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头条图片 > 正文

聚焦全市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向“新”而行,“制造”强市

2024-02-23 06:38 来源:青岛日报
分享到:

聚焦重点 把握关键

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

■突出高端化发展,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上下功夫

■突出智能化发展,在促进数实深度融合上下功夫

■突出绿色化发展,在推动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上下功夫

■突出集群化发展,在培育壮大重点产业集群上下功夫

向“新”而行 “制造”强市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2月22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全国、全省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精神,研究部署我市新型工业化工作。会议明确了青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总体要求和思路目标,吹响了“加快实现工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冲锋号,对于动员全市上下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向“新”而行,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具有重要意义。

青岛是工业大市、制造大市,工业是青岛经济发展的“压舱石”。近年来,青岛坚持把工业发展摆在突出位置,着力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加快打造一批重点产业链,工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厚积成势。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工业是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工业化的深度和广度,深刻影响着现代化的进度和程度。当前,城市间竞争你追我赶、日趋激烈,其很大程度上是工业的比拼。各级各部门要深刻认识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进新型工业化,努力在全省新型工业化中打头阵、当先锋。

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事关全局、事关长远。本次会议明确了我市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总体要求,强调“把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同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数字经济等有机结合”,并从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4个方面,全面部署新型工业化的重点任务。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学习领会,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聚焦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把创新作为推动新型工业化的根本动力,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推动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聚焦促进数实深度融合,要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工业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深入实施“工赋青岛”行动,加快工业“智改数转”,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聚焦推动工业绿色低碳转型,要持续推进工业降碳减排,加快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构建绿色低碳的产业体系和清洁高效的能源体系。聚焦培育壮大重点产业集群,要充分发挥“链主”企业作用,深入实施“链长制”,统筹抓好重点产业链建链、延链、补链、强链,打造耦合共生的产业共同体。

要真抓实干、奋勇争先。推进新型工业化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各种资源、凝聚各方力量,创造性开展工作。新型工业化最终要落实到一个个具体项目上,要抓紧抓实项目建设,立足青岛产业基础,加强项目谋划招引,强化项目全周期管理服务,促进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达效。要素保障是工业发展的基础条件,要抓紧抓实要素保障,扎实做好深度挖潜、集优保障文章,优化政策供给,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国际市场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依托,要抓紧抓实开放合作,用好上合示范区、青岛自贸片区等开放平台,支持企业拓展国际市场,鼓励企业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品牌是地区制造业核心竞争优势的重要体现,要抓紧抓实品牌提升,深化新一代“青岛金花”培育提升行动,持续擦亮“青岛制造”品牌。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完善党委(党组)统一领导、政府负责落实、企业发挥主体作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聚焦目标任务,聚力工作落实,汇聚起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强大合力。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面向未来,青岛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本规律,积极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向“新”而行,在全省新型工业化中打头阵、当先锋,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一定会以新气象新作为谱写出青岛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青岛日报评论员)

向“新”向“高”向“绿”,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全市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侧记

2月22日,全市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召开。“聚势突破‘芯屏’产业,集成电路产值增速超30%”“推动优质企业实施‘倍增计划’”“提升绿色发展质效、完成国家清洁生产创新试点验收”……会上,来自相关部门、区市及企业的代表谈举措、谈目标、谈展望,一句句话语掷地有声、振奋人心。

大家纷纷表示,要瞄准新兴产业培育、优势产业高端化发展以及产业节能降碳等方面重点发力,不断强化要素保障,优化产业发展生态,推动青岛制造业加快向先进制造业迈进,奋力争创全国新型工业化示范区。

向“新”:加快壮大新兴产业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大力培育新型产业,推进增量崛起,是青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一大核心任务。

近几年,青岛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产业等新兴产业培育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各区市纷纷表示,要继续以项目为抓手,深化产业招商和项目服务,推动新兴产业规模加快壮大。

“聚势突破‘芯屏’产业,提速建设致真存储、融安光电等18个项目,推动光电产业园一期投产,促进京东方等已投产重点项目达产满产,集成电路产值增速超30%、新型显示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西海岸新区工委副书记、区长王清源表示,新区还将积蓄发力生物医药产业,开工建设国药生命港、修正制药等项目,加快推进海洋创新药“BG136”上市,力争目标产业产值增长15%。

2023年,西海岸新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2%、对全市增长贡献率达39.6%。王清源表示,2024年将锚定12条制造业产业链,对照国内外头部企业、产业链引擎项目和关键环节项目“三张清单”,靶向引进投资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95个,高标准建设四大专业园区,提速建设总投资1815亿元的36个项目,力争“四大园区”产值超过1100亿元。

