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 正文

独家:青岛记忆之六 写满沧桑的老建筑

来源:青岛新闻网 作者:郑言 | 责任编辑:郑言 2014-08-07 05:00:49

独家:青岛记忆之六 写满沧桑的老建筑

俾斯麦兵营

    德国俾斯麦兵旧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现代建筑——青岛德国建筑群之一),青岛市历史优秀建筑。建于1903~1909年。位于青岛市市南区鱼山路5号,中国海洋大学院内。为德国侵占青岛时期三大兵营之一。

     1897年德国侵占胶澳后,将青岛山以德意志帝国原宰相俾斯麦名字命名,在山上修建了南北两座炮台(俾斯麦山炮台及伊尔蒂斯山炮台),在山坡上建营房,称俾斯麦兵营。兵营位于环山的坳口上,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坐向西南。

     兵营共有4座营房,德国人洛塔尔·马尔克斯设计。建筑最初设计形式基本一致,因后来的改、扩、建,面积略有不同。第一、二营房建于1903~1905年,面积均为5865.17平方米;第三、四营房建于1906~1909年,面积分别为6425.67平方米和5921.23平方米。这4座营房的平面分别呈“H”形,围成一练兵场。营房建筑为古典构图,作横五段纵三段划分,中央与两端突出阶梯形山花作重点装饰,有地下室和阁楼,明显带有19世纪末期德国市镇建筑的痕迹。花岗岩墙基,折坡屋面,正立面窗户很大,多为拱形,阶梯式山墙、山花及新哥特式的装饰,为当时德国兵营建筑的通例。花岗岩嵌角、墙基与砖砌身相结合,形成建筑立面,为欧洲中世纪街市建筑的装饰格调。先期完工的两座兵营,山墙、山花、墙基和外廊护栏均用花岗粗石砌成,山墙上有“矛”和“盾”的标志。门窗为四圆券,是当时青岛德式建筑的常用手法。密排工字钢梁,中间填以三合土的楼层构造则是当时青岛德国建筑常见的构造技术。室内木板地,房间高约4米,装饰简朴。营房的南面筑有敞廊,各营房均建有与宿舍、厕所分开的盥洗室。整组建筑设计严谨,尺度适宜,红瓦、黄墙掩映在绿树之中,给人安静安详的感觉。

     1914年11月日本取代德国第一次侵占青岛后,该营房称“万年兵营”。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后,于1924年8月利用这座营房开办了私立青岛大学。1930年9月国立青岛大学在此正式成立。1932年9月,国立青岛大学改为国立山东大学。1937年11月抗日战争战事波及山东,学校被迫由青岛迁往重庆。抗日战争期间,该营房被日军占用作为兵营。1945年抗战胜利后,该营房被美军霸占,仍作为兵营。1948年8月,国立山东大学收回该营房,确定为大学本部及文、理两学院院址。1951年山东大学和华东大学合并,更名为山东大学。1958年秋,山东大学迁至济南,部分涉海专业在该校校址内成立了山东海洋学院。1988年1月,山东海洋学院改名青岛海洋大学;2002年10月,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该建筑群一直是该校的教学楼。

提示:支持← →箭头翻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