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青岛在“双循环”中更好发挥“双节点”作用
专业实训,跑出对接上海“第一棒”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驻沪记者 胡相洋
6月28日,51名专业实训干部牢记使命“南下”,以现代服务业为窗口,透视上海改革发展全貌,体悟开放真谛,汲取创新力量,感受包容魅力;9月28日,51名专业实训干部不忘初心“北归”,带着不断提升的“三化一型”素质能力,让思想解放的“引子”,发酵成更高水平开放的春天,跑出了全面对接上海的“第一棒”。
一个城市每一刻奋斗的现在,都是为了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未来。赴上海专业实训,是市委继“学深圳、赶深圳”之后的又一项重大部署,突出“专业”,聚焦于现代服务业,既是对一支敢闯、敢干,专业化、高素质干部队伍的深切期盼,也是在一系列国家战略叠加,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青岛对城市发展自身定位的最新思考。
作为东部沿海城市,同时又是黄河流域九省区的经济出海口,青岛有连接南北、贯通东西的“双节点”价值,如何在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发挥出独特作用?7月8日,在青岛—上海现代服务业交流与合作对接会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清宪给出明确答案,要发挥“双节点”的独特作用,就必须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并希望上海把青岛作为发挥现代服务业辐射作用,推动国内大循环的重要“中转站”,通过支持青岛来更有力地辐射黄河流域、辐射北方地区。
核心聚焦“五大领域”
青岛与上海,一个位于黄海之滨,一个身处东海之畔。虽然横隔长江、地处南北,但青申两城早就因“港口”而相知,因“金融”而相遇,因“开放”结缘。无论是历史上“上青天”并称的中国纺织业城市名片,还是近年来上海证券交易所、浦发银行、复星集团、上汽集团、复旦大学等与青岛的深度合作,这都让青岛与上海的“手”握得更紧。
作为中国最大经济中心城市,上海一直引领风气之先,尤其是进入服务经济时代,紧扣“高质量”,上海以发展新兴、高端、精细、特色服务为核心驱动,构筑起了符合全球城市功能要求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之下,人口、资源等要素向大城市集聚,而大城市在各项资源趋于饱和时,也在逐步向与自己联动紧密的城市倾斜。这可以是同处在一个城市群的兄弟城市,也可以是和自己发展互动频繁的伙伴城市。青岛与上海,随着交通日益便利,城市之间时间距离不断被拉近,两者在空间上循环互动发展的时机,也变得日臻成熟。
跟最好的比、向最好的学,才能变得更好。6月28日,王清宪与第一批51名赴上海专业实训干部进行集体谈话,强调要用心向上海学习取经,坚持学思用相结合,利用一切机会学习鲜活的上海经验、上海场景,讲好“青岛故事”“实训故事”,虚心当好上海的“学生”,做好青岛的“形象代言人”。
言之谆谆,意之殷殷!向新的城市转移、向专业领域拓展,51名专业实训干部倍感使命光荣,也深知责任重大。尤其是7月8日,青岛—上海现代服务业交流与合作对接会的召开,虽然横隔长江、地处南北,但因气质相投,两城前缘再续,一如黄海连着东海,又如浦江潮涌胶州湾。
青沪此次携手,传递出的信息十分明确:要想发挥连接南北、贯通东西的“双节点”地理优势,切实推动国内大循环,青岛的开放需要以现代服务业做突破口,而目光投注的焦点,则是资本金融、航运贸易、科技服务、文化旅游、商务服务。这五个领域,既是上海打造“五大中心”、“四大品牌”(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的核心要素,同时也是青岛推动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
坚定“建功青岛”信念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
