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正文
青岛冠状病毒肺炎平台

“四化联动”促乡村振兴——青岛市探索村庄结构优化调整调查报告

2020-06-28 16:22 来源:中央稿库
分享到: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和亲临山东视察指导工作时,要求山东“充分发挥农业大省优势,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上合组织青岛峰会成功举办后,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岛又作出了“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的重要指示要求。山东省委提出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海洋强省等八大战略,要求青岛当好山东发展的龙头,打造山东面向世界开放发展的桥头堡。

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必须解决“三农”问题。青岛有村庄6015个、农村人口407万人、耕地面积779万亩的现状,解决“三农”问题、“搞活一座城”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之一就是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缩小城乡差距。

有这样一组数据:截至2019年底,青岛市村庄平均人口规模仅为868人。大于1000人的村庄占全市村庄的29%,小于200人的村庄占全市村庄的5%,小于200户的村庄占全市村庄的47%。其中农村居住人口以40-65岁为主,常住人口占户籍人口比例约49.7%。农村人口老龄化、村庄空心化严重,农村宅基地闲置比例高,导致青岛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利用不集约,部分市政基础设施配套不足。

如何既要让农业作为一个产业,获得全社会产业平均利润率,又要使农民享受到全社会平均公共服务水平?议题的核心似乎离不开“村庄结构优化调整”这个关键词。

只有村庄结构优化调整了才有规模化土地,才能实现规模化经营、完成土地价值的提升,而优化调整后的村庄克服了零散、分散的人口分布现实窘境,更好地布局和完善公共服务基础配套。推动村庄结构优化调整,就是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联动”,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为此,青岛谋时而动,顺势而为,谋篇布局。从2019年开始,全面开展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围绕探索土地规模经营、村庄结构调整、土地资源整理、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建设与乡村“五个振兴”统筹协调机制,加快统筹城乡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注重组织统领、规划先行,优化村庄布局,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用事实说话。村庄结构优化调整,是顺应广大农民美好生活意愿的积极探索,也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仲夏时节,大地斑斓。收割机在田野里奔忙,收获着丰收的喜悦;崭新整洁的社区新楼拔地而起,蕴含着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农村发展日新月异。

“拧成一股绳”,产业更兴盛

每天早上8点多,莱西市日庄镇沟东新村村民张英早已经在自家葡萄大棚里忙活了起来。“暖棚葡萄正上市,蜜香品种批发价每斤30多元,一亩葡萄纯收入最高能到10万元。”张英说,葡萄销路好,管理可不能大意。“现在我们新村葡萄种植就达到1200亩,其中400亩实现了水肥一体化,原来5个村拧成了一股绳,统一班子统一调配,大家的心气都提上来了。”

“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难折断。”张英口中的“拧成一股绳”说的正是村庄结构优化调整后新成立的沟东新村。

2019年4月,包括沟东、徐家寨、青峰岭、玉池、南埠5个自然村在内的村庄结构优化调整工作启动,第一步便是在组织上完成优化调整。“上级党委领导跟原先几个村的党支部书记谈心,沟通交流中,大家对合村作战的重要性达成了深度共识。”莱西市沟东新村党总支书记高维玉说,心齐了,党组织战斗力也就变得更强了。

很快,根据村庄结构优化调整,沟东新村区域性党支部成立,并且根据新村54名党员的特长,分别成立葡萄产业、乡村旅游、社会治理、乡风文明、老年协会5个功能型党小组,由支部委员担任党小组长,实现了党组织区域整合、党员分类管理。

调整前,各村的资产、资金、资源存在差距,管理水平有高有低,不少村民担心,成立新村后原村委会、村民的利益会受损。面对大家的顾虑,沟东新村探索推行了各自然村权责保持“八个不变”——各村庄村名不变,原村党支部办公地点继续保留,设为党群工作站;债权债务不变;土地(林地)承包关系不变;公益生产生活设施的投入和受益范围不变;已签订的各类有效经济合同不变;村主职干部基本报酬过渡期内不变;已安排的各类扶贫资金和帮扶项目的享受对象范围不变;退休退职老干部待遇不变。这也让沟东新村531户、1502名村民吃下“定心丸”,95%以上的村民同意并支持村庄结构优化调整。当然,组织上的调整融合加速了5个村产业融合的步伐。

