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 正文

独家:青岛记忆之七 盘点青岛德国老建筑

来源:青岛新闻网 作者:郑言 | 责任编辑:郑言 2014-08-07 14:12:42

德国胶澳总督府旧址

    点击查看>>  

    独家:青岛记忆之一 老照片还原台东旧貌

    独家:青岛记忆之二 老胶片重温台东风情

    独家:青岛记忆之三 三十年前的台东街头

    独家:青岛记忆之四 写满故事的台东地标

    独家:青岛记忆之五 镌刻时光的台东马路

    独家:青岛记忆之六 写满沧桑的老建筑

   【青岛新闻网独家报道】

    德国胶澳总督府旧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岛市历史优秀建筑。建于1904~1906年。位于青岛市市南区沂水路11号。

    该建筑坐落于观海山南麓,背山面海,居高临下,优越的地理条件强化了权力机构的肃穆和庄严。整幢建筑外形庄重,处理手法严谨。楼前广场空间开阔,以青岛路为轴线,向左右辐射出6条马路,突出了它的中心位置。该建筑呈现了19世纪欧洲公共建筑对称平面、四角和中间略为突出、中轴线非常明确的特点。在建筑方位多不规则的青岛市区,是少见的一座近似正南正北的建筑物。

    该建筑由德国设计师拉查鲁维茨设计,建筑师为马尔克,德国汉堡阿尔托纳区F•H•施密特公司负责建造,工程由中国工人利用传统工艺承建,工艺精湛;建造期从1904年5月至1906年4月,建筑面积8960.96平方米。该建筑为砖石钢木混合结构,主立面为纵三横五对称处理,有2层券廊和方形爱奥尼壁柱,古典主义色彩浓郁;整个建筑平面呈“凹”字形,东西长80米,南北宽约40米,折坡屋顶,筒式红瓦,弧状屋面窗;顶侧装有铁栏杆,既用于装饰,又作避雷针;墙面采用剁斧花岗岩凹缝式设计,凸显建筑物的沉稳凝重。大门外依地势设计成二层花岗岩台阶,登39级宽大的石阶,通过一拱券形大门,直达二层门厅,强化了建筑的威严和中心地位。拱券两侧采取直角形式卷纹的爱奥尼式柱头,细部处理严谨生硬,显示了德国建筑的严肃性。

    胶澳总督府大楼为四层,主体高20米,一、四层楼均为窗户较小的辅助性房间,主要办公室在二、三层朝阳面,走廊在背阴面。办公室外有长廊式阳台,室内除装有柚木护墙板和地板外,别无其他装饰。二层的门厅和三层的会议厅高约6米。大楼建成后,成为德国在青岛的最高权力机关所在地。1914年11月日本取代德国第一次侵占青岛后,为日本青岛守备军司令部所在地;1922年12月中国收回青岛,辟为商埠,设立胶澳商埠督办公署,直属北洋政府,为胶澳商埠督办公署办公楼;1925年7月为胶澳商埠局办公地。1929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接管胶澳商埠,同年7月设青岛特别市,为青岛接收专员公署和青岛特别市政府所在地。1938年1月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为日伪最高统治机关所在地;1945年9月国民党政府接收青岛后,为青岛市政府所在地。青岛解放后,先后为青岛市人民政府、青岛市人民委员会办公地;1994年青岛市人民政府迁新址后,为青岛市人大常委会和青岛市政协办公地。

总督官署老照片

总督官邸旧址东立面

    德国胶澳总督官邸旧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岛市历史优秀建筑。建于1905~1907年,此楼原为德国侵占青岛时期的总督寓所,故名“总督楼”,又因该楼大都用花岗岩砌成,俗称“石头楼”。位于青岛市市南区龙山路26号。

    该建筑位于信号山南麓,其左右分别为俾斯麦兵营和德占时期“欧洲区”内的别墅。建筑师为德国人施特拉塞尔,草图设计为总督府建筑师马尔克,占地面积2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682.35平方米(其中地下室1081.85平方米),是一座石、钢、砖、木混合体的四层建筑,总高度30余米。楼内设地下室。部分墙面饰以一块块巨大的花岗石,石面加工粗朴。淡绿色和淡灰色的花岗石在正门的山墙上组成光芒四射的太阳纹饰。山墙角饰有以石料凿成的帆结。顶部由花岗岩组成放射状山花,在波浪形饰的檐口上饰有诺曼龙龙头。南立面东西两部分以券柱廊为主,柱帽、檐头、墙角基部等均由粗犷的岩石迭砌。屋顶为木结构,形式多样,表面覆盖鱼鳞瓦、牛舌瓦、筒瓦、有红色、蓝色、米黄色等,色彩交错,为威廉时代风格和青年风格的结合。远处观望,整个建筑在绿树掩映的半山坡上,红色、蓝色的屋顶,米黄色的外墙,十分耀眼醒目。

