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内 > 正文

“书就是我的子女!”总台记者专访译者金晓宇

2022-01-25 14:07 来源:央视新闻
分享到:

这些天

译者金晓宇的故事打动无数人

被确诊为“双相情感障碍”的他

通过自学掌握了德语、日语、英语

十年间翻译17本书,累计600余万字

书籍和翻译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

近日,总台记者对话金晓宇

为什么对自己的作品

严格要求?

金晓宇的翻译作品

横跨小说、电影、音乐、哲学多个领域

有解密乌鸦身世秘密的

有讲述都柏林文艺生活的

有普及摇滚音乐历史的

有记录艺术大师一生传奇的……

有人评价,金晓宇翻译的作品十分精准

这份精益求精,他这样解释

“我很细心,一个注解都要从

《大英百科全书》上摘下来

注解基本上不会有错”

为什么对自己要求这么严格?

金晓宇直言,是为了“少听一点骂声”

“如果说,我翻译出了问题

自己砸自己饭碗了”

对于网友和图书编辑的评价和感受

金晓宇“有的在乎,有的不一定在乎”

“有益的内容不光要在乎

还能学到一点东西

评论里面有些我自己都没有

他读了以后这种理解

也给我一点参考,也比较有益处”

“书就是我的子女”

因为没成家

金晓宇把书当成子女看待

他用“纸寿千年”

形容自己在翻译工作中获得的成就感

——人的生命有限,但著作留下来

可以流传千年

至于翻译工作的苦与累

金晓宇很少考虑

他直到40岁才有机会翻译书籍

之前翻译的内容多是医药化工方面的资料

“有一天我跟我爸说

‘能翻一本书这辈子也值了’

我妈妈听见了,就帮我留意这种机会

我知道这个机会来得不容易

自食其力肯定是好的”

做翻译是对父母的安慰

“像买彩票中了一个奖”

在金晓宇看来,自己做翻译

对父母是一种安慰

“就像买彩票中了一个奖

不是头奖,是安慰奖

心里觉得安慰”

而对于金晓宇来说,做翻译这条路

“得走下去,没什么道路好走了”

他的第18本书

完成需要至少两三年的时间

那时爸爸88岁了

“能和我爸爸一起走到

我就是初步满意了”

△金晓宇少年时和父亲的合影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金晓宇

翻译外国著作的故事引发关注

双相情感障碍和抑郁症有哪些区别?

出现哪些症状时需要警惕?

今晚9点,锁定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视频号

一起守护我们的精神健康

相关报道:

爱,成就传奇 这场同学会促成了金晓宇的翻译之路

近日,金晓宇的翻译人生打动了无数人,有网友留言——“小宇,你亲手抓住了你的阴影,从此你的世界里全是光”。其实,晓宇和家人这一路走来并不孤单,很多人在呵护着他们心中的这道光。

2010年秋天,南京大学1957级化学系的老同学们聚首浙江东阳横店影视城,而正是这次聚会,成为开启晓宇文学翻译人生的关键节点。在三天的聚会期间,晓宇母亲曹美藻与老同学陆婉芳同住一个房间,而后者也促成晓宇走上翻译之路。总台记者近日联系到陆婉芳,她向我们讲述了12年前的那次同学聚会和她眼里的晓宇母亲曹美藻。

陆婉芳告诉总台记者,美藻皮肤白、眼睛大、秀气,性格内向、吃苦耐劳、手巧,“中国女性的美德她都有,那次聚会时穿的衬衫西服都是美藻做的,大学的时候她就会做针线活,还帮我们缝被子”。

当时,同学们对美藻儿子晓宇多少了解到一些情况:那时候的晓宇,除了电脑和母亲的缝纫机,家里什么东西都砸,工作也难找,有时候甚至会打家里人。但“倔强”的母亲并不愿因此给大家添麻烦,在同学面前很少提及儿子的事。曾经的室友再次同住一室,在这三天的聚会里,两位母亲说了不少心里话。

美藻担心,“儿子怎么办?等我们老了走了之后,晓宇靠什么生活?”,老同学则回应,“他外文好,能不能试着做做翻译,将来有个事情干。”陆婉芳知道,眼前的同学善良又要强,经济上的直接帮助她不会接受,让他发挥一技之长才是长久之计。“翻译外文书”——两位母亲为晓宇作出了重要的事业规划。

陆婉芳答应老同学“去试试”。

回到南京,陆婉芳找到女婿,女婿则找到供职于南京大学出版社的球友——编辑杨先生。最终,出版社决定给晓宇一个机会。“出版社承担了一些风险”,杨先生的同事回忆。

一封封邮件,一次次书稿往复,晓宇和出版社的编辑们通过网络交流沟通。在杨编辑看来,晓宇的书稿译文注释比较多,仔细认真,只要符合规制、达到出版标准就可发表。晓宇也没有辜负这份信任,他的翻译严谨、精妙,编辑们都乐意为晓宇校稿,即使他们中很多人至今还没和晓宇见过面。

一些普通人习以为常的生活场景,对晓宇来说却十分陌生,为了理解原文的描写、精准地翻译出原意,晓宇一遍遍地看原声电影电视,每一份译稿都要耗费极大的心血。英语、德语、日语,“译者金晓宇”出现在越来越多译作的封面上。他陆续出版了《船热》《诱惑者》《十首歌里的摇滚史》《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电影的元素》《乌鸦》《安迪·沃霍尔日记》……每出一本,陆婉芳都会收到晓宇赠书一本,她都认真去读,“很多书都比较晦涩,晓宇得下多大的功夫啊!”

翻译,让晓宇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安宁的港湾。母亲曹美藻对同学陆婉芳充满感激,想寄些东西给她,却被拒绝了,“寄的话咱们就绝交!”手巧的美藻只好给婉芳寄来自己亲手缝制的棉拖鞋,表达谢意。现在,83岁的陆婉芳还穿着曹美藻为她缝制的橡胶底棉布面的拖鞋。

一路走来,是晓宇父母对孩子无私的奉献之爱、陆婉芳等同学善良朴素的助人之爱、杨编辑等出版人的信任之爱成就了译者金晓宇的人生传奇。(央视总台记者 徐大为 陆栋欣 采访整理 王淏楠)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