“有了统一党组织管理,很快就明确了以无核葡萄为主的种植产业,在莱西域内率先启用遮雨棚栽培技术,延伸发展‘阳光玫瑰’等8个葡萄品种,以现代农业‘嫁接’生态旅游,升级‘高效农业+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高维玉说,在新村区域性党支部的统筹下,新村流转土地800余亩建设高效农业葡萄大棚,建立无核葡萄基地1200亩,发展水肥一体化试验区400亩,辐射带动周边村庄形成6000余亩的无核葡萄产业集群,实现葡萄产业规模化种植。“村庄合并后的新村葡萄产量达到100万公斤,合作社发展壮大到112户,现在几乎家家种葡萄,成了远近闻名的葡萄专业村,农业品牌化效应也得以放大。”高维玉告诉记者。

实践证明,传统的一亩二分田的“小农经济”是束缚农业发展的“枷锁”,也大大抑制了农民创新创造意愿。村庄结构调整,从制度设计层面,赋予村庄现代组织形式,突破了“小农经济”的臼窠,让农村分享时代发展红利,让农村农业现代化打开了新的想象空间。土地规模化促进农业品牌化,农业品牌化又催生农业技术现代化,在这个链条上,农民自身的价值可以实现最大化。土地规模化、工业化经营,推动农业成为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只要这样,农业农村现代化,才有了上下腾挪的大空间。

泥土房变楼房,生活品质越来越好

“泥土房变楼房,生活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让我这老太太享上了福!”在莱西市河头店镇龙泉湖社区,68岁的王清香满怀自豪得向记者展示自己的新家。楼上南北通透的套二房,客厅宽敞明亮,主卧、客卧、餐厅、厨房一应俱全;楼下社区库区移民文化主题广场宽敞整洁,还有24小时全天候监控的物业服务……

这可跟王清香以前在泥湾头村的20平方米老屋有着“天壤之别”。“单说以前家门口的那条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别提多不方便了。”王清香告诉记者,“可现在不一样了!”河头店镇在2015年,将库区居民统一搬迁至龙泉湖社区集中安置区域,不仅住进了崭新现代的新社区,而且有集中供暖、天然气、自来水等基础配套,“晚上还能在社区广场跳广场舞呢。”王清香高兴地说。

不过,在最初提议整体搬迁到新社区时,王清香也是“拒不执行”的“钉子户”。“搬一搬穷三年。”王清香对入户动员的龙泉湖社区办主任张卫海搬出“老理儿”。

“是不是穷三年,大姨我给您算一算。”张卫海伸出手指一项一项细细算。“一处平房与按面积置换的楼房相比,市场价值孰高孰低,您自己算。而且,住进了社区楼房,过惯了城里生活的儿孙,哪个还说家里条件差,不愿意多回来陪您住两天。社区路面全硬化,还有24小时物业监管,是不是比之前更安全。还有,社区建起了文化广场、健身设施,您和老伙伴儿们要想消遣休闲,是不是比之前更方便。”

这笔明白账让村里人想通了、动了心。“能过上更好的日子,为啥不搬?搬!”王清香和村里人开开心心乔迁新居。

龙泉湖社区环境优美,基础设施配套日趋完善。投资1500万、按省标准化学校新建的益民中学,可容纳24个班、1200名学生,让移民子弟家门口就能上学。还有农家书屋、科技服务中心、移民文化博物馆,真正让农民生活方式大转变。

每个人都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龙泉湖社区就是一面“镜子”。从“钉子户”到坚定的拥护者,这就是“人心”。“人心”是衡量政策得失的最精确的砝码。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小农经济”决定了农村凋敝的样貌、功能和内涵。

农村确实寄托了很多人的记忆,但凭什么农村就应该原始、窘困?有哪个农民不愿改善居住环境、旧村面貌?“为什么我的心充满惆怅?不是为那弯弯的月亮!只为那今天的村庄,还唱着过去的歌谣啊!”惆怅村庄多年没有发展变化啊!

较之城市居民,农民在享受社会公共服务方面劣势明显。但不可能把农村都建成城市,也不可能把农民都转移进城。村庄结构优化调整给出了一种可能性。通过优化调整村庄结构,引导农民逐步向中心村集聚,就地实现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从而让广大农民逐步享受到更好的水、电、路、气、暖等基础设施和优质的教育、医疗、文化和社会保障服务,过上宜居幸福的小康生活。这样的农村,才是化解游子心中“惆怅”的“良方”。

涨了农村集体收入,也鼓了农民腰包

谈到村庄结构优化调整,总有群众心存顾虑,脱离了土地,失去了生存“保底”,生活成本和收入来源怎么办?

