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 正文

高清图集:夹缝里的皮影戏 千年绝技恐将失传

来源:青岛新闻网 2013-08-12 17:55:36

高清图集:夹缝里的皮影戏 千年绝技恐将失传

    青岛新闻网8月13日讯 “一口叙述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这就是中国皮影戏的魅力。皮影戏,又称“灯影戏”,据《汉书》记载,最早始于汉武帝年间。皮影戏是融绘画、刻纸、说唱、戏曲于一体的傀儡艺术,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摇曳千年的灯影曾经折服了无数人,然而,皮影艺人虽身怀绝技,他们的生存现状却不容乐观。在皮影技艺绝迹30余年的青岛,记者采访了一位来自陕西的皮影手工艺人。他凭着一股又犟又耿的偏执劲儿,在强调批量化生产的工业社会中夹缝生存,举步维艰。(记者 谢小真 姜舒骞 实习生 杨莹)

高清图集:夹缝里的皮影戏 千年绝技恐将失传

    刘红顺,今年41岁,老家在陕西省华阴县。同学的父亲是县里小有名气的皮影艺人,乡里乡亲谁家有红白喜事,都要请他去表演皮影戏。29岁的刘红顺原在当地一家工厂做工,工厂因效益不好倒闭后,他便萌生了学习刻皮影的想法。

    “看到我没白没黑地当学徒,我同学十分好奇和不理解。这门2000多年的手工雕刻技艺让我越发痴迷和上瘾,我常常会拿着自己刻的皮影欣赏几个小时!”老刘笑着告诉记者。

    初当学徒,老刘家乡皮影的销路特别好。曾有一青岛的商人去老刘家乡和邻近的县城,订做了4万件皮影,欲远销美国。在两个月的时间里,两个县城的上百人除了吃饭、睡觉,剩余的所有时间都用来做皮影。

高清图集:夹缝里的皮影戏 千年绝技恐将失传

    2006年,老刘用了十几天的时间,刻了一幅《太岁》,被当地一位民间收藏家以1800元买下。“那种感觉,真叫一个爽啊!”回忆起自己在皮影道路上的“第一桶金”,老刘依然难掩兴奋。

    这件事给想要外出闯荡的老刘打了一剂强心针。2009年,练就了精细技艺的老刘,背上独门工具、怀揣一腔实干的热情,单枪匹马到了让他萌生梦想的地方——青岛。

高清图集:夹缝里的皮影戏 千年绝技恐将失传

    2009年,到了青岛以后,老刘在市北区易州路租了一个6平米的小屋,月租金260元。为了有个像样的店面,老刘还在即墨路小商品批发市场盘了一个不大的店铺。

    老刘告诉记者,皮影多用牛皮,也可使用驴皮。一个影人的制作要包括制皮,描样,雕镂和上色等十余道工序,上色用的染料需要加入用牛皮熬成的牛胶。这些复杂的工艺足短则几天,长则需要数周的时间。制作过程中,任何一个小错误都可能导致无法修改的毁灭性破坏。

    令人失望的是,老刘精雕细琢的皮影,听者众而观者寥。与别家商铺机器制造的廉价皮影相比,老刘的纯手工皮影曲高和寡。走进店铺的人,多是被巧夺天工的艺术品吸引过来,但寻价之后,多数人选择了离开。

    皮影的价格根据尺寸大小、雕刻复杂精细程度,从百元至千元不等。然而,机器生产的皮影则十分廉价,但是,以次充好的机器制品却更得受市民和外国旅客欢迎。

高清图集:夹缝里的皮影戏 千年绝技恐将失传

    高昂的租金和微薄的收入,让一腔热血的老刘有些泄气。但是,他依然坚持着不卖机器制品的犟脾气。

    “为什么不能掺杂一些机器制品,这样既能保证有基本的收入,又不会影响你继续创作手工皮影?”记者问。

    “我就是这么个犟脾气。从我开始刻皮影以来,我就和机器制品势不两立!”在老刘看来,机器批量制造的皮影充其量就是工业产物,只有一刀一刀按着古老技艺传承下来的手工皮影,才能算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结晶。

高清图集:夹缝里的皮影戏 千年绝技恐将失传

    记者跟随老刘来到他租的屋子里。推开门,一股潮湿的霉气令人呼吸不畅。狭窄的小屋里除了一张床、一个柜子、一张桌子,再无其他。昏暗的屋子只有一盏闪烁的白炽灯,床周的墙体出现了大面积的裂痕,墙面上除了房东留下的涂鸦,布满厚厚的污垢。

