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新闻 社区 房产 汽车 财经 旅游 健康 教育 美食 婚嫁 打折 营销
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青岛新闻 > 正文

感动:青岛4位六旬老人孤岛接送孩子上学13年

来源:青岛日报/青报网 作者: 2014-11-05 09:08:09 字号:A- A+

青岛4位六旬老人孤岛接送孩子上学13年

天刚微亮,黄岛区琅琊镇斋堂岛上的一艘木船就拉响了马达,准备出发。与其它渔船不同,这艘船上坐着7名要去对岸上学的孩子。

青岛4位六旬老人孤岛接送孩子上学13年

这是一条往返于斋堂岛和琅琊港码头的摆渡船。开船的是四位老人,年纪都在60岁以上。他们从2002年开始在这里摆渡,至今已近13年。

青岛4位六旬老人孤岛接送孩子上学13年

近几年,随着岛上年轻人大量搬走,运行船的成本又不断提高,摆渡这条船成了“卖力还不挣钱”的活儿,四位老人遇到很大困难。去年,合同到期,四人提出辞职。但找不到人愿意接手这条船,老人们放不下,便“暂时先干着”。

青岛4位六旬老人孤岛接送孩子上学13年

    老人们也不愿让这条船这么停下来。“干了一辈子交通,放不下。很多记者曾过来问,你们这样干能得到什么? 我们不想要什么,只是这船不能停”,在肖永禄家里,他对记者说了这句话。

青岛4位六旬老人孤岛接送孩子上学13年

  □青岛日报/青报网记者 任 钊 通讯员 韩 丽 王暖国

    青岛日报/青报网讯 10月30日是个雨天,早上六点半,天刚微亮,黄岛区琅琊镇斋堂岛上的一艘木船就拉响了马达,准备出发。与其它渔船不同,这艘船上坐着7名要去对岸上学的孩子。

    木船10多米长,中间的驾驶舱将其分成三个部分——船头、驾驶舱、船尾。船整体破旧、发黑,船头几块木板已被磕掉。

    甲板露天,驾驶舱可以躲雨。开船后,狭小的舱内挤满了来躲雨的孩子,为不影响驾驶员驾驶。带雨伞的孩子便向外推穿雨衣的孩子。“穿雨衣的你们出去,太挤了,雨衣又不怕淋!”推搡几下后,穿雨衣的孩子不情愿地都站到了甲板上。

    好在距离不远,10分钟,船就开到了对岸琅琊港码头。此时海上风浪大,船不好停靠,摇晃中一个穿雨衣的老人用带着挂钩的木竿钩住码头上的铁环,另一个老人急忙将船绳向上一甩,套住了系船桩,用力一拉,船头贴住了码头。同时,船尾也有一人用绳套住系船桩。船停稳后,孩子们沿着阶梯快速上岸,脚下不时有海水击打起的浪花。在岸上公路旁,已停放着一辆接孩子去镇上上学的校车。

    送毕学生,这条船稍作停留,上来两个村民后,又调头驶向斋堂岛。是的,这是一条往返于斋堂岛和琅琊港码头的摆渡船。开船的是四位老人,年纪都在60岁以上。他们从2002年开始在这里摆渡,至今已近13年。

    近几年,随着岛上年轻人大量搬走,运行船的成本又不断提高,摆渡这条船成了“卖力还不挣钱”的活儿,四位老人遇到很大困难。去年,合同到期,四人提出辞职。但找不到人愿意接手这条船,老人们放不下,便“暂时先干着”。这一暂时,就是一年。现在,为了维持船运转,他们想尽办法,生活陷入窘境,这种情况至今没有得到改善。

    是条“校船”、“救命船”、“生活船”

    斋堂岛面积0.46平方公里,现住村民500多名。虽离大陆直线距离只有0.7公里,但有大海相隔,村民出行只能靠船摆渡。驾驶这条船的老人名叫肖永禄,今年68岁,是四人中年纪最长的。在船头甩绳的老人名叫肖永华,67岁。船尾甩绳的是肖永学,63岁,这三人沾点亲戚。在船头用挂钩的老人叫石增山,60岁。四人年轻时都是渔民,关系比较好。2002年,村里干摆渡的人不再干了,肖永禄便牵头,四人一同承包了这条船。

    摆渡不同于在陆上开车,陆上没有车,人能用别的交通方式。但在水上,没有船就会寸步难行。多年来,这条船已成为岛上孩子的“校船”、危机病人的“救命船”、居民的“生活船”。

