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崭新认识
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论述是十九大的重大理论创新。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在科学分析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问题的科学判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根本标志,而对这一主要矛盾转化的认识则标志着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进入了一个崭新境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论述了我国人民需求发生的新变化和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并从各个方面多次阐述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在十九大报告中,则进一步把这些问题提高到社会发展规律和治国理政方略的高度来认识,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之后,党的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由此明确了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这一论断是完全正确的,但遗憾的是,后来由于国内国际形势的复杂变化,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出现了曲折。从党的八届三中全会开始,逐渐改变了八大的提法,而认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毫无疑问,这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到党的九大确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基本路线。由此,导致我国社会发展的曲折。
改革开放后,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重新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并强调,只有牢牢抓住这个主要矛盾,才能清醒地观察和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
党的十九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论断,与改革开放初期的论断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其新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从主体方面看,更加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因为经过将近40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我国人民的基本“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已经得到满足,而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越来越多,包括追求更有尊严的生活、更好的教育、更好的休闲、更美的环境等;二是从客体方面讲,更加强调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因为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已经基本解决了“落后”的问题,存在的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发展“不平衡”是多方面的。在经济社会发展上,主要表现为发展的差距较大,如城乡差距、东西部差距、社会群体的收入差距等;在总体上,还存在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不协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发展的不协调问题。发展“不充分”也是多方面的。在经济发展方面,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还没有完成;在转变政府职能方面,还需要加大力度,很多体制机制还有待完善;在社会发展方面,民生问题还存在很多赤字;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任务还相当艰巨。所有这些,都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
十九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完全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极大地丰富了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使我们对“三大规律”即执政党建设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对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崭新认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近代以来170多年的历史、建党以来90多年的历史、建国以来60多年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历史等多个历史维度,深刻地论述了我们党的伟大历史使命。他多次指出,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其历史使命就是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不管发展到什么时候,党的初心都不能改变。
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其历史使命就是要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为实现这个伟大梦想,我们党领导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习近平同志谆谆告诫全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为了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围绕“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围绕“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围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行了深入的理论阐述和实践探索,取得了丰富的思想成果。
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四个伟大”思想,将我们新时代奋斗的宏伟目标、巨大动力、政治保证、伟大任务归纳为一个有机整体。这在我们党的发展史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史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乃至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都是第一次。这“四个伟大”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一思想充分体现了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团结奋斗的理论和实践的新特点。“伟大梦想”把全民族的力量凝聚起来,解决了思想涣散、价值混乱的问题;“伟大斗争”把全体人民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解决了多年来难以解决的党风、政风、社会风气不纯问题,也解决了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处于被动局面的问题;“伟大工程”使全党的思想、组织纯洁起来,清除了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增强了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伟大事业”把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使得经济社会发展更具活力,成就更加喜人。
“四个伟大”思想的提出,既是对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的新理论和新实践之经验的深刻总结,又是指导未来发展的伟大指针,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和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科学遵循。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崭新认识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极大地深化了我们对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为我国社会的未来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坚定不移,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他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历史证明我们坚持的这条道路是完全正确的,到任何时候都不能改变。
当然,这条新路还在不断开辟和探索中,其内涵在不断丰富。比如,在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上,邓小平突破传统上对社会主义的理解,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上,他概括出五句话,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后实现共同富裕”。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后来,中央领导同志把“民主”与“和谐”作为社会主义本质内容,丰富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把“公平正义”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提出来,实现公平正义,最根本的就要实现“共同富裕”“共享发展”目标。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把“美丽”加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发展目标,提出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就告诉我们,社会主义不仅是经济上富强的、政治上民主的、社会上和谐的、精神上文明的,而且在生态上是美丽的。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使我们对科学社会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更加坚定了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习近平同志多次指出,要坚定“四个自信”。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十九大报告进一步系统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八个方面的内涵,用八个“明确”来阐述,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十九大还明确定位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对我国未来发展总体目标和战略步骤的崭新认识
党的十八大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这就是到建党一百年时,即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建国一百年时,即到本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使我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水平。这些目标是有很多具体的实实在在的内容的。比如,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的指标主要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使贫困地区人口全部脱贫;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并提出,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十九大实际上提出了“新三步走”战略。大家知道,邓小平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了“三步走”战略思想,即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1990年为第一步,目标是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从1990年到2000年为第二步,目标是基本实现小康;从2000年到2050年为第三步,目标是实现现代化,使我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发展水平。按照这个安排,我们当前正处在第三步当中的第二个十年。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了新“三步走”战略,即从党的十八大到2020年为第一步,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2020年到2035年为第二步,目标是基本实现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为第三步,目标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其中,对第二个百年目标“分两个阶段”来安排,是全新的战略思想,进一步把“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具体化了,为我国今后30多年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描绘了美好蓝图,制定了科学的战略规划。