    就是在半平米不到的柜子上,老刘埋头刻皮影。“刚来青岛那会儿还年轻,一刻就是一整宿。现在上了年纪,腰椎和视力都很吃力,每天刻6个小时,就非常的疲惫!”就这样,老刘度过了4年多简陋而单调的生活。

    由于皮影的销售惨淡,老刘的日子常常入不敷出,变得越发拮据。他的小店艰难地维持了一年,连房租都没有赚回来,老刘不得已放弃了开店。从青岛出发,背着昂贵到几乎无人问津的皮影,走南闯北地摆起了地摊儿。

高清图集:夹缝里的皮影戏 千年绝技恐将失传

    老刘告诉记者,雕刻皮影最重要的就是心要静。一盏孤灯,一瓶解乏的青岛啤酒,一张牛皮,数把刻刀,就是他全部的生活。

    雕刻皮影时,要将刮好的牛皮分解成块,用湿布潮软后,在用特质的推板稍加油汁逐次推磨,使牛皮更加光滑平整,并解除皮质的收缩性,然后再描图样。描图样是把各部件的轮廓和设计图案纹样分别描绘在皮面上,再把皮子放在枣木上进行刻制。

    说到这儿,腼腆的老刘叹了口气。“过去,我一年用坏一块枣木,这两年,我现在用的这一块儿都没有什么变化。我的心可能早已不在这个让我着迷、又让我失望的皮影上了……”

高清图集:夹缝里的皮影戏 千年绝技恐将失传

    老刘的枣木刻板上,放了十余把年久的刻刀。据老刘说,雕刻皮影的刀具一般十余把,多则三十把以上。从刀具的制磨就能看出艺人的技巧深浅。木把的刀具都是他自己做的,铁制刀具是从老家唯一一家制作皮影刀具的手艺人那儿买的。现如今,老皮影艺人日渐凋零,制作刀具的艺人也为数不多了。怎样才能把千古技艺完整地保留,让子孙后代不至于只能在博物馆里一窥皮影风采,是老刘每日每夜都在思索的问题。

高清图集:夹缝里的皮影戏 千年绝技恐将失传

    皮影戏,在各地都有不同的叫法:河北唐山一带称“影儿”,江浙一带俗称“皮囝囝”,福建、广东则称之为“皮猴子戏”或者“竹竿影”。济南皮影戏过去叫“兰州布影”,直到1952年才改称“山东皮影戏”。

高清图集:夹缝里的皮影戏 千年绝技恐将失传

    2012年,老刘创作的皮影《四美人》在烟台某大型贺年会上获奖。在老刘看来,凡是懂皮影的人,就是他的“伯乐”。没有什么比“你的皮影货真价实”更加令人欢欣鼓舞。

高清图集:夹缝里的皮影戏 千年绝技恐将失传

    在6个平米的出租屋里,老刘一住就是4年多。房东惊讶于他对皮影的固执甚至是偏执,朋友们戏谑地说:“老刘,你这辈子就适合刻皮影!”

    早些年的时候,老刘和前妻离异,前妻带着孩子去广东佛山打工。多年来,再无来往。拮据的生活和渺茫的未来,让这个年逾四十的男人陷入进退维谷的难堪。是去是留?是转业还是继续埋头苦干?“身无分文那是常有的事。可我总是咬牙提醒自己,再坚持一下,或者明天还有希望。这一坚持,就是4年。现在,我干不动了,也没心思干了。或者今年就是我告别皮影的分水岭了。”

高清图集:夹缝里的皮影戏 千年绝技恐将失传

    高温的小屋像一个蒸笼,即使白天也要开着灯,让破损的小屋里有一丝微弱的光。

    “如果能把皮影技艺保存下来,这将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可惜,恐怕我难以坚持了……”41岁的老刘为难地说。采访快要结束时将近下午2点,他邀请记者一同去吃午饭。“在老家,一晚面5块钱,在青岛要8块。如果有一天我不刻皮影了也扛不动大包了,我就去卖陕西的肉夹馍……”

高清图集:夹缝里的皮影戏 千年绝技恐将失传

高清图集:夹缝里的皮影戏 千年绝技恐将失传

高清图集:夹缝里的皮影戏 千年绝技恐将失传

高清图集:夹缝里的皮影戏 千年绝技恐将失传

提示:支持← →箭头翻页

分享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