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前,塞内加尔小伙苏拉为了“谋生活”,第一次走进了义乌小商品城。
16年后,苏拉成了闻名义乌,乃至非洲的老板。
如今,他的贸易公司一年的营业额达到5个亿,每个月会有200至300个装满货物的集装箱发往非洲。
在苏拉的家乡,媒体都称他为“中国制造的苏拉”。
作为最早一批来义乌创业的外国人,苏拉发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来义乌发展,“因为他们知道在义乌有机会。”
德国姑娘奈拉就是其中之一。
2017年6月,在上海交通大学留学结束后,25岁的奈拉拒绝回国接手家里的生意,来到义乌,开启自己的创业之旅。
几年间,奈拉的父母一次次催促她回家,打算为她在德国开一间相同的公司,但奈拉总是以“现在还不是时候”回绝。
奈拉说,她来义乌并不是为了赚大钱,而是为了取经。在这里,她明白了工作的含义,也在不断吸取生意经,“即使3年过去了,我仍然需要学习。”
其实,和奈拉一样,不因赚钱而来的,还有来自也门的阿马尔。
作为一名毕业于浙江大学的医学博士,阿马尔本有机会前往北上广发展,但他觉得自己还是应该去义乌。
“在这里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阿马尔说,“在义乌的外国朋友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看病的难题,我在义乌当医生,可以帮到他们,让他们在义乌的生活工作更踏实。
如今,阿马尔的家人都在义乌,三个孩子也在中国出生。“每次我们回到自己的国家,就会感觉是出了国,回到义乌才算是回国。”阿马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