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头条图片 > 正文

“把脉”“开方” 顶格推进!肩负国家任务 青岛加快建设中医药强市

2022-12-08 07:07 来源:青报观象山
分享到:

应对健康挑战,青岛正在积极发挥中医药优势,加速拿出更多实招、硬招、新招,为一千万市民谋划守护健康的“良方”。

12月7日,青岛举行全市中医药大会,部署青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工作。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在这场抗击疫情的“大考”中,中医药再次展现了它的有效性和可及性,成为抗疫的一道可靠屏障。

近年来,青岛将全市中医药工作联席会议升格为市促进中医药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市委主要领导任负责人,顶格推进中医药工作。

此次会议的召开,就是进行顶格部署、全市动员。会议指出,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增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建设中医药强市,努力推动青岛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

对于已入选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并贡献了一系列“地方经验”的青岛来说,发展中医药早已不再是“要不要发展”的问题,而是“怎样发展”的问题。

青岛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对加快建设健康青岛作出部署,明确提出,建设中医药强市。抓住中医药发展“黄金期”的青岛,正在打造中医药综合改革的“青岛样板”,推动青岛加快从中医药大市向中医药强市迈进。

01

上升为“国家战略”,青岛努力抢占“制高点”

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传统医学,但经过历史的大浪淘沙,迄今最具生命力的可能只有中医药了。在数千年实践中,中医药已成为全球范围内自成体系、独树一帜的中国特色生命医学。

历史上,中华民族屡经天灾、战乱和瘟疫,却能一次次转危为安,人口不断增加,文明得以传承,中医药功不可没。在这场抗击疫情的“大考”中,中医药再次发挥出重要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医药发展被纳入“国家战略”,中医药工作被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从2016年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到2017年中医药法实施;从全国中医药大会召开,到《“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的印发,再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发展顶层设计加快完善,政策环境持续优化。

可以说,中医药事业发展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好时机。好风凭借力,作为大健康领域的重要一极,全国各地均已行动起来。当前,山东省正在积极创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青岛也紧紧抓住这一“黄金期”,抢占发展的新机遇。

“试验区”“试点城市”代表着城市具有基础优势、改革魄力。要改就要因地制宜,改出特色,改出成效。近年来,青岛先后被确定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国家中医药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试点城市、国家中医社会办医试点城市,贡献了一系列全国“首创”的可复制可推广的“地方经验”。

青岛探索实施的差异性中医药医保支付、中医医疗质量信誉等级评定、外埠中医专家存案、中医体质辨识与健康指导等4种服务模式被国家评估专家组认定为全国首创。

在国内率先出台财政投入、聚才用才、医保支付、科技创新和文化建设等系列政策文件,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青岛还有全国首个海洋药物研发生产基地。在全国率先开展“互联网+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试点,在全省率先推出“中医药特色服务电子地图”。

把准了中医药发展事业的脉搏,青岛建成中医药强市的底气越来越足。

02

价、质、量多管齐下,花“小钱”享好服务

青岛有着牢固的中医药发展根基。

青岛是中医药大市,历代名医辈出,明代的王介、清代的黄学礼等名医青史留名。青岛的中药资源丰富,中药材资源植物合计577种,珍贵药用植物330种。崂山有“天然药库”之称。

青岛的中药店铺历史悠久。上药国风与中国最负盛名的中医药品牌“同仁堂”同宗同源,其“中华老字号”宏仁堂1935年在中山路开业,今天依然开门纳客。

传承是中医药发展的根基,近年来,青岛立足根基,挖掘精华,保持特色,将“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

在今天召开的青岛市中医药大会上,各单位、各区市也晒出了青岛中医药事业阶段性成绩单。

市中医医院城阳院区效果图

青岛目前拥有中医医院50所,数量全省最多。建成国医馆169个、中医特色村卫生室100个,拥有中医医师6200多人。去年以来,平度市中医医院等6家区(市)中医医院相继启动新建、迁建和改扩建项目,项目建成后将新增建筑面积62.82万平方米,有效促进县域中医药服务能力提质升级。

为抢占高点,青岛正不断集聚优质高端中医药资源。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共建青岛技术合作中心,与西苑医院开展全方位技术合作,与山东中医药大学共建青岛中医药科学院。省级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和省级中医专科(专病)诊疗中心落户青岛。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重点专科和名中医工作室12个、省级重点专科等37个。

