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相关报道>>>>
【青岛新闻网独家报道】
紧邻海洋大学、老博物馆、老图书馆的黄县路,多年来,以它独有的地理风姿而闻名。而这条路所承载的文化底蕴,也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就诞生在黄县路深处的一个小院里,几十年年前,老舍一家在这里度过了他们一生中一段美好的时光。
从1934年初秋到1937年,应山东大学文学院聘约,老舍自济南来到青岛,那部让他享誉文坛的《骆驼祥子》,写的尽管是上世纪20年代的北京市民生活,却是在青岛的那个小楼上一字字写成的。胡挈青女士后来回忆说:“在黄县路居住的这段时间是老舍一生中创作的旺盛时期。”
由于老舍好客,黄县路的住所一度成为朋友的接待场所,甚至一些拳师、人力车夫和小商小贩也都会成为老舍的座上客。
杨振声故居
黄县路7号,这是一座两层砖混结构的小楼,是上世纪初由日本建筑师设计建造的。据说,当年,杨振声和该校的教务长赵太侔就住在这里。国立青岛大学的教授们,来青岛的作家、学者经常到这个两层的小楼作客,喝茶谈诗,煮酒论文。
杨振声故居门口的单侧石桥
杨振声故居门口的单侧石桥,是德占时期德国人建在青岛河上的石桥,北侧的桥已在城市建设中被拆,而南侧桥还保存至今,已经有百年历史。
说起青岛河,估计很多人都没有概念,现在青岛河已经在青岛地图上消失了,只有残存一段留存在黄县路和大学路路口附近。
青岛河曾经是一条季节性河流,青发源于青岛山,并在今青岛39中、掖县路一带汇集成水潭流下成河,全长不到5里。河道上游的掖县路大沟于上个世纪70年代被覆盖成平地并建起楼房 ,把两岸的大学路、龙江路连成一片。下游出海口一段则于上个世纪60年代初修成空心马路,成为大学路末端一部分。
如今,百年的石头桥栏坚守着不足70米的一条小沟,沟里的水有点浑浊,从黄县路经过大学路一直往海边流去。在大学路和黄县路路口,行人走在木栈道上,几乎没有人会关注旁边的桥下小沟其实是条名叫“青岛河”的小河,曾经被誉为青岛的母亲河。(陈志伟)
黄县路上到处都有绿色,美如油画。法桐、银杏、石榴树,几乎布满了整条街道。与高楼林立的繁华大道不同,黄县路有着自己独特的淡定悠闲的气质。这里的街坊们,也在日复一日的简单生活中,享受着都市里难得的幽静。
黄县路西段还保留了一段马牙石路
提示:支持← →箭头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