    该建筑内部平面、空间组合灵活,高低错落,富有立体感。室内有大厅(金色大厅)、大餐厅、小餐厅、会客室、卧室共15个房间。经三道门,进入大厅,大厅通往二层的楼梯下三扇彩色雕花玻璃窗,巧妙的利用后面花房的光线形成灯箱的效果。经过大厅,可通向办公室和餐厅。大餐厅内装饰豪华,中央吊灯重达1吨多。房间内部为“人”字形地板,天花板、护墙板、窗台、门框均有精致的雕刻花饰,壁灯、吊灯五颜六色、造型各异,室内壁炉上镶嵌有各种玉石,闪闪发光。部分内墙表面裱糊绫子、粘贴马赛克。室内陈设的德国钢琴、沙发、茶几、书橱等物,至今保存完好。二楼是卧室,三楼为客房及佣人用房。楼东南角有阅兵室,可俯视建于大学路上的德国兵营——俾斯麦兵营。楼周围建有5~6处地堡,其中还有通讯地堡,楼北约100米处修有马厩(现已拆除)。楼后建有不锈钢支撑的玻璃穹顶花房,为青岛最早的不锈钢玻璃结构的大棚花房。不锈钢框架历经百余年,仍未有锈迹。

    1914年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后,总督楼成为历任日本青岛守备军司令的住处。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后,成为胶澳商埠督办官邸。1930年,青岛市政府正式决定将总督楼改称“市长官舍”,为历任青岛市长的官邸。1931年沈鸿烈任市长后,不再入住此处,仅作为接待宾客之用。1934年,正式命名为“迎宾馆”,沈鸿烈为该建筑题词。1938年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曾改作“国际俱乐部”。日本投降后仍改作“迎宾馆”。1957年毛泽东主席在青岛召开省市委书记会议期间曾下塌于此。该建筑1988年被评为青岛市十大优秀建筑之一。1999年5月1日对外开放。

总督官邸旧址石雕

总督官邸老照片系列

德国海军第二营营部大楼旧址

    德国海军第二营部大楼旧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现代建筑——青岛德国建筑群之一),青岛市历史优秀建筑。建于1899年。位于青岛市市南区沂水路9号。

    该建筑占地面积3008.68平方米,建筑面积1518.2平方米,砖石木结构。地上二层,地下一层,有阁楼。建筑平面呈不规则形,设计酷似别墅。方块形花岗石砌基,褐黄色沾灰墙,层间嵌条石,多折坡屋面。东南角一、二层为露木敞廊,正门入口处为折角券廊,后为半圆形堡楼,檐下露木贴墙,上部为折角形屋檐,绿盔帽屋顶,北面有露木敞廊。主立面南向,中部凸出墙面,隅石勒墙角,顶部隆起三角山墙。这种硬墙、虚廊与红瓦坡顶的有机结合,构成了该建筑特有的建筑风格。楼房正中是宽敞的楼梯厅堂,书房、会客室、交谊室位于一层南侧,西面是餐厅,北面是厨房和餐具室。楼梯位于大厅中间,两端扶手立柱有精美的雕花,两段立柱顶部各雕一尊栩栩如生的狮子。高大的券形窗上,镶嵌着以罗马神话故事为主题的透明玻璃。大厅中央精致的铜质德式吊灯仍在使用。二层有3间卧室,一处宽大的衣帽间,以及更衣室和浴室。建筑造型优美,小巧玲珑。

    1901年德国伊尔蒂斯兵营建成之前,德国军官居住在此楼。1912年,该建筑改成德国海军第二营部大楼。1923年,青岛诊疗所迁至该处。1933年扩建,改名为青岛铁路医院。该建筑现由济南铁路局青岛办事处招待所使用。

德国海军第二营营部大楼旧址

胶澳帝国邮政局旧址西南立面

    德国胶澳邮政局旧址

    青岛市历史优秀建筑。建于1900~1901年。位于青岛市市南区安徽路5号。

    该建筑由德国汉堡阿尔托纳区F•H•施密特公司承造,原属冯•提帕斯基希公司私人商业大楼,后由德国胶澳总督府租下一层为邮政局。建筑面积约2230.23平方米(其中地下室222.18平方米),砖木结构。地上三层,地下一层,有阁楼。主楼立面沿两侧街道走向呈非对称钝角形,花岗岩砌墙基,上部为红砖清水墙,窗台上方为连拱券廊。转角部高起攒尖塔楼。西、南立面各有一曲线山花,高陡屋顶开有弧形老虎窗,临街的屋面覆以红瓦,北面的平屋顶则用铁皮铺成。联拱券廊,高陡屋顶上的弧形老虎窗以及主立面的山花增加了建筑的变化。当时除一层为德国胶澳邮政局使用外,二、三层为宿舍,该建筑后来局部作了改造,凹廊装玻璃窗,原有的细部装饰在维修中改变。