上海,是党的诞生地,也是党的初心始发地。“七一”前夕,51名专业实训干部来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集体重温党史,而在国庆来临前夕,他们又前赴嘉兴南湖,学习“红船精神”。实训工作与党建活动紧密结合,坚定了51名专业实训干部“燃烧激情、建功青岛”的信念与决心。
以上海为师!上海浦发银行、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复星集团、益海嘉里、分众传媒等18家单位,均是在上海、全国乃至世界能叫得响的现代服务业企业。在这里,专业实训干部虚心做上海的“学生”,努力自我革新。
这份对上海现代服务业认知的努力,是梅雨时节挤进地铁的匆匆脚步,是课间抓住老师不放的诸多好奇,是跟随企业进入“实战”的自我加压,是早餐、晚会利用一切时间小组讨论时的火花碰撞,也是夜晚跟家人视频问安后,独自在台灯下记录一天“成长”的“申”情絮语。
三个月,51名专业实训干部通过“肩扛使命”“顶格引领”“融入岗位”“四链拓展”等学习方法,走进协会、商会、科研院所,敲开了上海最好的企业的“门”,同时聆听上海政商界人士对青岛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不断寻求“青岛问题”的“上海答案”。部分实训单位如上海期货交易所、益海嘉里、国药控股、分众传媒等,不仅精心制定培养方案,还带领专业实训干部到上海本地以及杭州、舟山、张家港、重庆等多地的业务板块现场考察,专业实训干部从内心深处播下了思想解放的火种。专业实训干部不仅带回了一批研究成果、交流成果、“双招双引”成果,还带回了上海企业家对青岛发展提出的诸多建议,助力“三我”活动的开展。“浦江观澜”专业实训品牌,正在成为“青”“申”互动的一张崭新名片。
这是青岛对上海的表达:走“进”上海,是为了更好走“近”上海。51名专业实训干部,试着通过现代服务业这个“窗口”,探寻青岛构建“大循环、双循环”开放格局的“金钥匙”,为青岛“打造推动国内大循环重要的北方枢纽”助力。
“申”“青”深情互动
在上海,51名专业实训干部时常这样定位自己:是市委市政府派驻上海“取经”的“先遣队”,愿做青申两地政企之间交流的“信使”,甘当青岛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铺路石”。
三个月的时间,青岛的“诚”,引来了上海的“动”。
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副会长李关德,点赞青岛市委市政府跳出青岛看青岛,放大坐标找不足的魄力与雄心;丝绸之路国际总商会上海代表处秘书长田晓红,也为青岛打造“三化一型”干部以及助力企业成长“热带雨林”的努力深深感动;世界500强企业、益海嘉里集团董事、总经理牛余新,不仅点赞青岛,还表示“争取成为青岛干部在上海专业实训的明星企业”。
当下,比“投资青岛”更响亮的,是“投资国家战略”。在青岛看来,国家战略青睐的本质,是更高的发展要求。从这个意义上看,“走出去”学习,青岛渴望的不仅是吸引更多的“城市合伙人”,更彰显了主动承担打造新经济增长极的使命担当。
这三个月里,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领导,组成学习专班来沪考察调研;市发改委、市城管局、市住建局等也在上海开展“一把手”领学研修实训,以上率下带动本单位本系统本行业想透、说清、干实,进一步掌握领域内前沿理论,提升专业化水平;部分区市、局、功能区,如市北区、李沧区、胶州市、市金融局、高新区、上合示范区、蓝谷管理局等,在沪举办交流对接会,诸多项目落地,一个个友谊的种子也于此生根发芽。同时,上海的企业家、智库专家、媒体等也不断走进青岛,参加青岛国际啤酒节,考察海尔卡奥斯、金家岭金融区、蓝谷、东方影都等项目,感受青春之岛的魅力,共话合作空间。
黄海东海同潮,“申”“青”深情互动,相信随着专业实训的不断深入,实训干部作为青岛“形象代言人”和“品牌推广者”的桥梁纽带作用将日益显现。会有更多的上海企业走进青岛,与青岛一起,为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为塑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龙头,为建设我国长江以北地区国家纵深开放新的重要战略支点,推波助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