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 正文

图说2013年世界政要喜怒哀乐 奥巴马焦头烂额

来源:参考消息 2013-12-15 17:18:22

奥巴马的2013年无疑是在连任的喜悦和对第二个总统任期的憧憬中开始的,1月21日正式就职之后,其支持率甚至冲到了60%的3年来最高点。然而,随着控枪的虎头蛇尾,奥巴马在美国国内和国际上开始遭遇一系列难题。虽然一系列的出访和首脑会晤让奥巴马在外交上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随着“棱镜门”事件的曝光,麻烦开始接踵而至:叙利亚化武危机、联邦政府被迫关门、美被曝监听多国领导人等事件让奥巴马应接不暇,而其最为看重的医疗改革在年底也是问题频发,招致美国各界批评,甚至将其支持率推到了41%的低点。可以说,2013年的奥巴马真是“焦头烂额”。图为2013年6月25日,奥巴马在乔治城大学发表演说,提出了减少碳排放的未来目标。在演讲中奥巴马突然暂停,掏出手帕,擦拭脸上的汗水。

“胡萝卜加大棒”化解国内抗议、推行反腐肃贪措施、突击军演检验俄军战斗力——普京回到俄罗斯总统宝座后燃起的“三把火”让世人分明地看到“硬汉重回舞台中心”的戏码正在上演,就连离婚这样的私人事件发生在普京身上也能让世界各大报刊的时事版甚至女性版为之疯狂。收留斯诺登、在《纽约时报》撰文批评美国则时时刻刻在提醒人们这位“硬汉”不只会下海看沉船、野外赤膊钓大鱼,而主导化解叙利亚化武危机则不单让普京的风头力压奥巴马,更清楚表明俄罗斯仍是世界上难以被忽视的大国。2013年普京收获的远不止登顶《福布斯》全球最具权势人物这样的“虚名”,而是让全世界看到“硬汉,回来了。” 这张拍摄于2013年7月20日的照片显示,普京在西伯利亚图瓦地区度假时钓鱼。

成功“回锅”日本首相的安倍晋三2013年伊始便开始了自己的“奔走”与“呼号”。刚一上任,安倍接连出访东南亚三国,紧接着又于2月访问美国,之后出访蒙古、俄罗斯、缅甸、柬埔寨、老挝等国——纵观其出访足迹,几乎绕着中国画了一个圈。除却出访的马不停蹄,安倍的嘴也没闲着,先是在“主权恢复日”上高呼“天皇万岁”引发邻国一片惊诧;接着又多次暗示希望能参拜靖国神社;此后更多次针对中日、日韩等领土争议发表强硬言论;除此之外,安倍在东京申奥陈词中还宣称福岛核泄漏“完全可控”,事后却连日本专家都认为此番言论着实不靠谱。虽然面对急剧降温的中日和日韩关系,安倍也是频频发声表达改善关系的言论,但“诚意”缺失,应者寥寥。2013年的东亚上空,各种声音纷乱嘈杂,安倍无疑是其中分贝较高的一个,殊不知,中国民间有句俗话“有理不在声高”。 图为2013年7月4日,安倍晋三在东京池袋的拉票活动中发表演讲。

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2013年的行程似乎被各种视察排得满满当当,无论海滨浴场、医院、马术俱乐部、游乐场这样的民生设施,还是食品加工厂、塑料大棚生产厂、拖拉机厂、蘑菇养殖场这样的工业企业,乃至板门店和前线岛屿,都留下了金正恩视察的足迹。这些视察几乎贯穿了整个2013年,哪怕朝韩关系恶化、美韩大规模军演甚至美军航母隐形轰炸机大兵压境也未曾停止。相信在可见的将来,金正恩视察朝鲜各地的新闻仍将不时占据各路媒体的版面。朝中社2013年7月16日发布的一组照片显示,金正恩视察一所蘑菇农场。

