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头条图片 > 正文

“钢”是怎样炼成的?连钢创新团队讲述自动化码头的中国故事

2022-11-03 06:29 作者:张晓楠 孙志文 于泓 徐斌 来源:青岛新闻网
分享到:

【青岛新闻网独家】

(记者 于泓 孙志文 徐斌 张晓楠)

10月22日,在党的二十大“党代表通道”上,张连钢动情地说:“说到自主创新,我先向大家报告一个好消息。不久前,我们研发成功了新一代码头智能管控系统,并且用这个系统第九次打破了自动化码头装卸效率的世界纪录。”

这位毕业于武汉水运工程学院的山东汉子,今年62岁的山东省港口集团高级别专家,说起那个心心念念的“自动化码头”,眼睛湿润,感慨万千。

他知道,那是他的生命追求、毕生所爱。那座码头的故事,同样也寄予了中国人维护民族自尊、坚持自强奋斗、走出自主创新之路的动人故事。

人的故事:这是一个与疾病逆战,实现生命升华的奋斗者

▲2013年10月23日,青岛港自动化码头项目组正式成立。

2013年10月初,山东港口青岛港集团办公会紧张进行,研究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的建设问题。集团领导向前排一位沉静的汉子投来试探性的目光,问道:“连钢,你来负责这个项目行不行?”

对方没有回答。

会议继续。大家的议论越来越热烈。有人说:中国在世界集装箱码头的前10席占据了7席,但是没有一个自动化码头,这说明我们的吞吐量虽然上去了,但是码头的现代化水平落后于别人。 

大家眉头紧蹙。集团领导再次将期许的目光投向这位汉子,问道:“连钢,这个项目你来带行不行?”

对方“嚯”地站了起来,说:“行!”

张连钢的犹疑和决断,经历了一次“心灵革命”。2008年,他曾因肺癌做了一场生死攸关的手术,左上肺被切除了近三分之一,至今身体上仍留着一道近40厘米的缝合口。尽管术后恢复得不错,但医生一再叮嘱张连钢,不能劳累,必须静养。

抉择很艰难,张连钢的反应却很果断:“必须干!一辈子学这个,干这个,总要干出个样来!”

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里,他变得越来越忙,早出晚归。终于有一天,细心的老婆忍不住问:“连钢,你这是有什么情况了吧?”张连钢这才如实相告。

妻子脱口而出:“连钢,你这是不要命了吗?”

张连钢回答:“一个人能够做喜欢的事情,他的情绪、体能都会被充分调动起来,不见得是个坏事。”

妻子沉默了,她知道,自己和连钢可以相守30年,就是因为懂他。懂他,就要支持他!

码头的故事:吃够了受制于人的苦头,我们一定要扳回来!

▲2016年4月11日,自动化码头首批设备上岸。

自动化码头并不是个新鲜东西,早在1993年,荷兰鹿特丹港就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半自动化”码头,此后的几十年里,自动化码头在欧洲各国“落地开花”,关于自动化码头的建设技术也一直牢牢地掌握在欧美几家大公司手里。

2013年5月,青岛港正式启动自动化码头研究工作,9月先后到荷兰、英国、德国、西班牙等国的自动化码头考察“取经”。但没想到的是,国外同行不但不提供任何数据和技术规范,甚至近距离观看都做不到。这种提防与蔑视,刺痛了项目组的每一个人。

那段时间,张连钢深深感悟到这个道理:“不懂技术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

张连钢告诉记者,他们考察时发现,尽管国外有些公司在技术上有着领先的优势,但是他们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大家属于“铁路警察,各管一段”,设计的不管生产、管生产的找不到设计。

张连钢看出了“技术采购”的弊端:“我们是这座码头的设计者,同时也是这座码头的使用者,如果把核心技术拱手让人,向国外有些公司那样,做设计的不考虑生产,结果就是给自己挖坑!”

而且国外的自动化码头其实用的是“半自动化”方案,其工作效率是每小时20个标准箱,远低于人工作业效率,只能算个半成品。要是花钱买这样一个“花架子”,张连钢说,他这个老码头第一个反对,这种糊弄人的事儿,他做不出来!

查资料、找文献、做模型……回国之后,项目组用尽了所有能用到的方式来“恶补”科技空白,那段时间,张连钢工作已经到了一种“忘我”的地步。大病初愈的他,在工作中常常把医生的叮嘱抛在脑后。来得比壮实小伙子早,走得比他们晚;核心技术学不来,就查资料、找方案,彻夜不休。直到有一天,张连钢洗脸时,鼻子流血不止。他心里一惊:“坏了!”

“我担心的不只是自己的命,更担心我倒下了,这码头怎么办?”到医院检查后,才知道是工作太忙引起的“上火”。看着抱病坚守在第一线的张连钢,团队成员都恨不能多长点本事,替他多分担些。

凭借着这股不服输的劲儿,青岛港的“土专家”们通力合作,硬是把国外三年的设计工作在一年多时间完成。15个月后,项目组一次性形成了精细详尽、可执行的整体设计方案,震惊了国外专家,也打碎了内部的质疑声。

2017年3月,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一期准备整体测试。张连钢还记得,当时他们向很多船公司发出了邀请,但听说装卸货的是自动化码头,要他们来当“小白鼠”,所有人都拒绝了。因为对国际船运来说,码头的装卸效率直接关系到船公司的收入。最后,张连钢总算是求来了一家公司为他们来测试自动化码头。当时的船长已经做好在码头上滞留三天的打算,结果原本计划要装卸一天的工作量,无人自动化码头半天就完成了,整个装卸过程设备运行良好,无任何故障出现,单机平均作业效率达到25.89自然箱/小时。

2017年5月11日,这座码头正式开业运营。当天,桥吊单机效率达到了每小时26.1自然箱。一起步,就创出世界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商业运营首船作业最高效率。

未来的故事: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之路,踏上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

▲在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张连钢代表山东港口青岛港出席“全球5G智慧港口发布会”。

青岛港自动化码头的成功,让张连钢所带领的自动化码头研发团队一扫之前受制于人的窘态,常常作为国际码头业的专家、明星团队出席各种交流峰会,分享中国方案。

尽管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张连钢和他的团队没有就此停下勇攀高峰的脚步与决心。如今,张连钢仍然和他的团队奋战在码头建设的第一线,向着新的高峰再次发起冲刺。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关键词”。对此,张连钢有着自己的感悟——十年间,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巨变,树起了“中国方案”“中国效率”的旗帜,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体现。

“自动化码头建设的成功也再次证明了‘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对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张连钢表示,中国自动化码头的国际话语权明显提升,山东港口不仅发布了以《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设计规范》为代表的14项国家、行业和团体标准,还推动自动化码头相关技术输出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阿布扎比港。

当前,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三期工程正在加快建设,张连钢表示:“我们要瞄准全球港口科技最前沿,在港口自动化、智能化、无人化领域创新攻关,完成‘超大型综合港口泛在感知与预测技术’和‘7000马力氢动力拖轮研制’等十项重大创新任务,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建设世界一流的智慧、绿色港口中,展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