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头条图片 > 正文

青岛好戏,“创”见未来! 《弄潮》晋京,赢得满堂彩

2024-05-19 06:35 来源:青岛日报
分享到:

《弄潮》晋京,赢得满堂彩

青岛打造的讲述现代港口建设的重量级京剧精品在北京中央歌剧院上演

18日晚间,青岛市京剧院演出的现代京剧《弄潮》在北京中央歌剧院上演。该剧以时代楷模张连钢及其“连钢创新团队”的故事为内核,特邀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张建峰饰演张连钢、王艳饰演王晓燕,裘派名家王越饰演许振超,青岛市京剧院优秀中青年演员倾情演出,为北京戏迷和京剧专家献上了一出好戏。演出现场反响热烈。

《弄潮》刻画了新时代产业工人的光辉形象。

京剧《弄潮》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青岛市委宣传部、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共同指导,山东港口集团、青岛演艺集团联合出品,以京剧艺术语汇来表现山东港口集团青岛港总设计师张连钢及其“连钢创新团队”自主创造智能无人全自动化码头的坎坷经历。去年4月,该剧首次晋京,凭借对工业题材的艺术呈现、对京剧艺术的大胆创新获得一片赞誉。此次二度晋京,《弄潮》综合专家意见和戏迷反馈进行了微调,在舞台上呈现了万里连樯的壮观海港,热情讴歌为现代化港口建设呕心沥血的新时代产业工人。“演员表演、舞台设计、服装道具和创意念白都很用心,让我们沉浸式地感受到新时期产业工人的风采。”观众们纷纷为该剧点赞。

青岛是国际航运业的重镇,青岛市京剧院也是京剧行业里极具影响力的院团,为青岛打造一部讲述现代港口建设的重量级京剧精品,正是《弄潮》的题中之义。青岛市京剧院院长张欣介绍,自去年4月份至今,《弄潮》历经前后七次修改、推出三个版本。编剧王勇敏锐把握科技工业发展的时代脉搏,精心选材,多次到港口采风,数易其稿,全力打造这一具有挑战性的现代工业题材剧本,展现新时代工匠精神;总导演卢昂积极探索京剧艺术与现代工业题材融合的舞台呈现;唱腔设计、作曲朱绍玉和灯光设计周正平、舞美设计金卅、多媒体设计胡天骥等主创迎难而上,打造出独具特色的视听盛宴。从现场来看,演员的唱腔与剧情妥帖合一,剧情与舞美冷暖色调搭配精准,表演与中西结合的音乐配合娴熟,让观众沉浸在创业者的奋斗故事里,台上台下交互感染。男主角张建峰表示,“每次唱到《山海颂》,唱到‘我的城,我的港,在我身旁,家国梦想’时我都特别感动。这首歌旋律好、内涵好,诠释了张连钢的艰辛历程,对时代楷模的共情也融入了我的血液。”

城以港兴,港因城生。一部《弄潮》将青岛港口人的创业精神带到了北京舞台,也展现了青岛的城市人文精神。青岛市京剧院表示,《弄潮》作为一出新编现代京剧,体现了一种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创新发展的“弄潮”精神。在晋京演出现场,中国京剧院院长、《弄潮》编剧王勇表示,一部传世京剧要有好剧本、好的唱腔、好的演唱者等方方面面的因素,“这部戏讲述了智能化港口的故事,智能化是人创造的。《弄潮》塑造的是人,它展现了科技工作者带给我们的未来,这个未来是蔚蓝色的未来、海洋的未来、中国人走向世界的未来。”(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米荆玉)

弄潮:青岛好戏,“创”见未来

现代工业题材京剧《弄潮》晋京演出,以时代楷模“连钢创新团队”为原型的刻画,展现青岛风土人情、产业发展、文化传承、城市精神

5月18日,青岛市京剧院《弄潮》在北京中央歌剧院上演。《弄潮》编剧、国家京剧院院长王勇以《因为难,所以写》为题发布了创作谈,他指出,《弄潮》是《高高的炼塔》《魂系油气田》之后罕有的一部现代工业题材京剧,“相较于诸如古装、历史、革命历史等题材的‘雨后春笋’,工业题材的创作可谓屈指可数。也许因为难,所以鲜少有人去碰”。正如该剧主人公张连钢带领“连钢创新团队”自主创造智能无人全自动化码头的精神一样,青岛市京剧院集74年创院之力打造这样一部艺术精品,靠的是一股“弄潮”精神:因为艰难,所以迎难而上。

