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正文
青岛冠状病毒肺炎平台

青岛:劳动筑梦 榜样同行

2020-08-22 09:22 来源:中国文明网
分享到:

青岛

不仅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

街头巷尾更是随处可见播撒的爱心

目前已有90余人荣登“中国好人榜”

许振超、宁允展、唐嘉陵3人

分别被评为第一届、第六届、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

“文明在哪里”主题采访活动走进青岛

让我们一起感受榜样的力量

“大国工匠”许振超

“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

“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这是青岛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责任公司固机高级经理许振超的“座右铭”。

1974年,只有两年初中文化的许振超来到青岛港当上了一名码头工人。那时,港口装卸作业方式很落后,体力劳动繁重、工作环境艰苦。“当时我经常一边工作,一边思考:难道码头工人就不能摆脱这种出大力、流大汗的命运吗?”许振超回忆说。

慢慢地,青岛港进口了一些现代化机械设备。但由于工人们不了解使用和维护技术,设备经常出故障,有的用了不到一年就损坏了,还有的酿成了事故。

“缺少知识误人误事,唯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这一信条很快占据了许振超的头脑。此后,许振超身上不离“两件宝”——笔记本和英汉小词典,刻苦自学桥吊核心电路等知识,而且其中不少是英文资料。

1984年青岛港组建集装箱公司,许振超因肯钻研、技术好,被选为第一批桥吊司机。经过苦练,他成功练就了“一钩准”等“绝活”,带出了“王啸飞燕”等一大批具有社会影响的“绝活”品牌。

2003年4月27日夜,许振超带领桥吊队的工友们,仅用6小时15分钟,就完成了“地中海法米娅”轮3400个标准箱的装卸,创出了每小时单机效率70.3自然箱和单船效率339自然箱的世界纪录。

此后五年,许振超带领桥吊队,又先后七次打破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使“振超效率”享誉全球。

练绝活之余,许振超还在岗位上勇于创新。他经多次试验,在冷藏集装箱上加装了节电器,全年节约电费600万元;他领衔组织实施了轮胎吊“油改电”等技术改造,填补了国际空白,年节约资金2000万元以上,噪音和尾气污染接近于零……

如今的许振超,仍经常在青岛港为他设立的“许振超大师工作室”里,和新一代码头工人,围绕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技术,开展以高效服务为目标的创新。“我们不要‘差不多’!要干就尽力追求完美,争取世界领先!”他说。

“高铁工匠”宁允展

研磨高铁“脚踝”在发丝间“舞蹈”

50微米,细如发丝,却是中车四方钳工宁允展精雕细琢的最大空间。宁允展研磨的是高铁列车定位臂,相当于列车“脚踝”。十多年如一日,他在细如发丝的空间里精益求精,研磨技艺和效率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手持磨具的他,犹如在微米间“梦幻舞蹈”,打造出一件件机械“艺术品”,助力中国高铁梦腾飞,在平凡技工岗位上书写“工匠精神”。

看似简单的工作,却需要比绣花还精细数倍的功夫。经机器加工的定位臂需手工研磨才能安装到车轮上,但留给手工研磨的余量只有50微米,甚至20微米,比头发丝还细。

“磨少了,贴合率达不到要求,轻则列车振动大,重则可能脱轨;磨多了,十几万元的部件面临报废。”宁允展说,“我把15平方厘米的切口在心中分成16份,一点点磨,直到把切口表面隐约的竖线织成一张纹路细密、摩擦力超强的网。”

若把高铁列车比作长跑运动员,转向架就是他的“腿脚”,而定位臂就相当于“脚踝”,是转向架的核心部位,通过定位节点和轮对连为一体。在高速运行状态下,定位臂接触面要承受约二三十吨的冲击力。为保证安全可靠,定位臂和轮对节点必须要75%以上贴合率。

宁允展在研磨工艺上精益求精。他发明的“风动砂轮纯手工研磨操作法”将研磨效率提高了1倍多,接触面贴合率从75%提高到90%以上,使长期制约转向架批量生产的难题得到破解。

据统计,从宁允展和他团队手中研磨的转向架装上了1400多列复兴号动车组,奔驰20多亿公里,相当于绕地球5万多圈,创造了13年无次品记录。

“深潜英雄”唐嘉陵

与“蛟龙号”融为一体大洋深处显身手

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潜航员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高级工程师唐嘉陵,是我国首批自主选拔、培养的“蛟龙”号潜水器专业潜航员,长期奋战在深潜第一线。

唐嘉陵全程参与“蛟龙”号4次海上试验,驾驶潜水器达到最大下潜作业深度7062米,刷新我国载人深潜新纪录并创造世界同类型载人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

唐嘉陵和他的潜航员团队常被人们称为“深潜英雄”“驭龙高手”。但“海下1分钟,海上10年功”,荣耀的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唐嘉陵1984年出生于四川盆地中部的遂宁市,上大学时才第一次见到大海。面对那片神秘的蓝色世界,顿时心生敬畏。毕业前夕,当他接到入选国家潜航员的电话通知时,大脑空白了一两秒,事后,唐嘉陵回忆:“当时手在发抖,但嘴上却平静地说了两个字‘同意’。”

深潜器载人球舱内径只有2.1米,舱内有10多个显示屏,多台电脑,3名成年人挤在球舱狭小的空间里,经常一次作业12个小时,等到出舱之后,唐嘉陵感觉全身都是酸胀的。

在海底取样时,有时需要驾驶深潜器以半蹲姿势操作两个机械手,把直径1厘米的取样管放到2米外直径2厘米的热液喷口,保持10分钟不移动。为了练就一身过硬本领,唐嘉陵刻苦训练最终实现了手、眼、脑高度协调一致。

“驭龙探海”,唐嘉陵伴随着“蛟龙”号一起成长,累计下潜72次,航迹遍布南海、太平洋、印度洋,他和伙伴们一起见证了中国载人深潜事业的快速发展。

如今唐嘉陵作为核心技术骨干,带领第二批潜航员和年轻技术人员一起,全面承担“蛟龙”号的日常维护保养备航,以及海上备潜维护维修工作,参与组织完成了多个航次“蛟龙”号潜水器备航工作,并参与编制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多个实施细则和保养计划。

“‘蛟龙’号的家就在青岛,这不仅仅是‘蛟龙’号的荣耀,也是青岛助力海洋强国梦的一张新名片。”唐嘉陵说,“执行深潜任务是我们的职责和使命,能够代表人类去探索海洋未知世界更是我们莫大的幸运。我们要做走向深蓝的先锋队,要为实现海洋强国梦奉献无悔的青春。” 

一个个典型榜样

让青岛这座幸福之城更加温暖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