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一轮国企改革:增强核心功能核心竞争力
到2025年,在增强国企服务国家、省重大战略和全市发展战略的功能作用、推动国企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和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上取得“三个明显成效”
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迎来全面推进的关键之年。
3月13日上午,青岛市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扩大)会议暨青岛市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落实推进会议举行。市委常委、副市长、市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副组长王波出席会议并讲话。
实施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是党中央继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后,在国资国企领域作出的又一重大部署。青岛从去年开始启动相关改革任务,今年2月5日正式印发《青岛市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青岛方案》)。此次会议围绕深入贯彻落实《青岛方案》展开再部署、再动员。
改革是青岛市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主基调。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增强企业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改革目标掷地有声:到2025年,在增强国企服务国家省重大战略和全市发展战略的功能作用、推动国企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和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上取得“三个明显成效”。
精准把脉、定向攻坚。青岛将通过落实实施七个专项工程,确保2024年完成70%以上改革主体任务,2025年全面实现既定改革目标,在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中取得进一步成果,培育新的优势企业,助力全市在现代化强省建设中“打头阵、当先锋”。
落实实施七个专项工程
列出共计91项主要任务
●实施现代产业体系培育提振专项工程,在产业培育发展和转型升级方面见实效。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起势、战略性新兴产业营收占比逐年提升,2025年市属企业力争达到10%
●实施城市建设社会民生服务提档专项工程,在匹配城市发展战略方面见实效。强化重点领域布局支撑城市建设发展,到2025年,市属企业在重点领域的资产总额占比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
●实施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专项工程,助力建设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到2025年,市属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不低于4%、部分企业达到5%以上,国有企业重点行业研发人员占比达到7%
●实施创建公司治理示范企业专项工程,在培育世界一流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方面实现新突破。到2025年,力争2家国有企业进入世界一流企业国家培育库,打造10家以上行业一流企业
●实施深化“三项制度”改革专项工程,加快构建新型经营责任制
●实施国资监管效能提升专项工程,推动以管资本为主的监管体制更加健全完善
●实施党建统领国企改革发展专项工程,在区域性国资国企综改试验方面创“青岛模式”
适应新要求,要有新担当
国有经济为推动青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撑。
截至2023年底,青岛市直企业资产总额首次突破3万亿元,达到3.06万亿元,全年实现营业收入6900.3亿元、利润总额387.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0.2%、6.5%、13.2%。共有5家企业入选国家级、省级科改示范企业;270余家市直企业所属子公司入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在上一轮地方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期间,青岛市三年考核均获评最高等级A级,在高质量完成三年行动各项任务中走在全国前列。
发展永无止境,改革未有穷期。当前,一些制约国有企业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仍需进一步破解。开启新征程,国有企业须适应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扛起新的使命担当。
青岛国信集团坚持把海洋产业作为第一主业做强做优。图为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
2023年6月和10月,中央、山东省相继印发方案,全面启动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青岛是国资大市,中央和省委对青岛寄予厚望。去年以来,青岛市国资委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起草《青岛方案》,并同步启动推进有关改革任务,将党中央的战略擘画逐步转化为“施工图”和“实景画”。
改革是《青岛方案》的主基调,青岛将通过新一轮国企改革,增强国有企业核心功能,提高资本效率,让国资国企释放活力、展现张力,成为城市能级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种子资本、活化因子,为创新驱动集聚新动力、点燃新引擎。
围绕国之所需,设计《青岛方案》
按照中央的顶层政策设计,上一轮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侧重于“三项制度”、公司治理、企业市场化经营机制等体制机制性改革;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要聚焦企业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等功能使命性改革。
《青岛方案》聚焦国之大者、围绕国之所需,落实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体会议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十个提质增效”部署,强化全市国资系统“打头阵、当先锋”意识,在巩固拓展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成果的基础上,厘清新一轮国企改革的重点——
围绕增强核心功能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提升企业价值创造能力。
《青岛方案》锚定改革的总体目标——
到2025年,在增强国企服务国家省重大战略和全市发展战略的功能作用、推动国企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和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上取得“三个明显成效”。
落实好《青岛方案》,要坚持因地制宜。青岛根据城市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明确了未来的国企改革工作重心——
在产业发展方面,以青岛传统优势制造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支撑,推动构建全市现代化产业体系;在科技创新方面,以完善企业创新机制和加大多元化研发投入为手段,提升企业创新发展能级;在支撑城市建设方面,以服务社会民生和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为重点,落实城市发展战略;在国资监管方面,不断加强企业管理,强化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同时,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性改革,为推进功能使命性改革提供有力支撑。
