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社会 > 正文
青岛冠状病毒肺炎平台

北迁亚洲象回家了,云南要为它们建国家公园

2021-10-16 16:46 来源:中新网
分享到:

【编者按】

数十年来,我们看见了越来越多的朱鹮展翅高飞,看见了越来越多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在山林中穿行,看见了更多的雪豹驰骋在高原旷野,看见了江豚天使般的微笑,但也看到了穿山甲的凄零和白鱀豚的消逝……

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孕育着11.5万个物种,我们与它们共同生活在同一个蓝色星球。2021年10月11日,全球生物多样性大会(COP15)第一阶段会议在云南昆明开幕,澎湃新闻推出“万物生”系列报道,呈现中国生物多样性之美,讲述人类与它们之间的故事,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COP15会场里的海报。

2020年11月下旬,在普洱市宁洱县梅子镇生下一头象宝宝后,17头亚洲象一路北上。

2021年5月27日晚,北上的象群穿过玉溪市峨山县县城后,引发了外界关注。有媒体和人们调侃:它们是来昆明参加COP15大会的吗?学术界和动保组织则指出:这是一个严肃的事件,不应娱乐化。

象群漫不经心地越往北迁,外界越加“狂欢”,紧张的则是当地政府和主管部门。一方面要防止野象伤人,它们毕竟是“野兽”,是陆地最大野生动物,具有一定攻击性;另一方面又要保护它们,防止人们惊扰伤及野象,它们是云南的旗舰物种,是国家的一级保护动物。但如何处置这群长距离迁徙的野象呢?此前没有先例,也没有经验。

为此,云南成立了由林草、应急、森林消防、公安等部门组成的省级指挥部,国家林草局派出了由局领导带队、各有关司局负责人组成的指导组,形成了国家指导、省级统筹、属地负责的安全防范和应急处置体系。

“劝返”工作是成功的。经连续不断的跟踪、监测和介入处置,共140余天,迂回1300余公里,8月12日23时许,北迁的象群进入普洱市墨江县境内,全部返回了它们传统的栖息地。一场全球瞩目的“劝返”行动,最终以人象平安并博得全球舆论的叫好而走进COP15的会场,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我国保护野生动物的典型案例。

监测队员拍摄的象群集体睡觉的图片走红网络。来源: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

生物多样性的跨境保护

这个明星象群叫“短鼻家族”,成员包括6头母象、5头公象、亚成体象3头和幼象3头。

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它们的“老家”。在总面积24.25万公顷的热带雨林里,它们的“邻居”包括印度野牛、鼷鹿、苏门羚、豹、蜂猴、灰叶猴、绿孔雀、白鹇、犀鸟、金钱豹、云豹、云猫等珍稀野生动物。官方数据显示,整个西双版纳有高等植物5000多种,占全国的五分之一;有动物2000多种,占全国的四分之一。

就亚洲象而言,通过多年的保护,野生亚洲象种群数量由1978年的150头左右增长至目前的300多头。上世纪90年代中期,亚洲象仅分布于西双版纳和南滚河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到2020年底,亚洲象长期活动范围已扩大到云南的西双版纳、普洱市、临沧市3个地州市的11个县市区、55个乡镇,且大量活动于自然保护区外。

纵向来看,早在7000多年前,亚洲象还曾广泛分布于中国。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教授陈明勇等编著的《中国亚洲象研究》一书中记载,原分布界线北至秦岭淮河的亚洲象,在周朝初年开始由黄河流域南迁,在宋代之后,分布区每年约以1000k㎡的速度在中原大地上消失,近3000年间亚洲象在中国逾300万k㎡的面积上绝迹了,退至现今的西双版纳、普洱、临沧三地区。

横向比较,亚洲象还分布在南亚、东南亚的印度、缅甸、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孟加拉、斯里兰卡和马来西亚。由于象牙制品、人象冲突等因素,屡遭盗猎者捕杀,作为大型动物,生育周期较长,繁殖率低,数量极少,极易灭绝。2008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入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物种的保护是不分国界的。为了保护亚洲象等生物多样性资源,西双版纳自2006年开始探索跨境监测与保护,与老挝建立中老跨境生物多样性联合保护区域,签订联合保护区域协议,对亚洲象等物种进行联合监测调查。

2020年3月,“短鼻家族”离开他们的原栖息地,一路北上。

澎湃新闻此前报道,2020年7月,北迁象群进入普洱市,11月21日下午,在宁洱县梅子镇民乐村一座叫“高丽中”的山梁上生下一头象宝宝。2021年4月16日,从普洱市墨江县进入玉溪市元江县,离开其传统栖息地。4月16日后,它们一路北上,迁移140余天,迂回1300多公里,途经玉溪、红河、昆明3个州(市)8个县(市、区)。