胶州市拥有注册工业企业1.5万家。2023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2.8%,连续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下一步,胶州将坚持传统产业、新兴产业两手抓、两手硬,全力以赴促升级、优结构、提质效。

“聚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胶州锚定新能源、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加快项目落地、加速产业布局。”胶州市委副书记、市长于冬泉表示,将扎实推进上合能谷电池储能舱智能制造、RCEP医疗健康产业创新体、艾司博封装项目一期等项目建设;制定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开放低空物流等应用场景,抢占低空经济新赛道;加快建设数字经济产业园,落地腾讯、竹云科技等项目,构建AI场景+产业协同发展生态体系。为此,胶州将做好扶优、育强、融通“三篇文章”,打造效率最高、服务最优、保障最强的营商环境。

向“高”:加快向价值链高端爬升

拓展全新产业版图的同时,推动既有产业向价值链高端爬升也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着力点。

连续两年入选中国工业百强区、亩产效益评价工作获全国“亩均论英雄”改革典型案例……2023年,崂山区深入实施工业强区战略,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发展,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4%。

“崂山区将坚持高端引领,建设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崂山区委书记张元升表示,新兴产业领域,瞄准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海洋生物医药、智能制造及工业互联网等四条产业链精准用力;传统产业领域聚力改造提升,加快青啤百万千升高端特色酒生产基地等项目开工,推动汉缆等15家优质企业实施“倍增计划”,企业产值增长15%。

同时,加力提速企业“智改数转”,发挥卡奥斯等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作用,深化“工赋青岛”行动,每年推动10个以上制造业技改项目、技改投资增长15%以上。

作为青岛优势产业的代表,海尔集团对产业高端化发展有着深刻的思考。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周云杰表示,从品牌维度看,中国家电产量约占全球56%,但是在海外自主品牌的份额仅占8.9%,大部分产品以贴牌代工的形式出口;从市场维度看,近五年大型家电全球销量复合增长率仅为0.1%,规模趋于“饱和”。因此,在以存量更新为主的市场环境下,高端化是产业升级的必经之路。

海尔将继续以科技创新推动智能化升级、以绿色化支持可持续发展、以集群化构建产业生态。在智能技术领域加快布局与投资,构筑在智能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以此抓住智能化时代全球家电产业价值链再分配的关键。持续开发更加节能、环保的产品,并积极推进家电回收、拆解、再利用的循环体系建设。充分发挥行业“链主”企业的带动作用,吸引产业链配套企业形成集聚发展的模式,构筑青岛产业链竞争优势。

向“绿”:加速制造业节能降碳

随着全球能源变革的演进以及我国“双碳”目标的提出,“绿色”已经成为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青岛高新区以不足全市1%的土地,培育了全市8%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以上的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绿色工厂,走出了一条具有“高”“新”特色的产业发展道路。

面向未来,青岛高新区在持续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进一步壮大产业和企业的同时,也将绿色低碳摆在重要位置。青岛高新区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卢阳表示,将提升绿色发展质效,完成国家清洁生产创新试点验收,统筹推进国家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等任务,积极创建国家级“绿色生态城区”,新增市级以上绿色工厂5家。

“我们将继续强化项目全要素保障、企业全周期服务、金融全方位支持,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注入原动力。”卢阳表示,高新区将深化“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改革,全年新开工项目30个,新竣工项目20个,持续推广“高新贷”,政府母基金投入不低于2亿元,打造天使、VC、PE基金,常态化组织产品交流会、供需对接会,帮助企业稳订单、拓市场,成功对接企业需求150次以上。

奇瑞是青岛近年来引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企业。现已投产的奇瑞青岛超级工厂,是奇瑞目前最高水平的数字化智慧工厂之一,所导入的车型也是当前奇瑞重点打造的高端主力车型。在数智技术的加持下,奇瑞青岛超级工厂优选绿色节能设备和设施,不断优化生产工艺、环保设备和设施,在制造过程中将污染排放减少到最低,年度碳总排放量减少约2.6万吨。

“未来奇瑞青岛工厂将继续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理念,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技术应用,实现碳达峰和零碳工厂目标,减少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排放对环境的污染,实现污水再生循环使用达到零排放。”奇瑞汽车青岛基地总经理许疆生表示。同时,基地还将深化智能化、高端化和集群化发展,加快大数据、云计算、5G、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带动本地化汽车产业数字化升级,解决研、产、供、销、服一体化问题;围绕精密加工、三电、智能驾驶等领域,招引更多产业上下游企业落户青岛,将本地配套率提升至50%。(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孙欣)

推进新型工业化,筑稳高质量发展“压舱石”