七个专项工程,逐一定向攻坚
新一轮国企改革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改革特点,更加突出使命导向、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今年以来,全国各地都在加速布局新一轮国企改革,瞄准全面推进相关改革成果制度化、长效化、实效化发力。
乘势而上,青岛对新一轮国企改革重点和工作重心展开归纳、提炼,结合更好发挥城市自身比较优势,探索“精准把脉、定向攻坚”,计划实施七个专项工程。其中,每个专项工程都提出了工作目标,条目式列出共计91项主要任务。同时,把工作台账作为改革任务落地落实的具体路径,制订了281项工作措施,明确了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青岛澳柯玛控股集团聚焦制冷等温度控制领域技术优势,攻克中国极低温领域技术瓶颈。图为澳柯玛智能智造工厂。
实施现代产业体系培育提振专项工程,在产业培育发展和转型升级方面见实效。落实市委市政府有关部署,推动全市国企提振优势产业“锻长板”、培育新兴产业“补短板”。锻长板方面,发挥青岛工业互联网平台优势,推动白色家电、啤酒饮料、化工机械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向产业链高端迈进;补短板方面,针对国资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低的现状,引导支持市直企业通过投资建设、并购重组、产业协同和基金培育等方式布局青岛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各级国有资本、国有企业协同优势,促进全市新兴产业园区建设发展。通过实施现代产业体系培育提振专项工程,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起势、战略性新兴产业营收占比逐年提升,2025年市属企业力争达到10%。
实施城市建设社会民生服务提档专项工程,在匹配城市发展战略方面见实效。针对城市国资的特点,通过整合资源、优化机制推进功能性改革,提升国有企业保障城市运行、服务社会民生的能力和水平。搭建重大任务承载平台,增强相关市属企业在新型基础设施和城市重大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建设能力。积极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资本金注入和资源优化配置等方式,支持公共服务类企业增强运营造血能力。通过实施城市建设社会民生服务提档专项工程,强化重点领域布局支撑城市建设发展,到2025年,市属企业在重点领域的资产总额占比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
实施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专项工程,助力建设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强化国有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导地位,充分利用驻青高校科研资源,打造校企合作的创新联合体,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促进产学研有效贯通和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应用,推动国有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提升创新发展能级。完善考核机制,鼓励企业加强多元化研发投入。通过实施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专项工程,到2025年,市属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不低于4%、部分企业达到5%以上,国有企业重点行业研发人员占比达到7%。
青岛地铁集团加快建设“轨道上的青岛”。图为地铁8号支线少海北站主体封顶。
实施创建公司治理示范企业专项工程,在培育世界一流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方面实现新突破。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在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中,通过实施创建公司治理示范企业专项工程,健全完善企业董事会建设,着力提升国有企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支持优势企业积极对标世界一流、国内一流、行业一流,到2025年,力争2家国有企业进入世界一流企业国家培育库,打造10家以上行业一流企业。
实施深化“三项制度”改革专项工程,加快构建新型经营责任制。围绕激发活力、提高效率,推动全市国有企业深入推进劳动、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全面落实“员工能进能出、管理人员能上能下、收入能增能减”机制。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下的新型经营责任制,更大力度推动解决经理层契约合同落地难、管理人员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难、薪酬差距合理拉开难等改革难题,实现人员配置更加高效,用工结构更加优化,薪酬分配更加合理,推动国有企业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
青岛啤酒在即墨蓝谷新建研发创新基地,打造生物发酵领域国际一流研发平台。目前基地已进入室内装修阶段。
实施国资监管效能提升专项工程,推动以管资本为主的监管体制更加健全完善。坚持授权与监管相结合,放活与管好相统一,推动国资监管与公司治理更好衔接,国资监管更加健全更广覆盖,提升国有资本配置效率和国资监管效能。引导国有企业聚焦主业主责,提升专业化运营水平。全面提高企业合规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落实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实行重大决策终身问责。全面规范企业财务管理,建立健全国有企业多层次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完善市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制度,强化功能作用,提升资金效能。聚焦“智能监管”,启动大数据监管系统新一轮建设,进一步实现实时监管、精准监管、有效监管,着力提升信息化监管水平。
实施党建统领国企改革发展专项工程,在区域性国资国企综改试验方面创“青岛模式”。全面加强市属企业党的建设,着力构建党建工作与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相匹配、与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相衔接、与企业改革发展中心任务相适应的国企党建工作新格局,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政治保障。深入推进青岛区域性国资国企综改试验,搭建“公司+基金+协会”的集成创新平台,助力企业完善人才队伍建设体制机制,为国企混改和产业发展等提供资本支持,服务青岛全域各级各类国企改革发展,打造“政策引领、人才导向、基金赋能、协会助力、平台集成”的综改试验“青岛模式”。
会议明确,各市直企业、各区(市)国资监管机构是落实青岛市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主体。要结合各自实际,认真研究制定本企业、本地区落实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方案或工作台账,确保2024年完成70%以上的主体任务。
会议要求,市国企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开展工作调度督导。各有关部门和区(市)政府要强化政策措施供给,健全考核激励机制,加强资源要素支撑,凝聚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
改革关头勇者胜。青岛国资国企要牢记国之大者,有敢啃硬骨头的决心,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把国企改革工作推向深入,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澎湃新动能、打开新空间。(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刘兰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