以传统国粹文化浸染现代工业题材,以现代化的精神推广京剧艺术,《弄潮》为当代京剧树立了一个典范。青岛市京剧院院长张欣介绍,自2021年筹备《弄潮》以来,主创团队深入生活、严谨创作、耐心打磨,《弄潮》先后七易其稿、推出三个版本,日臻完善;张连钢本人更是在新版《弄潮》4月份上演前夕,入选“感动中国”2023十大人物,让这部戏更加有说服力、感染力。在中央歌剧院的演出现场,《弄潮》折服了北京戏迷,尤其是年轻观众,他们对这部戏的节奏、舞美、唱腔乃至视听体验发出了由衷赞美,全场掌声既是真实人物穿透艺术完成的感召,也是艺术通过楷模人物来实现的抵达。

5月18日,《弄潮》在北京中央歌剧院上演。

题材之难:

真名实姓的考验

京剧《弄潮》的特殊性,不只在于其工业化题材,还在于它的“真名实姓”。工业化题材的特殊性,使得它的唱词会出现大量工业场景术语,与传统京剧里的唱词文本迥异;真名实姓的难度,在于它要与现实人物、现实情节对应,做到“合为时而著、合为事而作”。在创作阶段,该剧主创深入山东港口集团青岛港采风,张欣介绍:“这么现代化的科技企业、这么多高品格的楷模人物,一旦走进企业、贴近人物,就会被一种钻研精神所感动。很多戏‘悬浮’在空中,而《弄潮》这部戏有坚实的现实基础和厚重的社会预期。”经过创作、打磨,主创团队提炼出张连钢及其妻子王晓燕的特质,邀请了奚派背景的张建峰、极具行业影响力的王艳出演。张建峰、王艳都是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加上著名裘派花脸王越,以及编剧王勇、导演卢昂等豪华阵容,一出精彩好戏逐渐成型。

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张建峰饰演张连钢。

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王艳饰演王晓燕。

京剧专家介绍,对当代人物的呈现在京剧里是比较少见的。《弄潮》以时代楷模“连钢创新团队”为原型的刻画,展现了当代青岛发展变化,讲好青岛故事,弘扬新时代工匠精神。对真实人物、真实事件的呈现固然无法大胆虚构,然而真实自有万钧之力,该剧首演之后获得了专家、戏迷的高度认可,让观众与人物、与时代发展深深共情,当张连钢在阿姆斯特丹港喊出“回家”的一瞬间,台上台下的情绪被点燃了。女主角王艳介绍,“《弄潮》第一场演出时请了‘连钢创新团队’原型们现场观看,他们很激动,感慨良多。我们从中感受到了‘在舞台上看见自己’的心理冲击,创业艰难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全自动化港口的建设确实是值得我们这代人骄傲和敬畏的事业。”

真实的另一个难点,在于现代化语汇与传统戏曲的融合、现代身份与京剧角色的融合。像是剧中“连钢创新团队”探讨港口建设问题,“区域锁定只几秒,路线迁移另改道,排除故障务高效,恢复运行再起锚。十拿九稳设计巧,万无一失信心高。”这样的台词符合港口建设者身份,如何以京剧的口吻来呈现?唱腔设计、著名作曲家朱绍玉按照演员嗓音条件和剧情走向设计唱腔,反复斟酌了念白、韵白之间的差别,结合京剧的鼓点和氛围,给出了妥帖、不出戏的演绎方式,在京剧与现代叙事之间探索出了新路径。