    青岛解放后,该建筑为青岛市邮电局办公营业大楼,现由中国网通(集团)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客户服务中心使用。

新建成的青岛德意志帝国邮局

德国第一邮政代理处旧址

    德国第一邮政代理处旧址

    青岛市历史优秀建筑。建于1898年。位于青岛市市南区常州路9号,是青岛开埠后最早的邮政建筑。

    该建筑占地面积1508平方米,建筑面积436.24平方米。砖石结构。地上二层,乱石墙基,大门东南向 室内有14个房间,初为德国第一邮政代理处使用。1930年,青岛回教协会筹资购买此建筑并改建为清真寺。其正面山墙花饰改成三个清真寺圆顶形,并嵌有“1898”字样。门前石阶上雕刻有“寿”字及中国古典云纹图案(现已模糊不清)。建筑以毛石砌筑墙基,屋面为红瓦坡顶。1945年另建平房16间,总建筑面积增加到716.53平方米,楼内设有礼拜堂(大殿)等。

    青岛解放后,该建筑一直为清真寺礼拜堂。

德国领事馆

    德国驻青岛领事馆旧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现代建筑——青岛德国建筑群之一),青岛市历史优秀建筑。建于1899~1912年。位于青岛市市南区青岛路1号。

     该建筑占地面积1408平方米,建筑面积1005.7平方米。砖石木结构,二层,有阁楼和地下室。建筑体中部为圆形拐角,上方为八边形尖顶塔楼,相邻两侧山墙山花呈不对称状,整幢楼房美观、典雅。最引人注目的是南立面,中心部分是两排长形窗户,中间起山墙,衬显建筑的高度。该建筑在西南拐角处建有塔楼,塔楼上覆双层圆顶。折叠的尖塔屋顶选用墨绿色,与米黄色墙面形成鲜明对比。主入口设在西南拐角的凹入部分,大块花岗岩粗石装饰券门。进门是宽敞的迎客厅,设于一楼的客厅、交谊厅、餐厅等房间均分布在南面,北侧则是通往二楼的木制楼梯。二楼布局与一楼相似,主要房间为卧室。部分房间护墙板上有镂花。房屋设有后门和供仆人上下出入的楼梯,从后门向下是地下室。

    该建筑的早期业主是德国律师、公证人曼弗雷德·齐摩尔曼。1926年12月德国政府租用此楼,在青岛设立领事机构。1945年纳粹德国投降后,德国驻青岛领事馆关闭,该建筑成为私人住宅。孔子后人孔祥勉(曾任青岛实业银行总经理和银行公会理事长)于1947年购买这幢住宅,将其命名为“南园”;后孔令仁(时任山东省政协副主席)于1986年将该楼捐赠给青岛市人民政府,设立青岛南园孔子纪念馆。一楼的客厅被辟为展室,陈列孔子画像和相关的著作与文献。

德国驻青岛领事馆旧址

德军伊尔蒂斯兵营

    德国伊尔蒂斯兵营旧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现代建筑——青岛德国建筑群之一),青岛市历史优秀建筑。建于1899~1901年。位于青岛市市南区香港西路2号。为德国侵占青岛时期三大兵营之一。

     1897年德国侵占胶澳后,为安置海军第三营,在太平山南麓依山面海处修建伊尔蒂斯兵营。该兵营由德军工兵上尉米勒设计,退休工程师拉菲尔特负责组织施工监管。占地面积6593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6000平方米。有兵舍、官舍各2栋,平房2栋,砖石木结构。主建筑为兵舍,坐北朝南,总长110米,建在离地面3米的山坡上,背依太平山,屋前为巨大的绿茵广场,整体造型庄重大方,气势恢宏。建筑设计采取了纵向三段式分隔手法,突出了中间的主入口和两侧的建筑拐角。营房斜屋顶坡度平缓,地上二层,地下一层,平面呈“H”形,中轴线式布局,中部和两翼凸出。米黄色水泥墙面,花岗石砌基,清水勾缝粉饰,隅石勒墙角,石条嵌券门、窗套,大斜坡屋顶,檐口伸出墙外较大,斜伸出的屋顶显得凝重典雅,属南欧式建筑风格。正门南向,精美雕花石柱支撑挑台,屋面中部高起装饰性山花墙,左右斜坡顶下一、二层露木敞廊过道与两侧翼楼相接。侧翼的北面有尖锥形塔楼,格外引人注目。

