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制造业城市版图来了。
11月2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单位赛迪研究院赛迪顾问发布先进制造业百强市(2022)研究成果,围绕创新能力、融合发展、经济带动、品牌质量和绿色集约五个维度,以全国293个地级市为样本,对各城市先进制造业发展情况进行定性及定量研究,形成了2022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榜单。
先进制造业是全球科技创新的主阵地,是世界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彰显国家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
城市作为先进制造业的核心载体,其在激发创新活力、加快动能转换、培育企业梯队、加速产业集聚、推动绿色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进一步提升城市在先进制造业领域的核心竞争力,赛迪顾问智能装备产业研究中心自2018年开始,连续五年开展城市先进制造业发展水平的评估和研究工作,并发布先进制造业百强市,为各城市先进制造业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这是对城市制造业整体实力的一次全方位检阅,结果表明,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是整个制造的主阵地、主力军:截至2021年末,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总计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近19万亿元,占全国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60%。
深圳、苏州、广州、南京、杭州、宁波、青岛、长沙、成都、武汉进入榜单前十名。
在这个榜单上,青岛排名连年上升——2019年排名第12,2020年排名第11,2021年排名第7,2022年排名第7。青岛制造全国第一梯队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这是对青岛制造不懈努力与转型成效的发现与认可。
制造业始终是青岛的立市之本、强市之基。青岛拥有门类齐全、结构完备的工业体系,涵盖41个行业大类中的39个,曾经创造了“上青天”的辉煌。
面向未来,制造业仍将是青岛追逐新的城市梦想的“最强合伙人”。当前,青岛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全力实施实体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发展24条产业链,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市。
青岛制造正在进一步重塑优势,在全国城市版图中的“显示度”还将不断增强。
1
竞争激烈,格局重构
城市作为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我国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更是在其中承担先锋带头作用,并逐步成为我国制造业提档升级、创新发展的中坚力量。
截至2021年末,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总计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近19万亿元,占全国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60%,较2018年增长超10万亿元。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48%,较2018年提高0.35个百分点。
自2018年以来,先进制造业百强市培育了先进制造业集群决赛优胜者23个、近23万家高新技术企业、3000余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80个单项冠军企业,建设了127个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118个绿色工业园区和1598个绿色工厂。
结合近年来对先进制造业城市发展的观察和研究,赛迪顾问智能装备产业研究中心提出了城市先进制造业发展演进曲线,并根据2022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最终结果,把百强市划分为跃升期、扩张期、发展期、起步期四类城市。
跃升期城市主要是2022先进制造业百强市前3名,包括深圳、苏州、广州,凭借其开放包容的人才环境、稳中求进的产业发展政策以及成熟的资源配套机制在先进制造业百强市各维度排名中均位居前列,领跑全国先进制造业发展。
扩张期城市主要是2022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4至29名,包括南京、杭州、宁波、青岛、长沙、成都、武汉等26个城市,各维度的平均水平皆高于先进制造业百强市平均水平,追赶跃升期城市的势头强劲。
发展期城市主要是2022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30至58名,包括泉州、温州、惠州、扬州、台州、潍坊、株洲等29个城市。
起步期城市主要是2022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59至100名,包括淮安、赣州、德州、马鞍山、柳州等42个城市。
发展期、起步期城市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竞争能力,在融合发展、经济带动、绿色集约等领域取得一定成绩,为下一步快速提升奠定良好基础,发展潜力与日俱增。
与上年相比,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格局出现不少新变化。比如,跃升期城市竞争激烈,苏州超越广州上升至第二位;十强中,南京超越杭州晋级四强,长沙连升两个位次至第八位,武汉下降两个位次至第十位。
放眼全国,各主要城市都在加码先进制造业,以期掌握发展的主动权,未来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
2
青岛制造,稳居第一梯队
就在几天前,青岛制造迎来了“高光时刻”——
印尼当地时间11月16日,习近平主席和佐科总统下达指令:“开始!”一列崭新靓丽的综合检测车缓缓驶出德卡鲁尔车站,标志着中国和印尼合作建设的雅万高铁首次试验运行取得圆满成功。
这是中国高铁在全球舞台的一次精彩亮相,是中国高铁成功“出海”的里程碑事件。青岛制造角色关键——雅万高铁高速动车组和综合检测列车均由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采用中国标准“量身定制”。