身为韩国首位女总统的朴槿惠,除却东亚女性特有的柔性与温婉,还多了一份从容与淡定,这或许得益于她跌宕起伏的人生。人事提名危机、朝韩关系恶化、日韩关系冰冻、东亚阴云密布,对一位刚上任的领导人而言,哪一项都是烫手的山芋,朴槿惠却稳健处理,不疾不徐地加以应对。无论是朝鲜核试验还是国内的万人游行,又或是安倍三番五次的见面邀约甚至日媒“大妈外交”的讥讽,朴槿惠皆淡然处之、把稳航向,引领韩国在东北亚这片风云变幻的“水域”中前行。图为2013年10月7日,朴槿惠(左)出席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企业人咨询委员会会议。

2013年,菲律宾总统阿基诺三世的目光似乎总是在北方邻居的身上游移。中菲在南海的纷争未见缓解,阿基诺又将南海问题递上国际法庭,更声言要加大军事投入“保卫领土”,并与美国讨论增加美军在菲部署;香港人质事件发生三年,阿基诺仍把所有责任推给枪手,港人至今等不到一句他的道歉;台湾渔船被菲海警以越界捕鱼为由追逐射击致一人身亡,阿基诺竟称忙着选举不知情。当阿基诺频频与北方邻国对抗之际,菲遭强台风“海燕”重创,加之经济低迷官僚腐败,引发民怨一片沸腾。或许,阿基诺也该考虑如何收回目光,多关注脚下的土地,多想想如何与邻为善了。图为2013年2月25日,在菲律宾奎松市,阿基诺三世在人民力量革命27周年纪念活动上讲话。

2013年伊始,泰国美女总理英拉执政可谓渐入佳境。上任两年有余的英拉凭借其柔性治国的特质,不但一定程度上平息了泰国国内的政治纷争,而且在外交上也缓解了与邻国柬埔寨剑拔弩张的关系。此外,多次出访及参加国外大型国际会议的英拉,也以其清丽大方的外形和气质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但年底的“特赦法案”却在泰国引发了政治狂澜,在野党不但反对特赦法案,而且誓言要将英拉政府连根拔起。可以说泰国“红衫军”、“黄衫军”政争再起为英拉今后的执政道路罩上了阴云。图为英拉2013年11月7日在首都曼谷发表讲话,呼吁集会者停止集会。

2013年对德国总理默克尔来说可谓顺风顺水,德国经济一路走强在哀鸿遍野的欧盟显得鹤立鸡群。随之而来的除了在欧盟中不断增强的政经影响力,还有默克尔在德国国内如日中天的支持度。9月,默克尔领导的基民盟和姐妹档基社盟在德国大选中得票远远领先其他政党,最后以20多年来最高的得票率,默克尔成功连任总理。然而,“棱镜门”事件曝出默克尔的手机遭到盟友美国的监听,随着事件发酵,更多的国家被曝出参与其中。试想,自己身为一国领导人,一言一语却都在众多国家情报部门的监听之下,这事任谁都会感到相当郁闷吧。图为2013年10月25日,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默克尔在欧盟峰会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

“自拍”一词11月被英国牛津字典选为2013年年度词汇,不少媒体认为,这代表着自媒体时代的“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而英国首相卡梅伦和他的保守党似乎也面临类似的问题。英国经济的低迷让年轻人开始对卡梅伦和保守党的政策产生不满,其支持率一度低于伦敦市长,英国对叙动武的动议也罕见地遭到议会否决,更有越来越多的英国人开始倾向脱离欧盟。压力之下,卡梅伦先是推出青年就业刺激计划,其后又力推就是否退出欧盟进行公投。与此同时,改善对华关系、增加中英经贸往来也成了提振经济的重要一步棋。年底的访华商贸之旅,卡梅伦开微博吃火锅玩自拍,使出浑身解数,而中英也顺利达成多项商贸协定,或许能让卡梅伦松一口气。瞄准2015年连任的卡梅伦不知会否继续用自拍拉近与民众的距离,不过还是有外媒提醒他“上一个用自拍拉选票的陆克文先生,已经输掉了选举”。图为卡梅伦在推特上分享的与马云的合影。