青岛以工业的加快转型升级支撑城市经济再上新台阶

工业强,青岛才能强。

2月22日,全市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召开,对青岛下一步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路径和举措开展部署。

从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省委和市委的经济工作会议,再到省两会和市两会,“新型工业化”均作为重点工作被提及。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引领,加快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其中的核心思路。

工业是青岛的基因,是青岛经济的“顶梁柱”“压舱石”。不论是从自身的发展轨迹和产业基础来看,还是从全国其他城市的经验来看,青岛经济总量要再上台阶,工业制造业必须实现新突破。在这个意义上,面对“推进新型工业化”这道摆在全国城市面前的共答题,如何在新一轮产业迭代中加快锻长板、补短板,让工业的脊梁挺起来、硬起来,是青岛面临的核心任务和挑战。

此次会议的召开透露出青岛在新一年大抓工业的鲜明导向。以新型工业化推动高质量发展,青岛发出动员令。

持续推动工业由“旧”到“新”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2023年,青岛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海洋装备、食品饮料等产业增加值均增长10%以上

●新兴产业培育上,青岛狠抓项目。2023年,全市规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8.6%

创新实力不断增强

●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青岛)突破12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

●新增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9家、工程研究中心22家,总数分别达到239家、129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85%;企业承担国家和省级重大科技专项38项

●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别达到7900家、9300家、190家

●创新创业生态持续优化,70%以上关键技术攻关实行“揭榜挂帅”制度

加快将“优势”转化为“胜势”

基础优势

●青岛拥有2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6个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31个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

先发优势

●培育了以2个国家级“双跨”平台为领军的40多个工业互联网平台,获评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中国软件名城和全国首批“千兆城市”,“工赋青岛”模式在全国多地复制推广

落实政策 强化支撑 稳定增长

强企业

●完善全部4713家规上企业三级帮包服务机制,强化“链主”和龙头企业带动,加快“小升规”等企业梯度培育,努力推动126户倍增企业增长15%、规上工业企业突破5000家,以合理增长加厚产业经济底板

引项目

●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高端化工等重点赛道,瞄准重点央企、500强和头部企业,靶向引进、建设、投产一批标志性牵引性大项目

厚实“工业家底”

新一轮产业革命驱动下,工业制造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在加强。

新年伊始,城市集体交上2023年“答卷”。最受关注的“万亿GDP城市俱乐部”在结束了2022年新增“挂零”的局面后再度扩容,常州和烟台成功进阶。而这两座城市的晋级,均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工业的良好表现。2023年,烟台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7%,常州则增长8.8%。

不仅如此,“万亿俱乐部”中排名前十位的绝对头部,也大都有厚实的工业家底为支撑。排名第三、以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著称的深圳,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并再次拿下了规上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的全国“双第一”,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32%。第六位的苏州,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迈上4.4万亿元新台阶。排在首位的上海,2023年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3.94万亿元;位于次位的北京,2023年实现规上工业营收2.78万亿元。从大趋势上看,城市的工业体量排名与经济总量排名差异均不太大。

工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日益增强,源自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产业的重塑。如果说在传统制造的时代,工业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有一条泾渭分明的界限,那么第四次工业革命则用数字技术打破了这个边界,让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实现了深度融合。越来越多企业的角色已经从单纯的产品生产者变身服务商,销售产品不再是唯一的商业模式,依托“产品+服务”企业不断开辟价值新空间。

制造业不仅将产业新空间拓展至服务业领域,也成为催生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引擎。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支撑,通常生产性服务业在服务业中的占比会达到70%。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就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制造业。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会形成研发、设计、制造、营销全链条的升级,从而有助于产生更多服务业需求。

在青岛下线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我国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

回溯青岛的发展,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受益于工业的大繁荣,青岛实现了经济体量和城市能级的跨越,成长起海尔、海信、中车四方、赛轮等一批全球知名的行业领先企业。但坦率地讲,近年来青岛在工业发展上开始与同类城市出现差距,工业经济体量在城市总经济体量中的比重有待进一步提高,工业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脊梁还不够“硬”,对经济的带动作用还应更好发挥。

在新一轮工业革命引领的全新制造业产业周期中,青岛理应再一次挺起工业这一“硬脊梁”。

不断“破旧立新”

产业发展的“新”与“旧”,从来没有严格的界限。产业转型升级也从来没有一蹴而就,而是一个不断破旧立新的长时段过程。

青岛的新型工业化之路亦如此。刚刚过去的2023年,青岛工业增加值增速从一季度的4.8%,到二季度的5.4%,再到三季度的5.7%,最后全年站稳5.8%,一路上扬。分行业看,35个大类行业中,21个行业实现增长,增长面为60%。从工业利润看,1-11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41.8亿元,增长8.8%。

