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头条图片 > 正文

辽宁舰入列10年:砺剑深蓝写忠诚

2022-10-11 10:48 责任编辑:中石 来源:青岛日报
分享到:

熔铸忠诚信仰,打造过硬先锋文化,作战能力不断实现新提升——

辽宁舰入列10年:砺剑深蓝写忠诚

2012年9月25日,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完成建造和试验试航,正式交付海军,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辽宁舰”,舷号为“16”。

2013年11月,首次通过台湾海峡赴南海试验训练;2016年年末,首次突破第一岛链,赴西太平洋海域开展远海训练;2022年5月,在西太平洋海域进行远海实战化训练……十年来,辽宁舰官兵牢记领袖嘱托、加紧练兵备战,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在推进航母事业发展的征程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不平凡的成就。

歼-15战机甲板布列。白杨 摄

航母官兵忠于党,舰行万里不迷航

交接入列以来,辽宁舰党委深刻领悟习主席期望重托,把听习主席指挥、对习主席负责、让习主席放心的信仰信念熔铸到每一名官兵的灵魂血脉。

“航行在领袖关切的目光里,我们头上有光环,心中有自豪,身上有干劲!”班长谭超在一次任务交流会上如是说。

2019年4月23日,庆祝人民海军成立70周年海上阅兵活动在青岛举行。那一天,虽未能站在甲板受阅方阵里,何波和辽宁舰很多官兵一样,依旧军容严整地坚守在值班战位。他知道,这是属于所有水兵的荣光时刻。

从书记领学到“兵教员”上讲台,从集中教育到“微党课”进战位,从统一教材到“口袋书”入兵舱……充满时代感的教育手段助推理论学习不断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官兵的事业追求也随之愈加坚定。

“2010年,我接到了航母部队选调的命令,激动无比。在锈迹斑斑的大家伙上,大家白天晚上加油干。终于,首航的汽笛响起。船,能动了!”

“2020年,当听到分配至航母的名单时,我兴奋得一夜没睡。那次观看舰载机起降,我被‘飞鲨’冲天的景象深深震撼,心中满是自豪,那‘飞鲨’翱翔的尾焰中也有我的一分力量!”

……

在辽宁舰一场“新老水兵对话”活动中,新老两代航母人的传承引起许多现场观众的共鸣。

“脑海里满是加速转型备战的目标和要求,身体好像注入了用不尽的燃料,推动着我不停前进、追赶。”“95后”陈晓彤已经完成了“学生”到“师傅”的转变,开始带“徒弟”了,而他的“徒弟”正是“00后”的新航母人。

十年来,岁季在交替、使命在拓展,不变的是忠诚信仰,辽宁舰官兵在愈发纯粹的看齐追随中不断汲取矢志强军、转型备战的不竭动力。

“我们是标杆部队,我是标杆舰员”

航母出海时,上千人集中工作生活在这座“海上城市”上,然而组建之初,部队建设航母一无经验、二无借鉴,单是面对22层甲板、300多个直梯斜梯、3000多个舱室,就曾让不少舰员“迷路”。

辽宁舰航母编队在南海某海域进行补给。胡善敏 摄

面对现实考验,辽宁舰党委提出“建标杆部队、创一流业绩、当转型先锋”的建设目标,叫响“我们是标杆部队,我是标杆舰员”的口号。

“我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回忆起这些年在航母服役的经历,航空部门军士长张乃刚动情地说道。

当年,张乃刚选调到航母部队担任起飞系统区队长。那时候,没有专业教材、没有组训思路。张乃刚和战友们不等不靠,立足简陋条件开展模拟训练。

2012年11月23日,张乃刚亲手按下了那神圣的按钮,“飞鲨”一飞冲天,也标志着他们最终掌握了歼-15飞机放飞的流程。

在一次练兵比武中,即将退伍的余琪主动报名参加。“都要退伍了,你干嘛还这么拼?”面对战友的不解,余琪说:“身为战士就要向战而行,没能在战场上拼生死,那就在赛场上比输赢。”最终,余琪带着冠军的金牌退伍,也将辽宁舰“永争第一”的精神带向远方。

靠这么一股劲,一茬茬航母舰员官兵努力践行“我们是标杆部队,我是标杆舰员”的铮铮誓言,书写了中国航母发展历史上无数个首次,积累了一整套符合航母特点的宝贵经验。

去年以来,辽宁舰创造了海上补给时间最长、数量最大、间隔最久等3项新纪录,在舰载机单波次出动量、单日最大出动量方面均取得了新突破,舰党委被海军党委表彰为“奋斗新时代先进党委班子”。

同时,作为航母首舰,辽宁舰一直发挥着孵化人才、储备人才、输送人才的作用。目前,辽宁舰已先后向山东舰、福建舰输送千余名骨干人才,成为航母人才“孵化器”。

军地同心续写双拥新篇章

航母是实现强国梦、强军梦的战略力量和重要标志,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凝结着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自2013年进驻青岛某军港以来,辽宁舰官兵始终不忘驻地群众为航母事业做出的贡献,军地同心续写双拥新篇章。

辽宁舰起飞助理放飞歼15战机。白杨 摄

为建设中国首座战略母港,早在2013年之前,青岛就启动了航空母舰母港周边村民搬迁工程,6个村1429户村民一个月内全部搬出了祖祖辈辈生活的家园,田里不留一个坟头,村里没留一间民房,港湾不留一张渔网,百姓没有一个上访,打造出搬迁工程的“青岛样板”。

自2013年以来,辽宁舰联系青岛海军希望小学等学校,每年出资10余万元为各小学采购学习书籍、补充教学用具、完善教学设施。每年确认一至两批捐资助学人员名单,至今已给予300余人次助学关怀。

“地方上为我们举办了随军家属专场招聘会,子女入学问题也会有人提前来联系解决,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鱼水情谊。”辽宁舰政工办干事蒋学通说。

据了解,近四年来,青岛为280余名符合条件的家属进行定向安置,在全国率先做到“随来随安置”。印发《关于提高未就业现役军人随军配偶地方生活补助标准的通知》,将标准由原来每人每月1000元提高至1200元,累计发放1亿余元。对照新下发的军人子女教育优待工作意见,全力保障军人子女入学入托,近四年来,3000余名军人子女享受教育优待;在全省率先出台现役军人困难家庭临时援助机制,共救助62户30余万元。

现在的军港附近,配套设施多了,公交车频次增加了,军地双方的心越来越近。如今,当初6个搬迁村子所在的安置区已经形成了包括船舶海工、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海洋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在内的高科技企业园区,不仅推动了部队战斗力提升,也让从海边搬到示范园区的乡亲们享受到了双拥工作带来的“红利”。(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余博 通讯员 孙盼龙)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中石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