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披白衣"铠甲"30年 参与三大战"疫" 刘学东:救死扶伤是我的职责
【青岛新闻网独家】
记者 李倍 视频、摄影 徐斌
19年前,她是呼吸科的医生,在前辈们的带领下抗击“非典”;5年后,她成为重症肺炎病房的主任,带领医护与甲型H1N1流感“搏斗”。如今,她是青岛市新冠肺炎救治专家组组长,正在抗击新冠疫情的战场上“冲锋陷阵”。
当外界高歌疫情下的医护人员是白衣天使、是逆行战士时,刘学东却一再强调,对于医生来说,救死扶伤是职责所在,它是一种本能,无关乎高尚。
2020年,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青岛市市立医院副院长刘学东会诊并参与救治了青岛市近60%的本土确诊病例、近50%的输入病例,并牵头编写制订青岛市新冠疫情下工作规范4部、相关诊治方案5部。在刘学东看来,疾病救治的传承非常重要,以此来不断提高医生的认知,那么最终就会让患者受益。
如今,已经52岁的刘学东仍然为自己钟爱的事业忙碌着,并时刻准备投身一线,“以后不管我是不是年纪大了,是不是还在岗位上,只要国家需要我,百姓需要我,我都会义无反顾地向前冲。”
“我只要看看患者的痰,就能大概推断出他感染了哪种病原菌”
白求恩曾说,医生,应该献身于维护人民健康的事业。翻看刘学东30年职业生涯的履历,她走过的每一步都很好地印证了这句话。
说起所在的呼吸科,刘学东直言“又脏又累又忙”,“呼吸科最常接触的就是患者的痰,每一口浓痰我们要放在眼前仔细观察。”最初,进入呼吸科的刘学东看见患者的痰也会忍不住感到恶心,“但真到了要抢救病人生命的时候,就不觉得这是一口痰了。”刘学东说,要判断呼吸系统的感染性疾病,病人的痰就成了第一手“资料”。为了尽快克服生理上的不适,年轻的刘学东主动到病房为病人吸痰,吸出来的痰,刘学东要仔细观察痰的性状和痰量的多少,从而推测患者感染的病原菌,有时一个简单的吸痰动作,它背后就藏着患者的呼吸道情况。
“时间长了,当你融入到这个职业里,你就不会觉得它只是一口痰,它的背后其实是代表一个人,一个鲜活的生命。”刘学东说,“现在很多典型的病原菌感染,我只要看一看患者的痰,大概就能猜出患者是感染了什么样的病原菌。”
凭临床经验鉴别新冠肺炎患者 她制订出第一版救治指南
尽管当代医学已经非常发达,各类医学仪器也非常先进,但刘学东始终认为,作为医生仍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和足够的临床经验。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开始肆虐,面对这个传播性极强的呼吸道传染病,医护人员也深感猝不及防。彼时,刘学东担任青岛市新冠肺炎医疗专家组呼吸组组长,“1月18号那天,我记得很清楚,我在给全市医务工作者做培训,关于新冠肺炎的识别、救治,以及怎么做鉴别诊断。”刘学东说。
与这场大规模传染病初次“照面”,要在短时间内鉴别诊断患者,并做好有效隔离,对刘学东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冬天本就是流感的高发季节,如何区别患者是普通流感还是新冠肺炎,这是我们首先要做好的工作。”在核酸检测试剂盒短缺,检测结果慢的情况下,鉴别患者就需要医生拿出看家本领。
“最开始判断的时候非常困难,我们医生的压力很大,因为一旦漏掉了一例新冠病例,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那时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只要在发热门诊接收到一例可疑病例,我们都要去面对面会诊。”谈起那时的经历,刘学东坦言,接近3个月的时间她几乎是不眠不休,每天忙得像一个陀螺。
在那场最初的战“疫”中,刘学东凭借专业经验在院内带领团队面对面会诊583人次,并参与救治了青岛市近60%的本土确诊病例、近50%的输入病例,由于疫情初期还处在“盲人摸象”阶段,她边救治边收集经验和方法,最终形成了第一版新冠肺炎救治指南。这之后,她牵头编写制订了青岛市新冠疫情下工作规范4部、相关诊治方案5部。
抗“非典”、战“甲流”、击“新冠” 她说救死扶伤是职责所在
说到呼吸道传染病,新冠并不是刘学东面对的第一场战“疫”,从医30年来,“非典”、“甲流”她都曾亲身经历。
“‘非典’那时我还年轻,那也是第一次正式面对呼吸道传染病,当时是很惶恐,因为它传染性很强,致死率很高,你说不害怕是不可能的,医生也是人啊,那时候在老主任的带领下参与会诊、救治,看见前辈和同道们奔赴一线,那种忘我的精神在我心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记。”刘学东说。
要说刘学东真正的独当一面,还是甲型H1N1流感爆发的时候。那时,39岁的刘学东担任呼吸科主任,同时还担任重症肺炎病房主任,疑似和重症患者都收到她的病房里。
“我印象很深的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有200多斤,他的高危因素就是肥胖,他患病初期以为是感冒,后来越来越厉害,开始憋气,就收到我们病房了。”刘学东说,当时小伙子被怀疑是“甲流”,刘学东身着防护服和面罩站在他的床边,配合他上呼吸机。“当时他来的时候身体其他器官还是健康的,但甲流病毒它会累积到肺组织,后续缺氧了就导致其他器官也开始衰竭,我就给他做了气管插管上呼吸机,当时他看着我的那个眼神,就是对生命的渴望,我很震撼,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作为一名医生,我的职责就是与死神拔河,就是挽救生命。”
在采访过程中,刘学东不止一次地强调,对于医生来说,救死扶伤是职责所在,它是一种本能,无关乎高尚。这也正如医学教育家张孝骞说的那样,救死扶伤,解除病人痛苦,维护病人健康,是医务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只要国家需要我,百姓需要我,我会义无反顾地向前冲”
从医30年,刘学东与死神赛跑的时间,占据了她生命长度的一大半。回首过往,刘学东认为疾病救治的传承非常重要。
在治疗肺结核合并新冠肺炎的患者时,刘学东在定点医院里一待就是23天,她密切观察病人的病情,经过预判为他们进行早期治疗。“肺结核结合新冠会使患者免疫力更低,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唯有早期识别才能最大限度地控制病情。”刘学东说,在她的努力下,16名肺结核合并新冠肺炎的患者最终全部康复出院,而刘学东也带领她的研究生团队把肺结核合并新冠肺炎的临床特征,以及如何识别等经验形成了文章,在呼吸领域国内顶尖杂志《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发表,并在中华医学会呼吸峰会的全国年会上做了专题发言。
“讲出来是为了帮年轻医生获得经验,让更多医生能提高对这个病症的认识,那么最终受益的就是患者。”刘学东说,早年间,有一名患者得了侵袭性肺曲霉菌病,一度生命垂危,但当时的病理科还尚未对这项疾病有充分认识,刘学东拿到标本后到病理科对着图谱一点一点分辨菌的形态,经过多番努力和尝试,刘学东硬是将患者从死亡线上给拽了回来。
医生的战场,就是与死神拔河,与时间赛跑。
这些年来,那些既厚重又闷热的防护服,早已成了刘学东另一件工装;她的隔离时间加起来,甚至达到了新冠肺炎持续时间的近半幅,“前段时间我去参加了一个会,大家都说在房间里待时间长了受不了,但我已经习惯了。”刘学东笑着说,“我在这个岗位上,就要履行好这个岗位的职责,那如果说以后我年纪大了,不在岗位上了,但只要国家需要我,百姓需要我,我还是会义无反顾地向前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