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 头条新闻 > 正文

【青岛故事】他在炮楼住了50多年 如今搬进小洋房

2018-12-12 22:06 作者:于泓 孙志文 来源:青岛新闻网
分享到:


【往期回顾】

【青岛新闻网独家】

(文/于泓  图/孙志文)

“我经常跟人家讲,日子好不好你看看我们家就行了,过去咱住的是啥房子,再看看现在住的是啥房子。”

今年70岁的孙从孝是李沧区沧口街道永宁路社区的居民,同时作为一名老党员,孙师傅还是沧口街道百姓理论惠民宣讲团的一名骨干。今年恰逢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由居民组成的宣讲团自然要谈谈这四十年来沧口的变化,尽管宣讲的题目很大,但孙师傅的宣讲内容却很接地气,讲的就是老百姓最关心的“房子”。

“说出来不怕你笑话,我们一家过去住的就是日本人留下来的炮楼子。”提起孙师傅的老宅,在沧口地界上绝对算得上一景——一座始建于1938年的三层圆柱形炮楼。孙师傅还记得,刚刚搬进来的时候,炮楼连窗户都没有,全是铁栅栏,暖气、下水更是想都别想,冬天的时候一家七八口人挤在8平左右的三层“瞭望哨”里,打上吊铺,靠着中间生的炉子取暖。

从1962年开始,孙师傅一家守着这个炮楼过了20多年没暖气、没自来水、没有卫生间的日子。直到改革开放之后,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孙师傅一家才有机会彻底装修下这个炮楼。在街道的帮助下,老炮楼又通上了暖气,而孙师傅单位分的小房子也赶上了拆迁,已过古稀之年的老两口又住上了“电梯洋房”。

曾经的老炮楼是沧口“楼王

“倒回去四十年你看看,我们家这老炮楼绝对是楼王。”作为一名老沧口人,沧口这40多年的变化孙师傅都看在眼里。当年他跟着父母刚搬到这里时,这栋炮楼是绝对的制高点,站在三楼的瞭望台上,周边的景色一览无余,现在不行了,曾经的制高点已经被新崛起的一栋栋高楼淹没了。

曾经的老炮楼地理位置称得上是“沧口楼王”,但房子内部的设施太差,孙师傅说,他父亲曾经是电力部门的员工,家里算上孙师傅的爷爷奶奶十多口子人,原来一直住在20平左右的平房里,考虑到住房的困难,单位就把这栋老炮楼分给他们一家当宿舍,地方是宽敞了,但是居住条件确实一般。

“当时地板下陷能有一米多,全是家里人一点一点垫出来的。”孙师傅说,这炮楼原本就不是为了住人设计的,整体全是由石头堆砌起来的,最薄的墙也有70公分厚,没窗户、没下水,中间一层还有透风的射击孔。因为是独门独户,谁家的光都借不着,到了冬天,房子是特别的冷,屋里存水的缸都能冻上。

孙从孝:“没办法啊,冬天一家人只能挤到三层的瞭望台,这里窗户多采光能好点,一家人打上吊铺,中间生个炉子对付着。”

政府帮装修老炮楼通上了“两气”

随着时间的推移,弟弟妹妹们参加工作之后就搬离了炮楼,但是作为家中长子,孙师傅一直留在这里照顾父母。

其实,作为曾经国棉八厂的老员工,考虑到孙师傅的家庭情况,厂里在90年代分给了孙师傅一套20平的房子,但为了照顾老人,加上老炮楼住得时间长了跟街坊四邻有了感情,孙师傅也就没有搬家。谁曾想,随着自己的年岁渐长,老炮楼的各种不方便越来越明显。

为了住的舒服点,孙师傅先是在三楼隔离出了一室一厅,而后又改造了楼下的公厕,而炮楼的外墙则是政府帮忙修的,谈起这事儿,孙师傅就一直说自己赶上了好时候。那时候青岛“房改”,像孙师傅家租住的这个老炮楼,可以通过“工龄+货币”的方式购买,在买之前,政府还统一对这些公房进行了集中修缮,一大家子有了个属于自己的安稳窝。