     兵营附属建筑的长廊栏杆使用中国瓦,以典型的中国方式砌成不同的几何形状和花卉图案。整个兵营位于群山环抱中,显得宁静自然。

     1914年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后,占据该兵营并改名为旭兵营。1924年,私立胶澳中学迁至伊尔蒂斯兵营。1929年改为市立中学校,1937年停办。1938年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校舍被占据改为兵营。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青年军把这里作为兵营。青岛解放后,该建筑为公共设施。

德军伊尔蒂斯兵营

德军伊尔蒂斯兵营

海员之家(水师饭店)西南立面

    德国水兵俱乐部旧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现代建筑——青岛德国建筑群之一),青岛市历史优秀建筑。建于1901—1902年,又名水师饭店。位于青岛市市南区湖北路17号。

     该建筑建筑面积4487.5平方米,高约15米,地上二层,地下一层,有阁楼。一层为石基砖墙粉面,二层以上为木制外廊和“半木构”式样,红瓦顶,角部突起尖顶塔楼。中央入口突起山墙,以强调构图中心,后部附有—20米长、14米宽的砖木结构礼堂,巴西利卡式平面,木廊楼座,木结构拱形屋顶,以玻璃罩顶灯和一排北窗自然光作为光源,塔楼之下和外廊扶栏处的交错桁架用作装饰,具有德国中古时期建筑风格。俱乐部中心为大厅,厅内三面墙设计成回廊式,有宽敞的舞台,二楼三面均设观众席,楼上楼下可容纳观众700人。水兵俱乐部内有餐厅、桥牌室、台球室等设施。既是当时德国海军的俱乐部,也是青岛第一座设有大型礼堂的建筑。整个建筑造型起伏变化,大斜坡屋顶、老虎窗宽敞的走廊,浑厚的木檐、木柱、木廊,显示出俱乐部活泼明快的风格,具有德国文艺复兴风格的典型形式。

     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该建筑为日本居留民团、日本侨民协会办公处。1945年,为美国海军俱乐部。

     青岛解放后,该建筑为共青团青岛市委办公楼。现由青岛市人民防空办公室使用。

海员之家(水师饭店)老照片

屠宰场办公楼俯瞰

    德国总督府屠宰场旧址

    青岛市历史优秀建筑。建于1903—1906年,又名打牛房。位于青岛市市南区观成路65号。部分楼特保存。

    德国总督府屠宰场全称为“胶澳总督府屠宰场和生物化学制药厂”,由德国人埃格布雷希特设计,德国建筑师斯蒂塞尔监造,建筑面积约1110平方米。厂房为全钢结构的单层厂房,厂区主要建筑由屠宰车间和管理用房两部分组成,包括1座管理楼、1座大型实验室及宿舍和3间屠宰大厅。楼后建有马厩及停放畜力车的车库。设计师最大限度地把古典风格的办公楼、公寓与现代化厂房合为一体,建筑平面呈“山”字状。车间采用工字钢柱形式,建筑外墙为砖木混合形式。有阁楼及地下室,花岗岩砌基座,正门东向,方形花岗石砌门套,上有尖顶露台凸形封闭式阳台,墙角镶嵌花岗岩隅石。折坡屋面变化丰富,立面装饰讲究、精致。建筑墙面采用砖砌山墙,局部处理为略微凹凸的装饰线条,为车间供水用的水塔处理成尖顶。山墙顶部的悬山博风做成交叉状。该建筑具有欧洲农村庄园式加工作坊的格调。

    青岛解放后,该建筑为山东省畜产进出口公司生产车间。现由青岛青联股份有限公司使用。

屠宰场办公楼东立面

总督府童子学堂旧址

    德国总督府童子学堂旧址

    青岛市历史优秀建筑。建于1900~1901年。位于青岛市市南区江苏路9号。

    该建筑位于一片背山面海的坡地上,由德国建筑师贝尔纳茨设计,皮科罗公司施工。规矩的造型与宽大的坡屋顶,如一栋传统的中国式建筑。该建筑地上二层,有地下室和阁楼。砖木结构,建筑面积758平方米。楼体造型对称,大门设在中央、立面内凹的中段建筑体高于两侧配楼。主楼南墙呈开放式。底层以四根直立圆柱撑起上部斜檐,二层为中式雕饰木质阳台,阳台中部立窗式拱柱,屋面中间设立的山窗,强化了建筑中轴线的效果。两侧房屋略前凸,窗户为直线型,有序排列,远看似相互通连,增加了建筑的虚空间面。室内木板地,木质楼梯通向二楼,整栋建筑给人轻巧、活泼的感觉。

    1914年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后,将该校强行占据,作为日本第二寻常小学,在原楼旁加盖了新楼,与原来建筑的风格明显不同。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接管青岛后,改为市立江苏路小学。青岛解放后为青岛市江苏路小学。1994年8月,改称青岛市实验小学。1999年校舍改造时保留了原有建筑风格。

督署学校新教学校

总督府童子学堂老照片

提示:支持← →箭头翻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