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母乳喂养,别沦为空谈
2018年8月1日~7日,是第27个“世界母乳喂养周”。长期以来,科学界普遍认为,在生命早期1000天内,纯母乳喂养和持续母乳喂养,可为婴儿和儿童提供足够的营养,并有效预防各类营养不良和母婴疾病。有研究指出,通过改善母乳喂养行为,全球有望每年挽救82万人的生命,其中87%是6个月以下的婴儿。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人乳库的医护人员,将母乳解冻分配后存入冰箱 刘颖/摄
这几年,随着持续地推广和普及,国内越来越多的年轻妈妈意识到了母乳喂养的重要性,并加入母乳喂养的大军中来。然而,无论与国际平均水平相比,还是与国内目标相比,目前我国母乳喂养都不容乐观。
“被冻伤的恐惧”
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共同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球只有23个国家6个月纯母乳喂养率达到60%以上,在东亚及太平洋地区只有3个国家母乳喂养率超过50%,而中国不在这3个国家之列。
越来越多的因素在干扰母乳喂养的成功进行,医务人员、大众传播、母乳代用品销售商的营销行为,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母亲对喂养方式的选择。享受母乳,这样简单自然的举动,已成为很多中国婴儿的奢求。
这些降落人间的小精灵不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母乳的滋养和妈妈肌肤的亲密接触,是一种伤害,这在国外被称为“被冻伤的恐惧”。
“妈妈一没奶就给孩子吃配方奶粉,孩子容易有饱腹感,就不会再想吸吮母乳了,越不吸就越没有奶,进入恶性循环的死胡同。”河南省人民医院产科一病区护士长程相红表示,母乳喂养率降低更体现在婴儿出生后马上进行母乳喂养率降低和新妈妈上班后母乳喂养减少。
世界卫生组织研究发现,母乳喂养可以防止30%的儿童超重、35%的儿童罹患糖尿病。母乳喂养还可以降低婴儿感染疾病风险,同时降低母亲患乳腺癌、卵巢癌的风险。
“母乳喂养支持系统缺失”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表示,目前全球只有43%的婴儿在出生后的6个月中能够获得纯母乳喂养。
年轻母亲往往需要抵御来自乳代品厂商的营销诱惑。尽管相关法律法规已经“禁止大众传播媒介或者公共场所发布声称全部或者部分替代母乳的婴儿乳制品、饮料和其他食品广告”,但厂商的营销手段层出不穷,花样不断翻新。
女性权益保障不足同样带来困境。一位受访80后职场妈妈告诉半月谈记者:“上班时工作比较忙,给小孩喂奶的时间就被压缩了,公司干脆连哺乳假也压缩了。另外,公司也没有专门供哺乳期妇女挤奶的房间。”
“阻碍母乳喂养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归结起来是母乳喂养支持系统的缺失。”河南省人民医院产科主任武海英表示,“孕期心理准备缺失、产后住院期间开奶方法不当、专业指导缺位、6个月后对母乳质量产生怀疑……这些因素在不同阶段对母乳喂养产生影响。”
程相红认为,仅仅把母乳喂养不足的责任归咎于母亲,是没有道理的,母乳喂养需要家庭其他成员以及全社会的共同支持。
创造利于母乳喂养的社会环境
2013年,国家疾控中心发布的营养与慢病调查监测数据显示,中国6个月内纯母乳喂养率仅为20.8%。近两年,由于统计口径不同,我国母乳喂养率尚缺乏统一的数据,但“母乳喂养率低”却是业内专家普遍的担忧。
目前,我国母乳喂养推广尚面临观念缺失、专业人员缺乏、社会对女性支持力度低等方面的挑战。
“互联网为孕妈妈获取知识提供了便利,但网上也有不少错误认知。”程相红说,“需要政府、媒体加大宣传力度,转变人们的观念,并加强对孕产妇及其家人的指导。”
原卫生部2011年发布的《孕产期保健工作管理办法》等文件,早已提出医疗保健机构应当为产妇及其新生儿开展母乳喂养提供指导服务。
政策落实却不尽如人意。一名刚度过6周产后恢复期的年轻母亲刘丽告诉记者,她从来没听说过、也没有接到过类似服务。
武海英表示,社区卫生机构多无专职随访人员,也缺乏具备专业技能、专业资质的助产士;医院虽然会给孕产妇提供健康教育课程,但受人员、编制所限,医院能投入的精力有限。
母乳喂养不仅仅是一个卫生问题,更关乎国家未来,需要全社会一起努力。政府、社会、家庭应给予女性更多支持,为孕产妇提供健康指导和教育,同时考虑女性兼顾家庭和工作的实际需求,创造更利于促进母乳喂养的社会环境。(半月谈记者 王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