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正文

独家:探寻青岛非遗 胶州孩子王情系大秧歌

来源:青岛新闻网 作者:徐恺 窦翰 | 责任编辑:郑言 2015-02-09 10:15:57

独家:探寻青岛非遗 胶州孩子王情系大秧歌

    【青岛新闻网独家报道】

    相关报道>>>>独家:探寻青岛非遗 做黑陶的老顽童

    相关报道>>>>独家:探寻青岛非遗 武林瑰宝鸳鸯螳螂拳

    相关报道>>>>独家:探寻青岛非遗 黄酒北宗香传天下

    相关报道>>>>独家:探寻青岛非遗 葫芦爸爸的烙画故事

    相关报道>>>>独家:探寻青岛非遗 胶东一绝饽饽榼子

    青岛新闻网2月10日讯 临近年关,伴随着中小学进入寒假假期,胶州市胶东街道斜沟崖村村民吴英民家的孩子慢慢多了起来。这些孩子来自斜沟崖村及其附近村子,他们是来向“孩子王”吴英民学习扭秧歌的。吴英民,国家级非遗项目胶州秧歌第六代代表性传承人,虽年近六旬,但依旧身体矫健。用他的话说:“这都得益于扭了大半辈子的胶州秧歌。”

    家中设置练功房

    吴英民的家是斜沟崖村一处普通民宅,走进大门,在院子和正屋的闭合空间,吴英民设计成一间简易的练功房,练功房带天窗,十分亮堂。

    练功房是吴英民教孩子们扭秧歌的地方,落地大镜子、道具、服装一应俱全,两排明显矮于正规练功房的压腿扶杆引起记者的注意。“这是专门给孩子定做的,孩子们太小,所以只能用矮的,为了这两条压腿扶杆可没少下功夫。”吴英民如是说。

    融入武术动作要领

    吴英民介绍道,胶州秧歌演员角色分为“鼓子”、“棒槌”、“翠花”、“扇女”和“小嫚”等行当,分别表现的是一家中的父亲(鼓子)、母亲(翠花)、儿子(棒槌)、儿媳(扇女)、孙女(小嫚),表演程式有十字梅、大摆队、正挖心、反挖心、两扇门等,伴奏乐器除唢呐外,还有大锣、堂鼓、铙钹、小镲和手锣等,唱腔曲牌有30余个。

    在采访间隙,吴英民即兴扭了一段“棒槌”角色的胶州秧歌。双手各持一根大约50厘米的木棍,时而跳跃、时而双手交叉、时而金鸡独立,力度十足。吴英民说:“胶州秧歌特色鲜明,其中在动作力度方面最有特色,就拿‘棒槌’一角来说,这个角色是胶州秧歌所有角色中表演动作幅度最大的,部分表演动作还融入了武术的动作要领,观众会看的酣畅淋漓。”

    拜师邻居李敬贤

    吴英民1978年退伍还乡后,于1981年任胶州市斜沟崖村党支部书记,在此期间,吴英民认真向民间老艺人学习,整理、研究本村及其它传承地的秧歌艺术。特别是从小便得到胶州秧歌代表人物李敬贤老师的真传。

    同时,吴英民还想方设法组建了传统秧歌队伍,亲自辅导、指挥,使胶州秧歌得到了很好地传承。

    说起拜师,吴英民讲起了故事:“小时候常在邻居李敬贤老师家玩,对胶州秧歌从小就耳濡目染。后来,李老师觉得我是个扭秧歌的好苗子,决定对我进行专业指导。记忆最深刻的是,小的时候在村里练功非常苦,特别是在交九严寒,非常冷,又是在户外,脚上全是冻疮。同时为了练臂力,当时还需要抓树练习,双手被磨破过好多次,常常是老伤未痊愈又添新伤,疤痕到现在都很明显。”

    受邀到北舞传授

    自1992年始,由吴英民领衔或指导的胶州秧歌队获多项大奖。1994年,吴英民一家被授予“秧歌世家”。1996年,代表青岛地区赴济南参加齐鲁民间艺术展演,获得了极大成功。同时,2006年由吴英民辅导的传统秧歌队还参加全国优秀秧歌展演活动,受到一致好评。

    令吴英民记忆最深刻的是1998年10月,受《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及北京舞蹈学院邀请到北京舞蹈学院传授胶州秧歌技艺。“受邀到北京传授秧歌技艺是我一生最难忘的记忆,北舞师生对民间艺术学习的渴望和激情令我十分感动。”吴英民说。

    爱妻幕后默默支持

    吴英民台前的成功离不开幕后爱妻的默默奉献和支持。“自打结婚以来,老伴就一直支持我的秧歌事业,后台所有的一切事宜我都不用操心,都是老伴一手操持。秧歌队的孩子们都亲切的叫老伴‘妈妈’,每次外出比赛,她都像妈妈一样照顾着孩子们。除了照顾孩子,演出服装的制作、伴奏乐器的管理,她都亲力亲为。老伴的身体本来就不好,老为我的事业操心忙活,现在仍是一身的病,我心里很过意不去!”(记者 徐恺 实习记者 窦翰)

独家:探寻青岛非遗 胶州孩子王情系大秧歌

独家:探寻青岛非遗 胶州孩子王情系大秧歌

独家:探寻青岛非遗 胶州孩子王情系大秧歌

独家:探寻青岛非遗 胶州孩子王情系大秧歌

独家:探寻青岛非遗 胶州孩子王情系大秧歌

独家:探寻青岛非遗 胶州孩子王情系大秧歌

提示:支持← →箭头翻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