作为现代工业题材京剧,《弄潮》对演员提出了新的表演要求。

京剧的舞台魅力,很大一部分需要借助髯口、水袖、翎子和美轮美奂的戏服等特色符号来呈现。然而现代京剧没有这些华丽符号,尤其现代工业题材京剧,工装就是戏服,蓝幕就是背景,对演员提出了自出机杼的表演要求。王艳表示,现代京剧的难度是综合性的,既有塑造人物之难,又有表演方式之难,“没有山膀,没有云手,演员需要用步伐、表情和人物心理来塑造角色,单凭脚步的节奏就能体现人物的心情是高兴还是哀伤,是忧愁还是紧张,需要在细节处做好科学严谨的处理。”戏中有王晓燕对丈夫抱怨、落泪的一幕,相较于传统旦角甩袖、掩面、哭泣的程式,现代京剧的“哭戏”如何呈现,如何在话剧式的写实与京剧的写意之间找到让观众信服的“哭法”,王艳在《弄潮》中以微妙精准、收放自如的表现作答。

唱腔之美:

老戏新唱韵味足

中国艺术研究院罗怀臻教授为《弄潮》总结了“题材工业化、舞台现代感、趣味年轻态”三大特点。一位年轻观众观《弄潮》后坦言,这部京剧的体验感出乎意料:开头部分从现代化港口立项到师父推荐张连钢担纲建设任务,剧情节奏很快,唱词快板很多,而创新小组开会的片段风趣幽默,到了张连钢夫妻倾谈的部分,背景竟然有合唱,唱段快慢相济,起伏跌宕。总体而言,《弄潮》从故事节奏到高潮唱段都贴合了现代舞台的规律和年轻观众的口味,阿姆斯特丹受气、回国整合技术力量、打开老港口人的心结……一段段剧情波澜起伏,合唱、京歌、舞蹈综合运用,方言、视觉特效等艺术手段无缝穿插,让年轻人能一路追看到底。朱绍玉出手不凡,为《弄潮》打造了丝滑、新颖的听觉体验。

在专业戏迷看来,《弄潮》的内核仍然是严谨的京剧艺术,看得出“四功五法”的功底,埋藏有“老戏新唱”的良苦用心。京剧艺术家吴平对剧中“张连钢雨中操控无人码头运作”的戏份非常欣赏,张建峰运用了京剧里的把杆、劈叉、翻身、错步等身法步形,将京剧的功法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连钢创新团队”在阿姆斯特丹港考察的段落也备受吴平称赞,此处借用了京剧《文昭关》快原板的名唱段,演化到新戏里,音乐形象上很丰满,将现代京剧与传统京剧高度融合,堪称“老戏新唱”的典范。专家指出:“《弄潮》虽然是现代京剧,但是魂是京剧、核是京剧。”

与首版相比,《弄潮》第七幕《山海碧连天》增加一首“新歌”《山海颂》,歌词凝练,唱腔大气,舞台上张连钢夫妇海边漫步,追忆往昔,面对现代化港口放歌抒怀,“海风吹,海鸥翔,春潮浩荡……我的城,我的港,在我身旁”。这首歌既有京剧的神韵,又有京歌的亲和,获得了专家好评。在一部写实的工业化京剧结尾,用一首歌曲来点题,让观众感受到浪漫的升华。张欣表示,“这首歌的戏曲元素很浓,按照之前的设想,《弄潮》结尾需要这样一首核心唱段,我们邀请朱绍玉先生重新做的曲子,带给戏迷类似《梨花颂》的美妙体验。不过这首歌的歌词太精炼了,有一句歌词‘共度好时光’后来改成了‘共享好时光’,‘享’的韵是对的,然而改动一个字就需要重新进棚录制,弦乐、合唱跟着改动。这首《山海颂》后续我们计划做成MV推广,也让《弄潮》给大众留下一个耳熟能详的旋律。”

舞台之魅:

无实物,亦动人

“写意”“无实物”原本就是京剧舞台的特色,一扬马鞭寓意千山万水,四杆旌旗代表了千军万马,而现代工业题材京剧对“无实物”的探讨,在《弄潮》里得到了全新体现。剧组邀请了灯光设计周正平、舞美设计金卅、多媒体设计胡天骥等业内权威领衔,打造出独具特色的视听盛宴。