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崭新认识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新的历史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即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的深入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进一步提出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
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为实现“新三步走”战略打下坚实基础,就需要进行全面的制度创新,实行全面治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即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为适应我国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党的十八大提出推进“制度创新”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任务,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两次全会分别通过的两个《决定》是姊妹篇,二者之间有着内在的、必然的逻辑联系,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正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方略。
在我国,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还有一项十分关键的工作,就是党的建设。要实现全面小康、推进改革治理、加强法治建设,并将相关成果落实到党和国家工作中去,关键在党的领导。所以,必须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要落实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必须推进发展理念的创新。“五大发展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我国在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时期需要坚持的新发展理念。“创新”是我国新时代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动力,实现“四个全面”,每一步都需要创新;“协调”是主要方法;“绿色”是基本特色;“开放”是重要途径;共享是发展目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初在重庆考察时指出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复苏低迷开出的药方。新的发展理念就是指挥棒,要坚决贯彻。”
十九大进一步从十四个方面构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习近平总书记用“十四个坚持”来阐述:一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三是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四是坚持新发展理念;五是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六是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七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八是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九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十是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十一是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十二是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十三是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十四是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十九大所构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更加全面而科学,涵盖了我国改革发展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为各条战线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科学指南。
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崭新认识
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自1848年诞生之日起,就把追求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解放以及最终实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人也始终坚持这一理想,正如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所说:“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我国在全球事务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习近平同志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提出了“一带一路”建设思想并积极付诸实践,取得巨大成就,赢得全世界的赞赏;特别是多次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为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极大提高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扩大了中国在世界上的话语权。
十九大报告更加全面地阐述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并向世界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十九大还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原则和方法,就是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为此,中国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总之,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新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中,既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又有充满时代气息和实践风格的一系列新观点和新方法。
一是高站位。习近平同志观察中国和世界的问题站位很高,具有深广的哲学视野。十八大以来,他一再强调党员领导干部要学哲学、用哲学,特别是要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此,专门召开两次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会议并作出重要讲话。他身体力行,总是从哲学的高度,从大尺度的时间和空间结合的高度,从历史和现实结合、理论和实践结合、中国和世界结合、当下与未来结合的高度来看中国和世界的问题。由此,其思想中充满着世界眼光、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等。学习十九大精神,应当注重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是民为本。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讲了一段很动人的话:“全党同志的重托,全国各族人民的期望,是对我们做好工作的巨大鼓舞,也是我们肩上的重大责任。”十九大进一步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这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尊重,对人民群众利益的维护以及对人民、对历史崇高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三是树正气。十八大前后,我们党面临着“四大危险”即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和消极腐败的危险。首当其冲的就是精神懈怠,党风、民风以及整个社会风气严重不纯。所以,习近平同志上任后首先抓的就是精神支柱建设。从提出“中国梦”,到出台“八项规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两学一做”活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是大力惩治腐败,使得党风政风明显好转。
四是补短板。十八大前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很多,但最突出的就是发展不平衡、不全面。为此,习近平同志多次讲到,要防止出现“水桶效应”,抓主要矛盾就要补短板。“补短板”需要做的工作很多。比如,要实现全面小康,就要开展扶贫攻关,到2020年,要保证所有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又如,在深化改革方面,要加强顶层设计,加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改革的强烈呼声和殷切期望,做到重点突破。
五是抓落实。习近平同志十分强调制度建设,在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思想,并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重点是加强落实机制建设。这些年,我们的法律法规制定了很多,但为什么群众对司法工作有意见?关键就在于执法不严。所以要尽快补上执法环节建设这个短板。党的建设也是如此。这些年,我们党的规章制度、各项纪律出台不少,但为什么腐败现象屡禁不止?关键也在于执行不力,落实不够。所以,加强党的建设,既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党规党纪,更要在落实环节上下功夫,把工作做深、做精、做细。
六是谋创新。我国经济发展总量已经较大,跃居世界第二,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如果继续走靠生产要素驱动的老路,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就难以为继。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坚持各个方面的创新,包括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要坚持全面创新,不仅经济领域要创新,其他各个领域都要创新,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人才创新等。只有坚持全面创新,才能打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升级版。
七是惠世界。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着眼于中国和世界发展的大势,在努力营造我国发展良好国际环境的同时,不断促进世界的经济繁荣与和平发展,先后提出一系列惠及各国的新理念、新方案、新举措。他先后在2013年、2015年海南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9月联合国成立70周年大会,2015年11月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2016年9月G20杭州峰会等场合,发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最强音,受到世界人民的广泛赞赏。
八是新话语。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思想不仅内容极其丰富,而且语言十分鲜活。其思想常常高屋建瓴、深刻透彻,而语言往往通俗易懂、鲜明生动。其讲话、文章常常旁征博引,或哲学,或文学,或引用古代典籍,或采取民间俗语,既贯通古今,文采飞扬,又短小精干,切合实际,真可谓“思想与文采一体,高雅与通俗共飞”,深受人民喜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创造了很多“接地气”的政治术语,如“获得感”“政治规矩”“关键少数”“缺钙”“软骨病”等,为转变文风树立了典范。
总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历史阶段的实践相结合而取得的新的重大思想成果,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党的十九大精神是这些思想的集大成。学习、宣传和贯彻十九大精神,需要与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的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升级版,迎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