一连串数字揭示了过去一年青岛工业的良好发展态势,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青岛近几年在推动工业由“旧”到“新”上所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初步成效。

从产业结构看,青岛加快构建以创新为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优势产业领域,2023年,青岛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海洋装备、食品饮料等产业增加值均增长10%以上。过去较长时间内被视为短板的新兴产业培育上,青岛狠抓项目,在若干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2023年,全市规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8.6%。

从创新实力上看,青岛产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青岛)突破12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新增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9家、工程研究中心22家,总数分别达到239家、129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85%。企业承担国家和省级重大科技专项38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别达到7900家、9300家、190家。创新创业生态持续优化,70%以上的关键技术攻关实行“揭榜挂帅”制度。

位于虚拟现实产业园内的虚拟现实创享中心。

抛开这些数字,过去一年,青岛更是诞生了一批颇具产业引领性的项目和产品。

海尔卡奥斯工业互联网生态园首座工厂竣工投产、奇瑞汽车生产基地两款新能源车型顺利下线、中船重工船舶设计研究中心落户、潍柴(青岛)海洋装备制造中心一期竣工……优势产业进一步提升奠定了基础;晶圆制造项目二期主体完工,物元半导体先进封测项目落地建设、歌尔虚拟现实整机和光学模组项目一期建成投用、京东方移动显示模组制造工厂产能加快释放、海信全球首款8K超高清激光电视成功上市。阿斯利康吸入气雾剂生产基地增资项目签约落地……新兴产业加快成势。

蓄力已久的青岛,将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发力。

加快“优势转化”

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制造业的蜕变是一个系统性的大工程。立足城市产业特色和产业禀赋,从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作为突破口,进而以点带面,辐射延展,某种意义上是一条“捷径”。

从会议不难看出,加快将产业比较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是当下青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发力方向。

创新,是新型工业化的本质特征,也是推动新型工业化的根本动力。青岛拥有2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6个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31个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国字号”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具备在新型工业化建设中创新突围的基础优势。

如何充分发挥这些高能级平台、行业龙头企业的力量?青岛将构建协同创新体系摆在产业创新发展的首要位置。通过深化政产学研合作,做强创新平台、创新人才两大支撑,推出更多“三首”创新产品,打造更多国之重器和标志性成果。与此同时,以此为依托加快培育更多“独步天下”的制造业“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进一步优化建群强链生态,更好释放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合力。

数实融合是数字经济时代催生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的重要引擎,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路径。而众所周知,青岛在工业互联网和数字化转型领域具有明显先发优势。历经多年布局,培育了以2个国家级“双跨”平台为领军的40多个工业互联网平台,获评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中国软件名城和全国首批“千兆城市”,“工赋青岛”模式在全国多地复制推广。

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园一隅。

围绕进一步发挥好这一优势,青岛瞄准当下最前沿的人工智能产业趋势,从数字基础设施领域切入,统筹布局总规模3000P的人工智能算力中心,培育研发人工智能大模型。同时,加快集成电路、智能传感等电子信息制造业重点项目建设,着力提升数字产业化能级。

此外,青岛也在深化产业数字化方向持续加力。强化场景开放牵引,推动规上工业企业“数转智改网联”全覆盖。

保持“冲刺姿态”

放眼长远,更立足当下。

新年伊始,青岛以开局就是冲刺、起步就是决战的态势,推动工业经济开门稳、开门红。

据了解,青岛将落实好工业“开门红”专项奖励政策,出台新型工业化“一揽子”突破措施,冲刺首季“开门红”,力保全年“稳中进”,工业投资、技改投资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推动产业进步发展的关键力量。青岛将进一步优化服务企业的机制,坚持围着企业转,完善全部4713家规上企业三级帮包服务机制,强化“链主”和龙头企业带动,加快“小升规”等企业梯度培育,努力推动126户倍增企业增长15%、规上工业企业突破5000家,以合理增长加厚产业经济底板。

在青岛酷特智能工厂,一条流水线可生产出满足不同需求的个性化服装。

项目是工业发展的生命线,是突破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路径。青岛将坚持盯着项目干,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高端化工等重点赛道,瞄准重点央企、500强和头部企业,靶向引进、建设、投产一批标志性牵引性大项目,强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市、区(市)两级协调联动,以有效投资拉动高效产出。

只要方向对了就不怕路远。青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尽管仍然充满挑战,但只要有定力、有决心,坚持久久为功,工业经济定能呈现新面貌。(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孙欣)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