再往前追溯:2021年7月20日,这是一个值得载入世界交通史的日子——由中国中车承担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在青岛成功下线,标志着我国掌握了高速磁浮成套技术和工程化能力,对于打造我国高端装备产业新引擎,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支撑“科技强国”“交通强国”战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在青岛,一个全新的“追风产业”——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加速崛起,成功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正向着规模5000亿元的目标迈进。
与此同时,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等引领型大项目落地建设,产业生态加快构建。
11月21日,青岛融合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线点火投产,青岛光电产业园二期项目开工,这是青岛“振芯、铸魂、补面”的又一里程碑。
当前,随着京东方、中南高科、青岛融合光电等一批引领性企业落地,青岛新型显示产业链更趋完善,将成为青岛新旧动能转换的新亮点、青岛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11月18日,奇瑞青岛超级工厂建成投产,年产量20万台,预计可实现年产值380亿元,带动零部件产业实现年产值超过200亿元,其带来的产业集聚效应,将为青岛、乃至山东汽车产业跃迁提供强大助力。
汽车产业是青岛近年来发展最为迅猛的板块,由曾经的短板跃升为名副其实的“第一大产业”,只用了短短十几年。迈上千亿台阶之后,青岛汽车产业正向着万亿这个更大的台阶迈进。
在全国制造业版图上,青岛制造的分量越来越重。
今年6月,工信部公布了2021年度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发展质量评价结果,青岛家电及电子信息、软件和信息服务、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基地获评五星级示范基地,获评数量与北京、上海、江苏、深圳等地并列首位。其中家电及电子信息为连续四年五星,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为连续两年五星。
目前,青岛获批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创建市和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2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近年来,青岛制造直面问题挑战,积极顺应趋势潮流,打破路径依赖,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制造强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青岛工业增加值由2012年的2608.4亿元增加至2021年的3884.1亿元,年均增长6.3%。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动能迅速起势,工业互联网快速发展,“四新”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突破30%,高新技术企业达5554家,城市创新能力评价位列全国第10,三度获评全国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
很明显,青岛制造业的优势正在重塑,这也是青岛在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榜单上的排名能够不断提升,并稳居第一梯队的主要原因。
3
向上,向未来
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也是青岛经济的根基所在、优势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就大力振兴制造业、筑牢实体经济根基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并对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等作出部署。
青岛实体经济基础雄厚,拥有完备的工业体系,未来五年,将建设产业培育高地、数字赋能典范、协同发展标杆、绿色低碳先锋,奋力打造现代产业先行城市。
当前,青岛正把实体经济振兴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拿出最主要的精力、最精干的力量、最优质的资源加快推进实体经济振兴发展三年行动,着力打造24条重点产业链,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打造现代产业先行城市。
先进制造业百强市(2022)研究成果给出的建议也给青岛制造提供了一些有益借鉴。
比如,创新引领。创新是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塑造先进制造业发展优势的重要战略选择。青岛是创新引领的实践者、受益者,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效,还要在加快推动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完善创新网络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等方面再发力。
比如,融合赋能。融合是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是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这些年,青岛制造能够稳步向上,关键就是走上了融合发展道路,还应持续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持续拓展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空间。
比如,集群建设。培育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是优化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青岛制造集群发展历来有传统,这些年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形成,既要志存高远,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提升制造业全球竞争力,也要聚焦区域经济发展,培育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进一步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发展的主阵地,是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主抓手。要牢牢抓住这个“定盘星”,努力转方式、调结构、增效益,重塑优势,让“青岛制造”的城市名片持续焕发出新的光彩。
作者|沈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