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国庆节阅兵,一共展示了各型飞机160余架、装备580台套,按照官方说法,其中40%是首次公开亮相。不过,这些装备中也有一些并不是首次亮相,比如99A主战坦克、红旗-9防空导弹、直-9武装直升机等等。但仔细看看,这些装备大部分其实也是近年来才列装部队的东西,亮相的时间也不算长,往前多推些年,基本就看不见了。然而有一种装备例外,它从35年前的1984年建国35周年阅兵开始就是绝对主力,到今天仍然是阅兵中坚,这就是东风-5洲际弹道导弹。
东风-5洲际导弹的意义非同一般,它是中国第一种真正的洲际导弹。该导弹于1980年完成首次全程飞行试验(当时叫运载火箭试验),全程飞行9000多公里,向全世界证明中国拥有了真正的洲际导弹。东风-5型洲际导弹在1981年服役之后,标志着中国有了真实可靠的核反击力量,足以对世界各主要国家的重要目标进行有限核反击。在此后很长时间内,东风-5洲际导弹在我国的核威慑力量中都占据主导地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年的护航编队
顺便说一句,为了及时打捞数据舱,中国还在当时组建了“辽宁”号航母服役以前的最大规模远洋编队,整个编队有18艘各型舰艇,其中包括6艘051型导弹驱逐舰。为了组建这个编队,还专门集中攻关了很多新技术,对当时的国防科技有了不小的推动。
1984年大阅兵中的东风-5
1984年的大阅兵中,东风-5导弹首次正式亮相,当时就引起了世界的关注。甚至有人认为,这种导弹是中国向世界展示自己大国地位的最有力武器,也成为当年阅兵的明星。
不过,就在同时参加阅兵的各种装备都陆续落后、退役的时候,东风-5导弹却在2015年的“9-3”胜利日阅兵中再次闪亮登场,今年更是在国庆70周年阅兵中倒数第二个出场,成为仅次于东风-41洲际导弹的“压轴产品”。那么,是什么让东风-5“老树开新花”,重新焕发“第二春”?这种看起来技术落后的液体燃料洲际导弹又凭什么在中国的战略武器方阵中占据一席之地?
事实上,从服役之初开始,东风-5就没有停止改进的步伐。服役后不久,人们就通过改进燃料和发动机,把导弹的射程提升到了13000公里以上,真正实现了的地球主要目标的“全覆盖”,改进以后的导弹定名为东风-5A。此后,为了进一步提升导弹的突防能力和打击精度,科研人员又琢磨上了分导式多弹头。
2006年,进一步改进了燃料和发动机,并配备分导式多弹头的东风-5B试验成功。2015年和今年两次阅兵中出现的就是东风-5B导弹。
2015年胜利日阅兵上的东风-5B
与1984年亮相的“前辈”相比,东风-5B在外形上有不少不同之处。比如,1984年的东风-5分成了三部分,分别是弹头和两个助推段;而东风-5B则只有两部分,弹头和第二级助推段合为一体。更值得注意的是弹头形状的变化,1984年亮相的东风-5导弹的整流罩是一种典型的单弹头锥形整流罩;而东风-5B则是一种头部钝圆的圆锤型整流罩。这种整流罩是典型的多弹头战斗部才会采用的整流罩外形,可以为内部的弹头建立一个有恒定温度、湿度的空间,从而保证弹头的存放环境要求。此外,“东风”-5B的整流罩上方还设置有平行分离式机构,这个装置使得导弹在导弹的初始阶段,就可以开始分离整流罩,这样既可以适应东风-5B导弹早期机动变轨的需要,也节省了导弹的载荷空间,最大限度携带更多弹头或者诱饵。
今年阅兵式上的东风-5B
作为看起来技术落后的液体燃料导弹,东风-5B其实也有固体燃料不具备的优点,那就是推理更大、载荷更多。改进之前的东风-5A就有最大15000公里的射程,那么东风-5B达到同样的射程将可以携带更多载荷。国外分析家普遍认为,东风-5B可以携带至少4-6个分导式多弹头,甚至有观点认为能带10个分导式多弹头,其打击能力与美苏等装备的主力洲际导弹也不相上下。
正因为如此,在35年之后,东风-5仍然能保持足够的威慑力和战斗力,成为我国战略核威慑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阅兵中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