法国总统奥朗德2013年是由出兵马里开始的,此后,无论是在叙利亚化武危机还是伊朗核问题谈判中,法国的表现都出人意料地比美国还要强硬,时至11月份,奥朗德甚至还计划出兵中非,准备在非洲的第二场战争。但与奥朗德在国际上强硬果决的表现形成鲜明对照的却是其在法国国内的举步维艰,且不论他与现任和前任女友之间时不时爆出的八卦新闻,单一个“遣返吉普赛女孩”事件就让其狼狈不堪,而其后针对政府增税计划的大规模抗议更让他头疼。虽然最后奥朗德做出了暂停增税的让步,但也对其威信造成了巨大打击,其支持率在11月已经跌至20%。不知道接下来面对法国经济衰退这道更大的“坎”,奥朗德要怎么跨过去?图为2013年6月20日,奥朗德在法国西南部洪灾区视察时翻越一道篱笆。在该地区持续好几天的严重洪灾已经造成3人死亡,位于卢尔德的罗马天主教朝圣地也被迫关闭。

曾于1993年和1997年两度担任巴基斯坦总理的纳瓦兹·谢里夫2013年6月第三次担任总理,其领导的巴基斯坦穆斯林联盟也成为巴议会第一大党。1999年发动军事政变解散谢里夫政府的巴基斯坦前总统穆沙拉夫今年虽冒险回国参加大选,但先被取消参选资格后又陷入多起案件的缠讼泥潭。反观谢里夫,在巴总统选举获胜后,其领导的穆斯林联盟已确立了在巴政坛的强势地位。可以说“梅开三度”的谢里夫,其执政地位比前两次出任总理时更加稳固。图为2013年8月14日,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谢里夫在独立日庆祝活动上向人群挥手。

有意政坛“不倒翁”之称的意大利前总理贝卢斯科尼2013可谓诸事不顺,先是其领导的中右联盟在年初的大选中败于中左联盟,众议院议席大幅减少;接着又分别因泄密罪、与未成年妓女性交易、逃税等案被判刑;到了11月,老贝的参议员资格被取消,豁免权也随之失去,虽贵为前总理只怕也难逃牢狱之灾。曾是二战后意大利执政时间最长的总理老贝,如今似乎只能靠丑闻和官司来引起公众的注意。图为2013年10月2日贝卢斯科尼在罗马出席参议院会议的资料照片。

陆克文2010年挟高支持率却因吉拉德“党内政变”被迫辞去澳大利亚总理时,不知道他有没有想过有朝一日夺回总理宝座。当2013年6月陆克文第三度挑战吉拉德并最终如愿以偿时,不知他又是否料到了3个月后在大选中完败。可以肯定的是,当2013年11月13日陆克文含泪宣布辞去议员职务、正式退出政坛的时候,这位经历了戏剧化起起落落的澳大利亚“中国通”的政治生涯真的画上了句点。图为2013年9月7日,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市,陆克文(右)在工党集会上发表演讲,并承认工党在当日举行的澳大利亚联邦议会选举中失败。

当穆尔西头顶埃及首位非军人总统的光环走马上任时,他的前任穆巴拉克正在接受埃及法庭的审判。然而,就在穆尔西上任一周年之际,埃及再度爆发大规模示威游行并发展成流血冲突,最终埃及军方在7月3日罢黜穆尔西并将其软禁。11月4日,穆尔西在被罢免4个月后步其前任后尘,走上法庭接受审判,而法庭外爆发的军警与抗议者的冲突似乎也预示着埃及正面临一场暴力对抗的轮回。图为穆尔西2013年1月30日在德国柏林的照片。

2013年8月,以“反美”著称的伊朗总统内贾德任期届满,回到校园重执教鞭,而与他一同离去的似乎还有笼罩在霍尔木兹海峡上的紧张空气。内贾德的继任者鲁哈尼出于经济和外部环境的需要,开始改变内贾德的政策,积极寻求与美国接触。最终在11月,美国和伊朗就核问题达成协议。或许,在保守派制约下的鲁哈尼在告别内贾德风格之后也不会走得太远,但内贾德屡屡要将“以色列这个瑕疵从地图上抹去”的言论确实与我们告别了。图为2013年3月8日,在委内瑞拉加拉加斯的委内瑞拉军事学院,当时还是伊朗总统的艾哈迈迪—内贾德出席委前总统查韦斯的国葬仪式。

提示:支持← →箭头翻页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