不过,这样的担心,在胶州市洋河镇南官庄村村民孙洪章眼里,都不是事儿。尽管已经84岁,但孙洪章身体硬朗。他一边爬上丘陵查看今年新栽樱桃的长势,一边笑着告诉记者,“我把土地流转出去了,年年收地租不说,在这项目上打工,一天工钱就有180元,日子过得舒坦,我觉得我还能再干十年。”

而就在两年前,土地碎片、生产低效、资源闲置,一直是洋河镇官庄片区发展绕不过去的“窘境”。难题怎么破?镇党委书记宋振祥和党委班子成员在心里打了不少腹稿,最终决定还得在土地规模化经营上找出路。

2018年,洋河镇党委统领成立“三清”工作队,走遍了官庄片区的沟沟坎坎,从短袖一直熬到羽绒服,才基本完成全镇清土地、清合同、清债权工作。在镇经管审计统计服务中心主任邓宝荣的账册上,写道:全镇完成“三清”工作的26个村,清理增加土地1万多亩、荒山700多亩、水库350多亩,全部归村集体所有。

厘清集体资源权属,规范土地流转市场,土地整建制流转便顺理成章。规模化土地很快就引来了“金凤凰”。2019年8月,胶州城投与中城开农业集团、台湾富士康永龄农场成立合资公司,投资16.7亿元启动了半岛田园综合体项目。“我们将在洋河官庄片区打造一个集组培、育苗、种植、分拣、仓储、加工等全要素于一体的产业基地。”胶州城市发展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洪玉说。

产业大项目的落地,也让流转了土地的农民变成了“上班一族”。洋河镇引导14个村党组织领办劳务派遣公司,帮村民“找工作”。2019年全镇劳务派遣1100余人,仅从农业园区中就收入劳务佣金2500万元。各村庄还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将因整建制土地流转增加和盘活的集体资源,确股量化给村民。以官庄村为例,全村人均2亩地,一个5口之家,可得确权地土地流转费9000元,土地入股分红1700元。

顺应产业突破带来的生产方式改变,洋河镇将84个村庄规划合并为17个新村,将适时启动村庄结构的布局调整。“现在我们这些农民的腰包鼓了起来,我们也期待着接下来村庄调整,让我们农民看病、孩子上学便利起来。”孙洪章满怀期待。

村庄结构优化调整,从来都不是一步棋,而是一盘棋。它不是自上而下、一蹴而就的行政指令,更多的是源自产业发展的必然和群众意愿的内在推动。

何为优化调整?就是将各种生产要素集聚起来,提升价值。农民孙洪章的生活变迁不是一个孤证。还是那几亩土地,同样是务农,但是,一个家庭,有了两种甚至多种收入来源。最核心的是,土地流转之后,将农民从固有的土地上解放出来,在土地收益旱涝保收的前提下,有机会走上新的工作岗位。更令农民心向往之的是小城镇生活,这样的生活有尊严,有幸福感。

村庄结构的优化调整,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这种逻辑上的顺承关系搞清楚了,就分清了支流与主流,在思想上,就不会再犹疑徘徊;在行动上,也就不会踟蹰不前了。

全村讨论7次,才定下新村名

村庄结构优化调整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要不要调?怎么调?最终还是要让农民自己说了算。

“前期,我们形成行政村规模优化调整的初步方案后,以社区党委为单位,召开20多次‘乡贤’恳谈会,充分听取村庄‘乡贤’、党员代表、村干部代表的意见建议,形成《关于深化农村区域化党建优化行政村规模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胶州市里岔镇组织委员孔浩告诉记者,随后又通过进村入户、组织座谈、党员会议等形式,充分了解群众意愿,在方案基础上完善优化,同时由镇党委召开党委扩大会议,对各社区方案逐一研究,确定最终实施方案。

“在具体实施工作中,我们发放明白纸,列举政策、红利、负面‘三张清单’,让村民懂政策、知红利、明底线,并动员群众广泛参与。”孔浩说道,“就‘福河新村’这个村名的确定,我们前后拿了7个预选方案,几个村的村民轮番大讨论后才最终确定。”

村庄结构优化调整要以人为本、尊重民意,坚持村民主体地位。2019年6月,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下发的《关于加强村庄规划工作的通知》中也明确了村庄规划的工作流程。其中,组织编制时要充分调研群众意愿,主动了解群众诉求;村庄布局规划编制完成后,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要组织设计单位通过村民访谈、村庄规划成果征询会等方式征求村民意见,村庄(群)规划报批前应在村内公示30日,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并经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研究通过;村庄布局规划批复20个工作日内,规划成果应通过“上墙、上网”等多种方式公开。

