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 正文

高清:支教不是打酱油 青岛大学生探索把根留住

来源: 作者: | 责任编辑:王东升 2014-09-04 10:21:57

    

8月4日,云南地震后第二天,向阳花公益助学团志愿者带领学生晨读  潘晓林摄影

    编者按 

    每年暑期,都有大批大学生义务到各个学校、尤其偏远地区的学校支教,仅就青岛高校而言,每年也有上千支支教队伍。短期支教能否给当地孩子带来实质性的帮助?怎样避免支教“走过场”?随着支教规模的日渐扩大,不同的声音也涌现了出来,支持的,非议的……

    不可否认的一点是,虽然支教时间的确较短,带去的知识也许是次要的,但是大学生们先进的思想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都会给当地孩子不小的冲击,也许这短短的人生碰撞,就会影响他们今后人生道路的走向。从另一个角度看,大学生也许收获得更多,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得到了心灵上的洗礼和升华,也体验了责任和担当……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在这方面一直走在青岛各高校的前列,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探讨,走出了一条特色非常鲜明的支教之路。

大学生与当地少年共同点起火把 蔡欢欢摄影

    【青岛新闻网独家报道】

    深度:大学生在支教中打好短期“酱油”

    农历六月二十五日,彝族传统节日火把节的第二天。一群十来岁的孩子用火光为这些停留十余天的“老师们”照亮归乡的路,挥手送别。

    这是深处中国大陆腹地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大营盘村,他还有个为人熟知的名字——大凉山麻风村。在这里生活的孩子,已是第三代人。他们不再有父辈可怕的疫病,眼神里流露着野性的天真。

    20世纪50年代,凉山彝族自治州麻风病肆虐,当年的医疗条件落后,很多人染上了麻风病,为不传染其他人,这些麻风病人被迁移到几乎与世隔绝的大山里。谁都未曾想到,多少年后的今天,这里的教育也一同被隔离。

    2002年,随着台湾女记者张平宜的驻扎,这个“被刻意回避”的村子再次走进公众的视野。今年,中国石油大学春晖支教队踩着张平宜的脚步,走进这个村落,援助随同村子一度被遗忘的山区教育。他们深知,这种地方就是自己需要播种耕耘的土地。

    而面对大学生短期支教隐现的“副作用”,也让这个拥有22年支教经历的大学生团体犯了难。如今,不仅是他们,校园里几乎所有的支教团队都在酝酿一场大的变革,来化解短期支教映射出的尖锐问题。

春晖支教队合唱课上师生共同交流  刘照玮摄影

    大学生老师上岗须过“安检关”

    三尺讲台口难开、心中不知教什么、课堂纪律难掌控……在大学生短期支教过程中,一些刚刚上岗的大学生教师的问题接踵而至地显现出来。

    就选择支教的大学生而言,缺乏前期准备、难以适应学生到老师的角色转换、教学方法尚未掌握是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而主导这一系列问题的因素,就是大学生教师上岗前并未经过严格“安检”。

    蔡生娟是今年遵义市洗马乡小学迎来的12名贵客之一,这是她第一次以教师的身份站上讲台。而每次站上讲台之前,她都要在心中默念几遍自己的“规矩”。原来,这个“规矩”是她在上岗前的“安检”环节中为自己定下的。“讲课不要罗嗦”、“回答学生的问题要一针见血”是她对自己的提醒。

    在蔡生娟所在的支教团队,上岗前的“安检”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在他们出发前,记者在团队的准备过程中发现了这样一幕。

雁翎支教队将国学带进小学课堂  傅婷婷摄影

    “你这里这么讲小学生能听懂吗?”“你这么讲没法和学生进行有效互动啊?”原来,这是大学生老师的“安检”现场,这样的质问也不只一次出现在教学检查的进行过程中。

    每周一次的支教课程准备大检查是摆在老师们面前的第一大考验,教学检查每次都要进行两个小时的时间。先是课程组长汇报队员们教案的上交情况,然后是每位老师口述自己课程准备的细节,最后是批评与自我批评。而“批评”也是令老师们最为头疼的环节,队长要求不能说空话套话,必须一针见血地指出对方的错误,而且还要进行自我反省。

    课程组组长路允乾说:“这样严格的检查不可谓不‘残酷’,但正是这样的‘安检’,才能有力地保证课程准备科学有效地进行。”

     积米崖小学的支教“试讲”也是摆在老师们面前的一个大考验。老师们必须在接受“真枪实弹”的考验后才能真正上岗。每次“试讲”也会请当地的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听课,每个老师都面临过被学生问倒的尴尬,但正是这样的“尴尬试讲”才更早的让队员们熟悉了课堂环境。

手工课做蛋糕 刘照玮摄影

    三尺讲台外酝酿教学改革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如何制作蛋糕,同学们可以自己选择蛋糕的口味哦!”在大营盘小学的手工课上,支教队员正在和来自台湾的Kammy老师一起给孩子们上课。

    如今,春晖的“老师们”和张平宜的希望之翼团队一起,将“主题性支教”的理念从台湾引进大陆,成为大陆第一支开展较为成熟的主题性支教的队伍。支教内容也不再局限于简单的语文、数学这类的基础课程教学,引入的国学课、手工课、趣味课等主题性课程,通过折纸、做布袋、做蛋糕等一系列趣味游戏拓展素质教育。并辅助学校成立篮球社与梦想合唱团,让求学的梦想扎根发芽。

