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沪高铁纵穿山东5大城市,有效带动着沿线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图为“复兴号”动车组驶过泰山北麓。(□记者 吴荣欣 报道)
记者 常青
“您好,欢迎乘车。”面对乘务员轻声微笑,丁鑫同时报以微笑回应,每次迈上高铁,他都觉得自己离家又近了一些。在北京工作8年,身为枣庄人的他早已把高铁作为回家的首选交通工具。
10月2日,随着G103次列车驶入齐鲁大地,丁鑫不时发出感叹:家乡就如这高铁列车一样朝着高质量发展之路飞奔向前。
建成于2011年的京沪高铁是我国最繁忙的铁路客运线。在山东,京沪高铁途经5个城市,设立6个站点。近些年,川流不息的列车将山东与京津冀、长三角地区的距离越拉越近,带来了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助力沿线经济发展,人们也透过这小小的车窗看到了山东日新月异的变化。
8:07,G103次列车正点到达德州东站。德州是京沪高铁进入山东的第一站,从北京坐高铁出发,到德州也就只有1个多小时,正是基于这样优越的区位优势,德州抓住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机遇,积极参与京津产业布局调整,开展专业化、点对点招商,先后有中建材、华润、光大、三一等央企强企进驻德州,有研集团大尺寸硅材料规模化生产基地、中粮产业园、东方英宝高端温室设备生产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落户德州。“研发在京津、转化在德州”效应正在不断放大。
“来德州,我们来对了。”从德州东站出发,不到十分钟就能看到山东有研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的企业标志,“十一”期间,这里经常能看到装载着生产设备的车辆排队进入。作为央企有研科技集团旗下的核心企业,有研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最初传出在北京外选址建厂时,收到了众多橄榄枝,最终新厂落户德州。优越的区位优势就是有研选择德州的重要因素。
前些日子,8英寸半导体级直拉硅单晶在这里一次性拉制成功,这是山东首根半导体级8英寸直拉硅单晶,标志着该产品在德州量产迈出了关键一步。这也仅仅是德州抓住用好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国家战略机遇,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成果之一。
“列车很快就要到达济南西站了。”从德州东站驶出,列车经过24分钟的疾驰后,稳稳地停靠在济南西站站台。伴随列车停稳开门,不少学生模样的乘客进入车厢,记者上前询问,他们大多是来自长清大学城的学生。“从学校门口坐地铁1号线直接就进站了,很方便。”这是他们的集体心声。
坐上地铁就能上高铁,不仅是长清大学生们的福利,更是济南人民的期盼。山东建筑大学的学生小张和几个舍友从济南东边赶来乘高铁,盘算着泰山之行的计划。“我们去泰安,我看了17分钟就能到,我们一个宿舍的约好一起去。”小张告诉记者,自己家在济宁,泰山之行结束可以再乘坐高铁回家,因为交通的便利,自己的旅行与回乡一个都没耽误。
交通轴不仅是一条便民轴,更是一条经济发展轴、增长轴。这对正在奔跑的济南来说无疑是一个强大引擎。
以得地利之便的济南市槐荫区为例,借西客站的建设和京沪线的开通,昔日的大片荒芜土地如今已是高楼林立、配套齐全的现代化城市新区,发展环境的改善更是引来了众多投资商的青睐。槐荫区区长朱玉明介绍,今年全区重点项目数量、质量和建设速度,创历史新高。特别是他们充分发挥西客站区位和交通优势,将西客站片区打造成京沪经济动脉的黄金支点和京津冀、长三角经济圈人员、信息、资金汇集的城市“会客厅”。目前已经有国药集团、中国二冶、中建建安、小桨科技、好活公司等36家央企和知名民企落户,“京沪会客厅”正在成为槐荫区乃至济南市新的对外开放交流的窗口和名片。
驶离济南,列车很快到达了泰安站,时速350公里的列车将两座城市的距离缩短到了不过十几分钟。因旅游闻名的泰安不仅通过高铁迎来了更多的游客,也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谈起企业上半年的财务报表,山东泰鹏集团总经理范明有些激动,公司发展不但没受疫情影响,利润还比去年同期显著增加。一方面,这与企业本身不断升级的生产技术密不可分;另一方面,便利的高铁让企业的产品得到更快的推销。
近年来,泰安坚持走工业化发展路子,以工业领军50强、科技创新50强为抓手,强势推动全市工业经济发展。今年以来,通过在全市开展百项重大技改项目和百项智能化改造提升行动,充分调动工业企业以技改求增量、以创新促技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今年1-8月份,泰安完成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同比增长108.3%,高于全省102.7个百分点,连续六个月位列全省第一。1-8月份,泰安完成制造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82.7%,高于全省平均增幅77.7个百分点,列全省第一位。
通过产业转型谋求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还有京沪线上的济宁。
近日,随着无人机组装生产线的开启运行,由深圳市科比特航空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科比特无人机研发生产及培训调度服务基地项目在邹城市投产。据介绍,项目全部建成运营后,年产各类工业级无人机600架,运营服务辐射华北地区,五年内建成北方地区最大的无人机研发制造、培训、服务产业基地。
邹城市致力于发展机器人这项新产业,截至目前,邹城已拥有机器人企业近30家,形成了覆盖一、二、三产业,涵盖多个领域的机器人产业发展格局。一个县级市拥有近30家机器人企业,作为老牌“煤炭城市”,邹城的产业发展方向成为济宁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典型案例。“煤炭产业转型升级是济宁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和根本出路。”
出行的高效和便捷促进了区域产业发展和城市更新,高科技企业、总部经济等业态的企业星罗棋布般布局在高铁站周围,高铁线也成为城市谋求高质量发展机遇的生长线。
进入京沪高铁在山东途经的最后一个城市枣庄时,从疾驰的G103次列车上看去,滕州东站一闪而过,但鑫迪家居工业4.0智能制造项目却格外显眼。这是全省新旧动能转换的一个典范项目。目前,这里一期工程已近尾声,火热的生产和建设场景不仅展现了枣庄项目建设“加速度”,还标志着滕州市成为国内最大智能家居生产基地的希冀正一步步实现。
“从搬运原材料到打包送仓,传统生产线需要50个工人;而智能生产线分为原材料分拣、开料、钻孔、封边等8个自动区段,只需要5名技术人员,管控好8台智能操控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智能生产线正式运行后,每天生产2000平方米的橱柜和护墙板,产能提升150%,大大缩短了交付时间,还降低了成本,项目全部建成后,将成为国际一流的‘无人工厂’。”
鑫迪家居工业4.0智能制造项目在枣庄不是个案。乘着高铁的东风,高性能硅基辐射探测芯片产业化项目、快速病理系列产品研发和生产项目、国内最大LSB高端人造板材生产制造基地建设项目落地、生根、发芽……
9:44,G103次列车缓缓驶出枣庄站。京沪线上的高铁列车从北至南,从德州到枣庄,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穿越整个山东,而每天像G103次这样的图定旅客列车,目前已达119.5对。时空逐渐压缩,城市连接日益密切,便利的交通带来的更大潜能正在释放,京沪高铁已成为山东加快融入京津冀和长三角国家重大战略,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强劲引擎。
(□参与采写:贺莹莹晁明春王浩奇姜言明刘涛王德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