当然,广泛听取农民意见外,青岛也在《关于加快推动乡村振兴和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的支持政策》《关于推进村庄结构优化调整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了若干支持政策。包括在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和村庄规划中预留不超过5%的建设用地机动指标,村民居住、农村公共公益设施、零星分散的乡村文旅设施及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等用地可申请使用;城乡土地增减挂钩指标交易资金优先和重点保障合并后社区的安置补偿、拆旧复垦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

一个新村名,前前后后讨论了7次,由此可见,村庄结构调整用功之细、之深、之慎!无论是顶层设计,还是工作实践,都建立在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之上。这是一个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工程,首要前置条件是保护农民权益。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模式。但是,无论哪种模式,都是在做加分和乘法,都是解放生产力,实现村庄结构最优化,实现人的价值最大化。

记得住的乡愁是什么?是美好生活的记忆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我们对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但是,乡愁是什么?乡愁是睛川历历和芳草萋萋,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静谧的小巷,齐整的石板路,抬头便是青砖黑瓦、雕梁画栋,漫步在即墨区金口镇凤凰村,时光似乎穿梭回到300年前。“原汁原味”的古村落景致,让这个明清时期兴旺起来的村落,时隔多年依然散发着迷人的色彩。

拒绝大拆大建,以自身的自然景观与文化底蕴融合,打造“一村一山、三街十景”,凤凰村的乡村振兴之路带有独特的自我标签。

同样吃上“旅游饭”的还有莱西市姜山镇产芝村。通过村庄结构优化调整,土地规模化经营,靠近水源地、无法发展工业的产芝村摸索出乡村旅游这样一条道路。

一边保护起古村落的土坯草房、青砖小瓦房等传统建筑,修缮进士故居、王氏家庙、千年大龙槐、风水谷等景观,建起了莱西市产芝村博物馆;一边实施现代村庄硬化、绿化、美化,完成现代化基建,实现游客承载。“游客有景点,我们村民的回忆也有了地方寄存。”产芝村村民王世安说。

当然记住乡愁,不仅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更要激活乡村文化,让乡村文明焕发勃勃生机。

沟东新村成立后,以文化融合培育淳朴文明乡风,通过整合村级办公场所及闲置房屋,配套完善文化活动设施,集中打造了面积200余平方米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整合党员干部队伍力量,吸纳社会群众力量,成立了新村道德评议会,组建了养老照护、扶贫助困志愿服务队、义工服务队,并以宣传栏、路旗为媒介宣传全村21户道德模范事迹,文明乡风吹遍新村每一个村民心间。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自古以来,人们就有着安居乐业美好生活的向往。村庄结构优化调整,同样寄托着广大农民对现代化美好生活的向往。

七十年代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方针、政策,如尊重生产队自主权,在基层刚刚开始贯彻,有些同志就说什么“强调自主权过头”了。1979年5月16日《人民日报》在一版头条转载了新闻述评《分清主流与支流莫把“开头”当“过头”》,在全国产生很大的轰动效应。这篇深入调查研究之后的扛鼎之作,及时厘清了主流与支流,廓清了前进方向中的思想“迷雾”。当前,乡村振兴战略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包括村庄结构调整在内的农村改革又处于关键时期,与彼时一样,我们也需要对客观形势有一个清醒的、正确的判断,分清主流与支流,千万不要把“开头”当“过头”。

当前,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地方在探索村庄结构优化调整,特别是一些合村并居工程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也是正常现象:一方面要理解政府部门对于一些生态脆弱、人口流失严重的村庄实行撤并,是必要的和有益的。人口散居状态下公共产品供应成本是高昂和困难的,绝大多数的农民都渴望有一个更干净、更便利的居住环境。只有集中居住才有更多的第三产业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不管考虑得多么周全,都可能出现不可预见的问题和困难,一项对大多数人有利的工程,可能因为少数人承担了改革成本而存在不公;一项对所有人有利的工程,可能因为获益大小的不同而面临批评;一个目前公平受益的工程,可能在未来面临困难时招致非议;即使是政府部门为农民创造了利益,也可能因为利益激发了农民的更高期望而成为不满的来源。这就要求我们政府部门科学精准施策,不要以自己的判断来代替群众的判断,也不要因为对大多数群众有利就忽略相应的决议程序。

同时,问题是时代的声音,要做好用发展的办法去解决发展中问题的准备,“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很多事可能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但也一定不像想象的那么难。只要我们和全体人民同心同向同行,就一定能够排除万难,达到理想的彼岸。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非一日之功。要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既要谋划长远,又要干在当下,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让黄河造福人民。这对我们正在进行的村庄结构优化调整,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