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12月24日讯 近年来,青岛高新区机器人产业发展发展较快,研究实力较强,依托驻青高校、研究院所和企业,建设了一批机器人相关的研究机构和创新平台,在产学研发展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
高校及科研机构助力机器人产业
据了解,山东科技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山东省智慧机器人研究所、青岛市智能机器人工程技术中心、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10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先后落户青岛,为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技术保障和智力支持。
同时,一批机器人相关高端研发平台加快集聚。以中科院、中船重工、重点高校为方向,引进中科系、中船系、大学系等15个“国字号”创新平台,建成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院士工作站、10个市级研发服务平台和产业创新联盟,通过规划建设公共研发平台,提升产业技术创新环境,将为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今年以来,国家海洋科学与技术实验室、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等创新平台在高新区加快推进,占地50万平米的中科青岛研发城开工建设,成为中科院最大的区域级研发城。清华大学大数据研究中心、北京大学青岛产学研基地、北大科技园、清华科技园、纷纷落户,15个海洋装备研究机构年内完成注册,区域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拥有国内一流专家团队
一个城市的发展归根到底在于人才,代表高新区发展水平的不是工厂和机器,而是专业园区和科技孵化器里面一个又一个的创新团队。高新区把人才作为产业环境的核心要素,坚持政策“引”、平台“聚”、产业“兴”、环境“留”。设立亿元青岛“人才特区”专项资金,获批了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建成了青岛蓝色人才港,累计引进院士6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0人、归国留学人员180人、留学人员企业60家。
在机电控制、机械制造、电子工程、结构力学、工程装备与技术、控制系统、自动化等机器人相关产业领域,高新区拥有国内一流专家团队11人,为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制定出台扶持机器人产业专项政策
针对机器人产业特点,青岛高新区制定出台扶持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专项政策,在政策配套、资金扶持、项目建设、技术攻关、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市场拓展、人才支持等方面,用足政策、用活政策,重点鼓励从事应用于各种生产过程与环境的产业机器人、在各种特殊环境下作业的专用服务机器人、直接服务于人的家用服务机器人产品的整机、控制系统、关键零部件、系统集成、应用服务等环节的研发、生产、服务企业,营造优化机器人产业发展环境。
创新政策方面,国家、省、市各项支持项目建设、研发、产业化等领域的扶持资金向机器人企业倾斜。在研发费用、 申报科技进步奖、专利申请方面给予补贴;运营补贴方面,可根据项目规模,给予入园企业一定比例的建设补贴、财源贡献补贴;高管补贴方面,对在企业工作一定年限的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可按照其已缴的个人所得税数额,给予相应奖励;金融扶持方面,对吸引经高新区认可的国内外风险投资公司投资的机器人企业,高新区可进行不超过20%的跟进投资,三年内可按原价加同期银行存款利率逐步退出;住宿配套方面,以优惠价格向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技术骨干提供不同规格标准的配套住宅,满足员工就近住宿的需求;人才政策方面,作为青岛“人才特区”建设的政策区,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各类人才项目的资金扶持。
优越的区位优势条件
2012年,青岛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的全新城市发展战略,青岛高新区横跨三城,被赋予了辐射引领带动青岛城市发展的重要使命。
青岛国家高新区成立于1992年11月。2006年8月经科技部批准在胶州湾北部扩区,形成主园区,政策区面积达到19.75平方公里。2007年11月,市委、市政府调整成立新的高新区工委、管委,赋予市级经济管理权限,作为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机构,统筹推进胶州湾北部主园区开发建设。 2012年5月31日,青岛市委、市政府成立红岛经济区工委、管委,与青岛高新区工委、管委一套机构、两套牌子,管辖青岛出口加工区、红岛街道办事处、河套街道办事处及青岛高新区。辖区36个社区,户籍总人口8.1万人,陆地面积167平方公里。
立足于国家高新区“四位一体”战略定位和创新型科技园区的建设要求,青岛高新区在科技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园区创新创业环境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拥有青岛国家大学科技园、青岛高新技术创业中心、青岛高新区新产业创业中心等7个国家、省、市级孵化器,拥有青岛国家现代服务业数字家电产业化基地等7个国家级基地,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等2个国家级示范区。
提示:支持← →箭头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