“劝返”北迁野象

5月27日晚21时许,北迁的象群穿过玉溪市峨山县县城后,引发了外界的关注。

杨翔宇是最早接到命令后介入追踪监测亚洲象的“追象天团”成员之一,是野生亚洲象搜寻监测任务分队队长。

在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信息通信处担任助理员一职的他回忆说,森林消防队伍主要担负森林防灭火和应急救援工作,时常和大森林为伍,和火魔对抗,可用无人机、红外望远镜监测活体野生动物,这还是头一回,“以前在电视里、动物园里见过亚洲象,第一次用无人机看它们,扇着软软的耳朵,摇着长长的尾巴,用鼻子卷起地上的草塞进嘴里,我满是兴奋和激动。”

随着队员从最初10人到32人,杨翔宇利用空余时间整理一套《亚洲象百科》供队员查阅,建立了人员名册、值班表、工作日志档案,撰写了任务分队《野生亚洲象搜寻监测任务工作手册》5章30项,便于新进队员熟悉工作流程。

云南森林消防总队野生亚洲象搜寻监测分队无人机飞行A组组长张雄,因在监测中偶然拍摄的“象群集体睡觉”的图片走红网络。他记得“最艰难的时候,每天就睡4个多小时,有时要跟着象群在深山里跑出几十公里。”

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野生亚洲象监测分队D组组长佟磊的印象中,追踪亚洲象的日子就是追踪信号的日子,“手持5G手机,插着4G卡,首选网络3G……”佟磊记得,发现亚洲象踪迹后,却没有通信信号时,如何及时把信息传回指挥部成为了他们的难题,但总能克服“无服务”的困难,及时传递回信息。

“下雨路滑大象下坡时滑滑梯”“小象不想午休撒娇耍赖也没得逞”等网络热议的话题,都是监测分队32名成员用无人机镜头记录的瞬间。他们经历了监测到大象时的激动,担心大象吃不饱会乱跑,也害怕与大象狭路相逢或惊扰到大象后引发大象的攻击。

不光是他们,沿途的老百姓对第一次与亚洲象的近距离接触也充满了好奇和欢喜。经常在监测点附近的楼上,监测队员们看到老百姓喊着:“大象来啦!吉祥到啦!”但真正到大象走进村寨巷子时,老百姓们响应政府和指挥部的号召“关灯”“不出声”“躲避”。就像昆明人在朋友圈说的那样:既怕它们不来,又怕它们乱来。

老百姓不光对大象是友好的,主动把自家的玉米秆拿给政府工作人员,摆在亚洲象经过的地方以备它们食用,对监测队员也热情照顾。他们给监测队员倒热水、煮鸡蛋、包粽子,甚至杀鸡宰牛地招待,哪怕在凌晨过后的深夜,也起床为他们打开大门、提供衣物、提供充电等便利,这让监测分队大理支队成员段现能颇为感动。

“监测分队承担了90%的信息传递工作,是整个指挥系统的眼睛。”玉溪市北移亚洲象安全防范工作组副指挥长杨应勇这样评价无人机监测团队。

北移亚洲象群安全防范工作省级指挥部指挥长,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局长万勇称,截至8月8日,全省共出动警力和工作人员2.5万多人次,无人机973架次,布控应急车辆1.5万多台次,疏散转移群众15万多人次,投放象食近180吨。野生动物公众责任险承保公司受理亚洲象肇事损失申报案件1501件,评估定损512.52万元。

北迁野象监测队成员放飞无人机。

加快推进亚洲象国家公园创立

9月10日凌晨1时整,14头北移亚洲象安全顺利通过普洱市把边江大桥,从普洱市墨江县进入宁洱县磨黑镇,象群均在监测范围内,人象平安。这意味着北迁的17头亚洲象均回到了他们传统的栖息地。云南宣布北移亚洲象安全防范和应急处置工作全面结束,北移亚洲象群安全防范及监测将转由属地开展常态化管理。

彼时,距离在昆明召开的COP15大会整整一个月。

据云南官方的数据,超过1500家国内媒体对云南“亚洲象北移”进行了报道,累计点击量超过110亿次;海外媒体超过1500家,相关报道超过3000篇,覆盖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些报道,生动讲述了云南生态保护故事,真实、立体、全面展示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举措和成效,塑造了中国良好的国家形象。”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局长万勇介绍说。

10月11日,COP15大会在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拉开帷幕,直至15日第一阶段会议闭幕,其间,开幕式现场的短片,云南省方面的展示及表态,多次提到了“短鼻家族”的故事。它们是真正地走进了COP15大会会场,成为云南省生物多样性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野生动物最典型的案例。

此前,万勇表示,亚洲象保护和安全防范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关系云南生物和生态安全、公共安全管理的难点问题。国家将以亚洲象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公园建设提上了日程,将通过整合优化现有栖息地范围,建立统一的保护管理体系,进一步提升亚洲象保护和安全防范能力水平。云南省也将加快推进亚洲象国家公园创建,着力加强亚洲象栖息地建设,进一步强化监测预警、安全防范和应急处置体系建设,全力以赴促进人象和谐。

在COP15大会首场发布会上,云南省副省长王显刚重申了上述消息,云南将加强科学研究,建立健全亚洲象保护长效机制,目前云南正加快推进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亚洲象)国家公园的创立。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