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奇兵营:
建于1899年,位于毛奇山(今贮水山)以东,伊尔提斯山(今太平山)北麓的山谷中。以德军总参谋长毛奇的名字来命名。据记载,该兵营最初的营房仅是一些简易的活动平房和军用帐篷。1905年11月,代理总督凡希麦恩与山东巡抚杨士骧在济南达成的撤军协议,驻胶州和高密的军队撤离中国的城镇。 1906年,德国开始为这些撤回的部队修建兵营。毛奇兵营主要安置高密撤回的海军第三营骑兵连的,毛奇兵营耗资50万马克。
据《胶州发展备忘录》记载,在1905-06财政年度,已经有一所马厩和带有武器修造车间的鞍具锻造间在军营中建成。同时,驯马场、一幢小房间的宿舍楼和办公楼也已经开工。1906-07年度,马场、宿舍楼、办公楼、火炮库及车库相继完成,1号营房已开工,2号营房也已着手备料的工作。军营建成后,除了骑兵连,帝国海军第三营的机关枪连、工兵连和海军野战炮兵连也相继入住该营。
1924年8月23日,日德战争爆发。11月7日清晨6时许,德军在信号山挂白旗投降。11时,德军代表在毛奇兵营的骑兵营长官邸内向日方递交降书。11月16日,日军举行入城仪式,全面接管青岛。11月20日,日军将毛奇山改为若鹤山,毛奇兵营也被改为若鹤兵营。据说,只要中国人经过兵营,必须向持枪的警卫脱帽鞠躬,否则便会招来一顿打骂,如果骑自行车经过,到这里时必须得下车,否则也得受到皮肉之苦。
1922年12月10日,青岛主权回归。1924年初,私立胶澳中学在毛奇兵营内成立。但没过多久,这里便被北洋陆战队占领。学校只好迁往湛山脚下的伊尔提斯兵营。
1931年,沈鸿烈就任青岛市长。1933年8月,将其创办的葫芦岛军校迁到此地,并改名青岛海军学校。
1937年11月,青岛海军学校内迁,1940年初在四川解散。
1938年1月,日本再次占领青岛,该兵营军再次成为日本海军的营房。抗战胜利后,这里又先后成为美海军和国民党军营房。
1949年6月,青岛解放后,仍为部队使用。
20世纪60年代,兵营还曾一度成为海军通讯联络学校的驻地。
提示:支持← →箭头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