在中医药产业方面,已引进青岛国金中医医院等大型康养建设项目4个,总投资32.4亿元。推动上海医药北方总部落地,实现知名药企总部落户青岛“零”的突破。实施“中医药+产业”,推动研发出国内首款海洋中药大健康饮品;指导农牧科技企业利用中药替代抗生素用于农业种植和畜牧养殖。在上合示范区国际客厅设立中医药展区,建成3个国际中医门诊,助推中医药服务贸易国际化。

推动中医药事业做强做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凝聚多方合力。

近年来,青岛市财政局不断加大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中医药领域可持续的投入保障机制。2022年,全市财政预算安排支持中医药发展资金1.39亿元,较上年增长33%。

青岛市医保局创新支付、定价、报销机制,引导和鼓励患者选择中医药服务。今年,青岛中医日间病房支付方式改革试点医院增至40余家,病种增至19种。患者无需住院,发生的门诊医疗费按规定比例予以报销,同病种费用远低于住院。目前,青岛 510项中医医疗服务项目中,有447项已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占比达87.6%。

在区市,城阳区已成立由区委书记担任组长的中医药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在区卫健局设立中医药科。开工建设市中医医院城阳院区、古镇正骨医院新院区,分别打造三甲综合中医医院和三甲专科医院。

随着“价”“质”“量”的多管齐下,青岛中医药发展的潜力和活力正在不断释放,老百姓可以花更少的钱享受更好的中医药服务,人民群众的中医药获得感正在持续提升。

03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破解山多峰少困境

毫无疑问,在诸多方面,青岛的中医药事业都走在前列。但瑕瑜互见,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差距和短板。目前青岛中医药发展还不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

与北京、上海、深圳等先进城市相比,青岛中医药工作还存在大而不强、山多峰少等问题。青岛中医药龙头单位竞争力有待提升,有影响力的著名中医医疗机构不够多,没有中医药大学及直属附属医院。中医医疗资源配置不够优化,部分中医医院功能定位不清晰、特色不明显,基层中医药服务发展不平衡。中医诊疗能力有待提高,临床型中医药人才偏少。

此外,在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中医药产业链延伸、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仍需要下功夫。

找到差距才能奋起直追,深知不足才能更好地突破。会上再次明确了青岛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工作“路线图”和“任务书”。

中医机构是中医药内涵建设的主要载体,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社会对中医药的认识。青岛将着眼保障人民群众全生命周期健康,全面提升中医医疗服务水平。建强医疗机构。加快建设中西医“旗舰”医院和中医特色重点医院,推进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青岛医院等重点项目建设,建成省级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加快推进区(市)级中医医院标准化建设,除市南、市北、李沧三区外,其他区市至少要办好1所公立中医医院。

基层医疗机构是老百姓接受中医药诊疗最方便的场所,青岛将加强基层中医医疗机构建设,“十四五”期间将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街卫生院建成60个精品国医馆,建设200个中医特色村卫生室,打造15分钟基层中医药服务圈。加强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技能培训,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上中医。

人才是发展第一要素,新时期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更需要重点做好“引、育、用”文章。在人才引进方面,实施“岐黄”人才梯次培养计划,定制化引进一批国医大师、岐黄学者和中医药骨干人才。将中医药人才纳入青岛市高层次人才分类目录,为符合条件的中医药人才发放“服务绿卡”。在人才培育方面,发挥康复大学、青岛大学等高校院所作用,加大中医药人才培养力度。在人才使用方面,坚持把会看病、看好病作为主要评价内容,在高层次人才评选中探索中医药人才单列计划、单独评价。

针对中医药产业化水平不高的问题,青岛将扶持一批现代化中药龙头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力争建立20个以上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打造3-5个中医药产业园区,带动形成产业集聚。走特色化之路,大力发展海洋中药养殖、生产及深加工,开发生产海洋中药功能食品、饮料等。依托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山东中医药大学青岛海洋中药研究中心等研发海洋中药产品,形成一批海洋医药龙头企业。走融合化发展之路,建设一批省市级中医药康养文化旅游基地。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激活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路线图”擘画的中医药发展的美好愿景,将一步步转化为守护老百姓健康的本领,一个中医药强市将加快走来。

作者|荔枝 摄影|韩星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