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 正文

高清:支教不是打酱油 青岛大学生探索把根留住

来源: 作者: | 责任编辑:王东升 2014-09-04 10:21:57

8月3日云南昭通地震发生时,彩云协会支教队地震前正在上课  刘奕坤摄影

    传统支教模式已不适应今天的需求

    “当我们策划今年支教行动时就曾有过顾虑,支教到底能为那里的孩子带去什么?”家在山东东营的刘照玮在几个月前决定暑假前往直线距离1800公里外的四川支教。刘照玮告诉记者,在探索了5年支教过程的基础上,他们发现传统的支教模式已经不适应今天的需求。

    “十余天的基本课程教学未必真的起作用,支教队员和老师教的地方也难免有出入,会给学生们造成困扰。而简单的趣味活动也会让学生把心都玩散了。”刘照玮说,今年他们已经开始寻求讲台外的教学改革。一方面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优化,进行专题性教学,将学习过的知识碎片系统化的整理进行教学;另一方面开展主题性支教拓展素质锻炼。让孩子们既学在“书”中又学在“玩”中。

    “同学们,泥石流来的时候一定要向河床两岸的高处跑,不要慌张……”思源义工助学团的王康向记者介绍,由于每年支教的地点多是地质灾害多发的西南山区,而山区的孩子们对于这些必备的自然灾害逃生技能知之甚少,去年助学团在贵州省六盘水开展的自然灾害安全教育课成为他们的精品课程,每年还会进行两次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的逃生演习,让支教的力量渗透到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

    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支教团体中,发现这种短期支教“副作用”的不再少数。而今,许多支教队都选择了这种“1+N”模式,将传统支教与多种主题教育相结合。

提示:支持← →箭头翻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