其实,最让孙师傅一家感觉生活不方便的就是炮楼不通“两气”,孙师傅说,因为老炮楼的石头墙普遍都在70公分左右,安装暖气的难度特别大,但他家这个情况,街道和供暖企业都特别上心,经过李沧区相关部门的多方努力,工人终于在孙师傅家的老炮楼里凿开了暖气孔,暖气、天然气通进了老炮楼。

“谁能想到有一天咱也能住上电梯洋房”

孙师傅的妻子魏爱琴1975年就嫁进了孙家的“炮楼”,用魏阿姨自己的话,哪能想到日子能过成今天这个样子。

魏阿姨回忆说,结婚那时候老孙一个月工资不到40元,她的工资只有32.5元。两个人一边工作,一边还照顾着家中老小,还要攒钱修房子,日子过得相当紧,吃得最多的菜是大白菜,冬天的时候一个月能吃400斤,新衣服也舍不得买,往往是衣服破了就打补丁。

中国有句老话叫“苦尽甘来”,放到孙师傅一家最合适。孙师傅家的日子就像他们家的房子一样,起点虽然低,但是几十年来修修补补,日子一样红火,而让魏阿姨没想到的是,在退休之后,自己和老孙还住上了“电梯洋房”。

2015年,孙师傅单位分得的楼房拆迁,他家分得了50万元的拆迁补偿款。老两口拿着这笔补偿款,在李沧区环湾大道附近买了一套新房子。

“结婚的时候我就想,咱啥时候能住上套房就美了。”魏阿姨说,她刚结婚的时候的梦想就是跟老孙能搬到“套房”里住,有卫生间、有厨房,那该是啥样的日子?自家的新房交房的那一天,魏阿姨拿到钥匙的时候激动地一度落泪,孩子们可能没有感觉,只有吃过苦的人才能尝出现在的甜。

老炮楼变身社区养老互助点

虽然有了新房,老两口还是舍不得炮楼。孙师傅说,他现在和老伴就跟上班一样,每天起床收拾一下就往炮楼赶。

孙师傅夫妻俩都是老党员,俩人退休后参加了沧口街道百姓理论惠民宣讲团,老炮楼则成了大家聚会的场所,成了邻里之间的活动室。从十九大精神到李沧民生,周围的老街坊们都爱来他的炮楼里喝茶聊天,听孙师傅跟大伙讲讲党的政策,聊聊现在的生活。

如今,不忙的时候,孙师傅也经常带着老伴去各地旅游,把国内的景点逛了一遍。后来老两口的足迹又到了国外,把中国周边这几个邻国都看了看。

“一比较你就知道了,咱们能发展成这样真是不易。”魏阿姨说,看得地方越多越觉得咱们国家发展得好,40年的时间,不光让她们一家住上了电梯洋房,现在还能出国旅游,这种好日子过去真是想都不敢想。

“有人说是我们家运气好,要我说应该是咱们中国的老百姓运气好。”孙师傅说,改革开放40年,老百姓的日子好过了,他家就是个最典型的缩影,虽然自己家的炮楼比较特殊,但放眼全国,像他家一样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日子越过越好的家庭,一定有许多许多,数都数不清。

在李沧区永安路39号,有一座圆柱形的三层小楼,建筑四周随处可见大小不一的窗户,与周围的楼房相比,这座建筑颇具特色。

炮楼的楼道非常狭窄,楼梯的宽度仅能容一人通过。

改革开放之后,孙师傅一家才有机会彻底装修下这个炮楼。为了住的舒服点,孙师傅先是在三楼隔离出了一室一厅。

如今,不忙的时候,孙师傅也经常带着老伴去各地旅游,把国内的景点逛了一遍。

2015年,孙师傅单位分得的楼房拆迁,他家分得了50万元的拆迁补偿款。老两口拿着这笔补偿款,在李沧区环湾大道附近买了一套新房子。

虽然有了新房,老两口还是舍不得炮楼。

孙师傅说,他现在和老伴就跟上班一样,每天起床收拾一下就往炮楼赶。去炮楼和老邻居们聊天喝茶,畅述幸福生活。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