快速发展,可以清晰地看到青岛对高校的鼎力支持。

近年来,青岛坚持引进与培育并举、优化布局与提高质量并重,城市的高等教育能级不断提升。

在高新区,康复大学(筹)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在蓝谷,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已经成为新的地标;在西海岸,海大新校区的启用让这所高校真正有了“海”;此外,青岛工程职业学院、青岛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青岛航空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山东文化产业职业学院等新增高职院校平稳运行,更加贴近产业需求的高职教育蓬勃发展。

在这些努力下,驻青高校发展空间和潜力大幅度提升,高校布局进一步优化,西海岸新区、蓝谷、高新区3个高等教育聚集发展区强势崛起。

数据显示,2000年,青岛仅拥有普通高校6所;而目前,青岛拥有普通本科院校14所、高职12所、成人高校1所,引进并正式运行的高等教育机构24所。

为了让高校更好地在青岛“扎根成长”“开花结果”,青岛拿出了诸多诚意和举措。聚焦学科专业发展和地方发展需求,青岛主动靠前服务,市级财政通过市校共建、支持学科建设等多种方式对山大(青岛校区)、海大、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青大等驻青高校从土地、资金、政策等方面均给予了大力支持。

2013—2018年,青岛投入资金大力扶持50个高职重点专业建设;2019-2021年,青岛对在青本科高校的10个重点学科予以重点建设。海大和中石大(华东)共4个学科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占驻鲁高校入选学科数的50%;8所驻青高校42个学科进入山东省“双高”建设,分别占比37%和42%;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和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青岛农业大学2021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在青公办本科高校实现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全覆盖……

一座城市对大学所持的态度,就是其对未来所持的态度。青岛正是以海一般的开放包容、开拓进取,热情地拥抱大学、努力地拥抱未来。

作为“回馈”,高校也在努力支撑着城市发展。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首要职能。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学子在填报志愿时将青岛作为“第一选择”,驻青高校大学生的“存量”和“增量”近年来呈现双双提升的趋势。

“存量”方面,驻青高校全日制专本研在校生从2018年的39.8万人,增加到了2021年的45.72万人;“增量”方面,驻青高校全日制专本研学生招生人数从2018年的11.82万人,增加到2021年的13.67万人。

同时,驻青高校大学生的留青率也呈现上升趋势。根据最新数据,今年上半年,驻青高校大学生留青率为38.45%,同比提高3.5个百分点。驻青高校成为支撑青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人才宝库”。

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多年来,驻青高校为服务青岛科技自立自强做出了突出贡献。在2021年度青岛所斩获的山东省科技奖中,高校占据了青岛牵头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席位的“半壁江山”,是摘取自然科学奖的“绝对主力”。

正是在这种“双向奔赴”中,青岛与高校携手走过了一段热烈的“逐梦之旅”。

03

舞台广阔

踏上新的征程,未来更加美好。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青岛正在锚定“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这一总目标,奋力打造“六个城市”。未来的青岛,将有“六个面”——现代产业先行城市、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宜居宜业宜游高品质湾区城市、现代化治理样板城市,它们相伴生长、共同描绘青岛明天的城市愿景。

无论哪个“城市”的建设,都离不开大学的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而“城市”建设好了,大学也会赢得更多发展空间和机遇。

可以想见,在青岛和高校更为热烈的“双向奔赴”中,高校舞台广阔、大有可为。

在现代产业先行城市建设上,青岛大力开展实体经济振兴发展三年行动,着力打造24条重点产业链。大学毕业生作为就业创业的“主力军”,这无疑将为他们提供充分施展才华和抱负的平台,青岛也将成为更多毕业生的追梦、圆梦之地。

高校也当积极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学科建设与科技前沿、产业发展、社会需求紧密衔接,深度对接24条重点产业链,加强优秀专业人才培养,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

在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上,青岛坚持向海图强,实施24项在全国具有重要引领性、首创性、示范性的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加快打造“五个中心”。拥有海洋学科特色的驻青高校,将在服务海洋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推动新时代海洋事业发展中展现更大的担当作为。

在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建设上,面向未来,青岛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发高校服务地方活力,实施“硕果计划”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鼓励驻青高校以市场应用为导向,加强产教融合,主动服务青岛重点产业发展,积极增设“急需紧缺”专业,培养地方需求的高精尖缺人才。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生态链融合发展,高校的各类优势资源将被进一步“盘活”。

……

“六个城市”的背后,是更多场景、更多机遇、更大空间、更广舞台。大学因梦想而常新,城市因梦想而行远,双方携手共进,方能不负时代,奔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进一步拆除高校和城市之间有形和无形的“围墙”,进一步打通“政产学研金服用”之间的“隔断”,让种种要素形成共生共融的“生态圈”,真正实现城市与高校的同频共振,青岛和高校一定够奔赴更加绚丽的“诗和远方”。

作者|三木 摄影|韩星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