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内 > 正文

草原生态功能面临整体退化 提升科技支撑是关键

2019-01-26 07:34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

资料图:新疆伊犁地区的松拜草原。中新社发 温洪艳 摄  

草原生态保护亟待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生态建言】

我国是草原资源大国。草原作为重要的生态资产与生产资源,有着突出且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然而,由于长期的不合理利用,当前我国面临着草原大面积退化、治理成本高、技术手段缺乏等难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草原发展进入了新时代,这既是加快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的重要机遇期,也是推进草原生态环境实现整体好转的攻坚期。因此,必须立足草原及牧区实际,坚持科学发展,大力推进草原科技进步,坚定做好草原卫士的决心,要集中力量解决草原与牧区振兴的突出矛盾和瓶颈问题,强有力支撑草原牧区绿色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整体提升。

1.草原生态功能突出却仍面临整体退化

我国拥有各类天然草原面积近60亿亩,占国土面积的41.7%,是全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地理分布上,我国北方草原占全国草原总面积的41%,青藏高原草原占38%,南方草原占21%。其中,传统牧区草原以集中连片的天然草原为主,主要分布在西藏、内蒙古、新疆、青海、四川和甘肃。

草原承载着三大重要功能。一是生态功能。草原作为我国最大的陆地生态屏障,承担着养蓄江河源头、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等重要作用。破坏草原生态危害的不仅仅是区域局部利益,它还会向邻近地区和更远地区扩散和迁移。二是生产功能。草原能够提供饲料与食物生产,是我国草原畜牧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我国有数百万农牧民以草原为基本生存资源。三是文化功能。草原孕育了草原文化,草原上的各民族形成了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知识和文化,在维持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和人类可持续发展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长期的不合理利用,加之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国草原退化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生态保护任务依然严峻。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草原牧区人口大量增长,至90年代,90%的草原发生不同程度的退化。总体上,我国草原退化的表现主要是退化面积大、退化趋势难以遏制、沙化与盐碱化程度深、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壤养分流失加剧等。

近年来,国家实施了一系列的生态保护工程和政策,草原生态整体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但是,草原整体退化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草原生态质量仍相对较差。同时,我国草原面积广袤,不同地区水热状况、植被组成、土壤类型有着较大差别。草原退化区域性特征复杂,要实现草原治理因地制宜,对技术的精准性与有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此外,超载过

牧仍是威胁草原资源和生态保护成果的关键,草原超载区减畜的任务依然艰巨,减畜的难度不断增大。因此,运用科技推动草原畜牧业生产提质节本增效,成为有效解决草畜矛盾、促进草原资源和生态保护的重要途径。

2.提升科技支撑能力是解决草原难题的关键

笔者认为,对草原资源和生态的保护与建设,必须建立在对生态系统科学现象的清楚认识以及对生态系统运行规律的准确把握的基础上,予以精准施策,方能事半功倍。虽然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有学者开始关注草原退化与生态保护问题,但是直至今日我国草原(草业)科技贡献率仍不足30%,

反观国外草业科技贡献率已经在70%以上,因此,加强科技支撑能力是未来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的一项重要工作,紧迫而艰巨。

首先,草原生态和生产功能发挥的关键机制还没有彻底弄清,基础研究薄弱。在过去几十年里,有关部门在草原基础科学研究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少,缺乏规模、持续的项目和经费支持,导致研究方向相对分散,研究深度不足,草原科学领域的一些重大基本科学问题还没有得到解答,我国草原科学研究一直跟跑国际风向,与我国农业科学研究水平相差甚远,难以引领国际草原科学研究前沿。

其次,草原资源和生态保护的重大技术创制缺乏突破性成果,转化率低。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草原领域的重大技术成果非常少,以国家科技进步奖为例,40年来

仅有4项与草原资源和生态保护有关的重大成果获二等奖,且这些成果受局域适用性限制,对破解我国大范围草原资源和生态保护的多维度难题的指导性和可借鉴性有限,尤其面临我国大面积退化草原修复治理紧迫性增强、区域草原生态与经济协调性要求提高等形势,草原科技亟待有所发展和创新。

再次,草原资源和生态保护的成功模式短缺,示范推广难度大。当前草原保护要求从资源、生态、经济、环境等多维度破题立新。长期以来,我国草原科技发展多偏重于基础理论的研究与技术的创制,技术集成与模式优选未能实现同步发展,加之我国草原地域广、类型复杂,资源本底、生态状况、退化驱动力、生态破坏后果等不尽相同,因此,基于关键技术的创制与多元技术的集成以及成功模式的构建与区域示范推广,是推进草原保护工作可仿可效,降低重大工程探索成本与投资风险的一项十分必要的前期研究工作。

3.加大投入补齐草原保护研究短板

草原科技投入低、科技支撑能力薄弱是制约我国草原资源和生态保护的重要瓶颈。我国亟须加大对草原研究的科技投入:一是通过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对符合条件的草原科研活动进行支持。迄今,我国尚未在草原领域布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草地科学领域年资助约60项,经费约2600万元(含面上基金、青

年基金等),资助强度仅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的约6%、7%、11%。二是通过专项资金对以草原生态产业为主线构建现代产业技术体系进行支持。三是通过基本运行经费等对草原科研院所改善科研基础条件、开展自主研究等进行支持。四是通过专项转移支付、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等,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改善区域草原科技创新条件,加强草原科技创新支撑平台和服务体系建设,推动草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同时,应加强基地建设。长期以来,草原科技创新基地建设薄弱,目前,面向草原生产领域,仅有1家国家重点实验室,虽然建设了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野外试验站等,但功能比较单一,缺乏综合试验基地。建议尽快完善草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面向草原资源与生态保护领域布局国家重点实验室,组建草原生态保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此外,要加快草原科学研究队伍建设。目前,从事草原科学研究的单位普遍存在人才结构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人才短缺从根本上影响了国家对新时代草原工作者的需求。因此,要优化草原人才队伍建设,并通过重大科研项目培养和提升草原科技领军人才,聚焦草原资源和生态保护的科技需求,尽快启动实施国家草原科技创新重大专项(工程),重点开展基础前沿研究、关键技术创制和各区域草原的生态保护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

(作者:丁勇、李西良、王珍,分别系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