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船企订单已经排到2028年
今年上半年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数据亮眼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青岛今年新船建造的速度,那就是马力全开。
一边是紧锣密鼓地开工、入坞、出坞、试航、交付,青船公司与北海造船今年上半年合计交付12艘船舶。另一边则是马不停蹄地接新单,比利时、挪威、希腊等国际船东都把绿色船舶订单投向了青岛,两大船企生产订单均排产至2028年。
青船公司一派繁忙、有序的生产景象。
青岛船企的蓬勃向上是中国造船业强大韧性的一个缩影。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三大指标实现全面增长,分别占全球总量的55%、74.7%和58.9%。在全球18种主要船型中,中国有14种船型新接订单量位居全球首位。
订单饱满 附加值高
青船公司是华通集团打造的“海工通航”产业链头部企业。就在前不久,青船公司向比利时CMB公司交付了第5艘6000TEU集装箱船“CMA CGM ETOSHA”轮,同型号的第6艘也即将海试,第7艘则在船坞进入分段搭载阶段。
从青船公司与北海造船两大船企披露的数据来看,青岛造船业订单十分饱满。
其中,青船公司上半年交付3艘船舶,开工建造4艘船舶,新承接全球首艘氨动力清洁能源动力集装箱船、21万吨散货船、6400吨冷藏运输船等高附加值造船订单,手持船舶订单量再创历史新高,产值较去年同期进一步提升。北海造船上半年完工交付9艘船舶,新承接21万吨散货船等订单共计21艘,目前手持订单68艘,超过1300万载重吨。
从青岛出口的船舶类型看,集中在高附加值、清洁能源的散货船和集装箱船,用户包括法国达飞、比利时CMB等国内外知名船东。新接订单也有不少亮点,特别是全球首艘氨燃料动力集装箱船花落青船公司,标志着航运业减排进入“氨时代”。该船将配备氨燃料发动机、氨燃料储罐、供给系统和加注系统,计划2026年在挪威至德国航线投入运营。
青岛造船业的强势既源于成本和市场优势,也离不开技术和产业链的支撑。
造船业具有产业链长、零部件多、关联度强等特点,被称为“综合工业之冠”。多年来,青岛建立了集研发、设计、建造、配套、服务于一体的完整船舶工业体系,在船用低速发动机、清洁燃料供给系统、碳捕集与再利用等领域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促进船舶工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变。
据青船公司项目组经理邹鑫介绍,为提高项目批量化建造效率,船舶在开工前便进行大量设计优化工作,在分段工序衔接优化、分段大型化、预舾装建造工艺上下功夫,力求进一步缩短坞内搭载周期,提升出坞完整性。
拼差异化、绿色化
造船业被称为“周期之王”,受到宏观政策、GDP、贸易、汇率、通胀、大宗商品、产业链供应链等多重因素影响。
国投证券认为,本轮造船大周期的显性驱动为船队报废和损坏,即“朱格拉周期”,2000年初开始的上一轮造船顺周期距今已超20年,这也意味着新一轮“老船更新”来临。更重要的是,全球减碳目标下船舶动力端的“绿色化”变革,以及趋严的航运业减碳指标加速催化此轮老船更新。
此外,红海危机之下,国际海运贸易需求增大,新船价格不断升高,也让造船市场更加红火。
不同于上一轮造船周期中各家都在卷订单、卷成本、卷工期,不少地方中小船企深陷订单荒、资金链断裂的困局,本轮造船周期虽然竞争仍然激烈,但拼的是船型差异化和产品绿色化,船企盈利能力显著提升。
当前,全球主流船型结构转向散货船、集装箱船、油船、LNG船、客船五大船型,能源类型也转向LNG、甲醇、氨、氢、锂电池等,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大大提升。根据研究机构克拉克森数据,全球273个港口已配备LNG加注设施,251个港口已配备或计划配备岸电连接,到2030年底全球船队超过五分之一的运力可选择使用替代燃料。
在华通集团的资金支持和市场开拓下,青船公司聚焦中小型集装箱船和中型散货船项目,瞄准“绿色智能”船舶市场,与大型造船厂形成差异化竞争。目前,青船公司手持订单中的节能、智能船舶占比超过四成。
以6000TEU集装箱船为例,该型船总长240米,最大装箱数为6014箱,预留氨燃料绿色能源驱动系统,在船体型线、总体布置、船体结构、设备配置等方面进行了系列优化升级,是全球新一代支线集装箱船,也是山东省目前在建载箱量最多的箱船。青船公司凭借该船的批量建造受到诸多国际船东关注,后续又取得500TEU、1000TEU小型集装箱船建造订单,建立了中小型集装箱船建造品牌优势。(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周晓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