8月3日云南昭通地震发生时,彩云协会支教队地震前正在上课  刘奕坤摄影

    传统支教模式已不适应今天的需求

    “当我们策划今年支教行动时就曾有过顾虑,支教到底能为那里的孩子带去什么?”家在山东东营的刘照玮在几个月前决定暑假前往直线距离1800公里外的四川支教。刘照玮告诉记者,在探索了5年支教过程的基础上,他们发现传统的支教模式已经不适应今天的需求。

    “十余天的基本课程教学未必真的起作用,支教队员和老师教的地方也难免有出入,会给学生们造成困扰。而简单的趣味活动也会让学生把心都玩散了。”刘照玮说,今年他们已经开始寻求讲台外的教学改革。一方面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优化,进行专题性教学,将学习过的知识碎片系统化的整理进行教学;另一方面开展主题性支教拓展素质锻炼。让孩子们既学在“书”中又学在“玩”中。

    “同学们,泥石流来的时候一定要向河床两岸的高处跑,不要慌张……”思源义工助学团的王康向记者介绍,由于每年支教的地点多是地质灾害多发的西南山区,而山区的孩子们对于这些必备的自然灾害逃生技能知之甚少,去年助学团在贵州省六盘水开展的自然灾害安全教育课成为他们的精品课程,每年还会进行两次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的逃生演习,让支教的力量渗透到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

    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支教团体中,发现这种短期支教“副作用”的不再少数。而今,许多支教队都选择了这种“1+N”模式,将传统支教与多种主题教育相结合。

支教队员办起爱心市场  张津文摄影

    点对点帮扶让支教队在当地“扎根”

    “吕哥哥,你最近过得好吗?你寄来的学费我已经收到了,告诉你一个好消息,这次考试我考了年级第二,我会继续加油的……”

    大一结束以后的暑假,一次十几天的短期支教,却让吕鹏飞的心和一千多公里以外吕梁蔡家会中心小学的孩子们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由于当地很多孩子家庭条件困难,学费成了家里的一大负担,同心圆支教队的成员们决定对几名品学兼优的孩子进行长期点对点资助帮扶。

    一年级的马宇娟成为吕鹏飞的第一个资助对象,每学期都会按时寄给宇娟妹妹300元的学费。从此,吕鹏飞在遥远的山西多了一个亲人,多了一份牵挂,不仅常常会收到宇娟寄来信,汇报最近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还会经常通过电话聊聊家常。如今,宇娟妹妹马上就要升入三年级,吕鹏飞从自己的生活费中早就准备好了宇娟妹妹下学期的学费,“会一直资助下去的,想看着她顺利毕业,看着她成长。”对于未来的打算,吕鹏飞这样说。

    像吕鹏飞这样的长期点对点资助的情况还有很多,同心圆支教队的负责人江玉明拿出一厚摞资助材料说,支教队成立的“同心圆”基金会,在四年的时间里用43660元已经成功资助了127名学生,每年资助的衣物三千多件,书籍两千多本。不仅如此,建立长期的支教基地也让“同心圆”避免了很多短期支教队地点一年一换的尴尬。

    临近支教队出发的日期越来越近,唐立烨开始加紧准备在河北沧州的支教事宜。一年前,他还是作为一名预备党员参加了“同心圆”的党员先锋支教队,在沧州开始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支教。“同心圆”在河北沧州的支教基地已经建立了三年,今年,他将作为队长带领支教队的新成员再次起航,沧州长丰镇吴街小学的孩子们在这个暑假即将迎来老朋友和新客人。

    “每年支教队的队长都会从去年的成员中挑选出来,这已经成为‘同心圆’的传统,成员更加熟悉当地的情况,会给支教带来很大便利。不想因为短短十几天的支教结束以后就和当地失去联系,我们就要一直做下去,在这里扎下根。”唐立烨说道。

思源支教队的队员们正在搬运募捐到的衣物 李雪刚摄影

    支教目的为使教育“同权”

    “不要为了支教而支教,应该用一颗纯粹的心去对待。”向阳花助学团的魏元军说,十余天的短暂助学,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孩子们的学习状况,我们希望通过支教,让孩子们了解外面的世界,能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他们对生活的态度。

    向阳花助学团的团员来自全国各地,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科技大学、东华大学等18所高校,总计200余人都加入了进来。2012年以来,团队已经为贫困山区的孩子筹集到价值20余万元物资,4万余元公益基金,建立了两个图书室,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孩子50余人,教授中小学生1000多人。谈起这些,助学团团长曾智成说:“偏远地区的孩子和城市里的孩子一样,都享有得到平等教育的权利,我们做这些只是为了教育同权。”据了解,支教前先为孩子们准备点“礼物”已经成为了中国石油大学众多支教组织的一个传统。

    7月18日,思源学社支教团队长李雪刚突然得知暑期支教的贵州省铜仁市刀坝小学、新宅小学遭遇了洪灾。在了解到具体的受灾情况之后,队员们便开始为那里的孩子发起了一场爱心募捐。3500件衣服和1500件文体用品,每一件物品队员们都精心地整理、分类、包装成箱。其中一名支教队员说道:“虽然我们都还是大学生,不能帮助他们解决大的生活困难,但是还是希望通过我们的行动为山区的孩子带去关怀。”

    偏远地区的孩子和城市里的孩子一样,都享有得到平等教育的权利,不能因地域差异影响孩子的受教育的水平。大学生短期支教虽然不断影射副作用,但这并不能全盘否定大学生们为孩子带去的积极影响。短期支教模式在转变,副作用也将在学生不断的探索的支教模式下慢慢淡去。(记者 张进刚 通讯员 张伯驹 王艳)

    

    

    

提示:支持← →箭头翻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