京剧院方面介绍,《弄潮》冷色调的港口布景跟暖色调的日常生活结合,既有创新视角,又有生活化呈现。开场蓝色纱幕的使用立体化展现现代舞台艺术,也能在故事开始之前通过小花絮展现港口的历史由来。舞台上大胆使用透明水晶屏、电脑灯等设备,凸显工业化视觉风格。用电脑操作无人码头软件排除障碍时,电脑凭空“消失”,演员做出无实物的表演动作,延续了京剧的虚拟写意特性,与传统京剧有异曲同工之妙。映衬着背景蓝屏上的工业线路,演员们动作有舞蹈的形态又保持着京剧的美感,通过肢体的连贯表达呈现京剧有克制的抒情。

《弄潮》具有题材工业化、舞台现代感等特点。

《弄潮》的音乐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大胆运用了“电音+戏曲+交响”的模式,大量使用以交响乐铺底,融入电子音乐的手法。为更贴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音乐中还使用了钢琴、大提琴、小提琴的独奏以及通俗女声小伴唱来展现。京剧院有关专家表示,“京剧的乐队是传统的唯美的伴奏,而交响乐的伴奏有张力、大开大合。现代京剧中有些情节和既定情景渲染到一定地步,需要交响乐直观的、扣人心弦的声音,实现音效层面的冲击。”《弄潮》的灯光、舞美和音乐立足京剧艺术的本源展开现代化的创新,从效果来看,既有亲民的艺术触感,也有深刻的底蕴。

匠心之作:

“一棵菜”精神

自2023年4月8日首演以来,《弄潮》迅速获得了多项殊荣,先后入选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新时代现实题材创作工程”“新时代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跻身“山东省齐鲁文艺高峰计划重点推进剧目”,并在第十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优秀剧目奖展演时获得一致好评。历经四十余场演出,《弄潮》相继在北京、日照、成都等城市与戏迷见面,获得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业内人士介绍,晋京是一出戏夯实艺术定位的重要步骤,北京有最专业的京剧舞台和京剧氛围,北京市场获得成功,意味着一出戏真正有了“字号”。

作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京剧院团,青岛市京剧院在《弄潮》创作过程中历时数年之功,历经重重考验,获得了与行业地位匹配的艺术成就。京剧院有关专家表示:“梨园里有句老话叫‘一棵菜’,指的是演员、音乐、舞美等全体人员不分主次,一叶包一叶,劲往一处使,完成一部好戏。在《弄潮》创作中,演员们克服了家庭困难和意外因素,把这部作品带到北京、带给全国的观众,真正做到了‘一棵菜’精神。”

《弄潮》的成功,也离不开城市精神的体现。在吴平看来,《弄潮》与青岛的航运产业、城市精神密不可分。“如何用京剧提炼青岛的工业文化,还要做成一部符合城市地位的京剧,《弄潮》不简单。青岛有很多著名企业,青岛城市文化的提升,离不开对工匠精神的呈现,企业精神的传承对应文化的传承,有承接、有积累,才能持续发展。”

对于青岛观众来说,《弄潮》充满了本地人文符号,从张连钢夫妻包的鲅鱼馅饺子,到剧中的青岛方言对白、港口外景,处处可以遇见青岛元素。张欣表示,《弄潮》项目交给青岛市京剧院,让业内感慨“水土太服了”,“我们是从200多个备选名字里选了‘弄潮’两个字。‘弄潮’是个动词,有着‘勇立潮头慨而慷’的气势。其实不只是港口建设者们在‘弄潮’,整部戏从创作、舞美、后期改编等环节都在‘弄潮’。”张欣表示,“《弄潮》是青岛市京剧院十几年来厚积薄发的一部戏,它贴合时代主题、颂扬当代工人,这部戏我们会持续演下去,让《弄潮》成为一部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的艺术精品。”(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米荆玉)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