    斋堂岛之前有过学校,后来学生人数减少,2000年左右学校被撤销,岛上孩子都得去对岸上学。小学生放学早,能赶上最后一班船,每天就坐船回岛。初中生放学晚,家长就在镇上租房给孩子住。高中的孩子就都住校了。每天有7名小学生坐这条船回岛,周末有30多个孩子坐船,这是一条“校船”。

    岛上有一个乡村门诊,可遇到紧急病人就要去对岸治疗,这条船是危机病人的“救命船”。多年来,一遇到紧急病人,村民们便会第一时间给肖永禄等人打电话,而不论什么时候,他们都随叫随到。2012年大年三十夜里10点半,一位村民的孩子不慎将瓜子戳到了鼻孔里,孩子越是用手抠,瓜子越是往鼻孔里进,最终导致鼻孔大量出血。家人给肖永禄打了电话,四位老人立即放下手中的年夜饭,直奔对岸码头。经过抢救,孩子鼻孔里的瓜子被取了出来,血也被止住。这种救人的事,老人们已记不清发生过多少次。

    岛上村民靠打渔为生,日常所需得去陆上补给。冬天烧的煤炭,家里用的煤气罐,盖房用的砖瓦,水泥,新买的家电等都要靠这条船来拉。在这条船上,你会发现乘客大多都是带着大包加小包,很少有空手坐船的人。这是条村民的“生活船”。

    13年没有休息日,坐船的人少了,开船的人更难了

    尽管这条船对村民很重要,但经营起它十分不易。

    开这条船辛苦、枯燥。肖永禄记得,从干摆渡船的那天起,他们四个就几乎没有休息过,十几年里,天天要耗在码头,没有休息日,大年初一也要出来接人。生活范围只有“岛上——码头”这么大点,钟摆一般一天7个来回。在船上记者观察到,靠岸后老人们从不上去转转,一天时间几乎都在船上度过。他们每个人都有不停看时间的习惯,等待着下一班发船。常年的磨合,使他们之间没有一句多余的话。等候过程中,每个人就在不大的船上自己找个角落,坐着或躺着沉默。

    这营生虽枯燥,可前几年收入还可以。斋堂岛距码头近,摆渡属于村里的公益事业,村委就规定本村村民出行每人次1元,外面人3元、5元都行。虽然收费低,但那时村里人多,住了一千多人,能基本维持下来。

    但近几年,岛上年轻人大都搬到陆上生活,村里光剩下老的少的,坐船的人少多了。记者看到,有几个班次的船一趟只拉了一个人,收了一元钱。“这就肯定赔钱了,把之前人多时挣的又得搭进去,一天算下来等于是在白干活”,负责向乘客收钱的肖永华老人说。

    另外,村里本来配的是条木船,马力小,遇到风浪天气不安全。考虑到孩子、村民安全,2008年,镇政府买了一艘铁皮游轮,以300元一年的低价承包给这四位老人。“开始时运转还可以,但铁皮船吃水深、船体重,120马力,这几年柴油价格上涨厉害,一个来回得几十元油钱。加上每年更换电瓶、刷漆、年检等费用,有时就入不敷出,要自己往里贴钱”,肖永禄说。

    这仅仅只够维持运转的收入让四位老人的生活更加难了。记者看到,肖永华老人的裤裆边开了个小口却一直没有更换裤子,石增山穿了一双他孩子穿过的旧运动鞋在干活,肖永禄的日常生活得靠儿女在接济……

    几乎没有政府补贴,老人咬牙坚持,只因“这船不能停”

    既然坐船的人少了,就不能少开几个班次减少费用吗?村委肖委员对记者说,班次不能再减少了。在船上贴着的发船时刻表看到,每天早上六点半开第一班船,之后每隔一个半小时一趟,直到下午五点半,共7个来回。期间哪怕没有一个乘客,船也要定时开过去,因为对岸可能有人要过来。

    村里对上学的孩子坐船一直免费,对送孩子上学的家长也不能收钱。每天早上六点半,很少有村民坐船,这第一班船便成了专门送孩子上学的“校船”。为此,四位老人要每天五点半起床,再自己搭进油钱。

    难道政府就没有补贴吗?“有补贴,但很少”,肖委员说。在老人签的合同上写的是承包人自负盈亏。“每年除了消防年检能补贴些外,其他什么都没有了”,肖永禄说。

    那这么苦,为何还要干?其实,老人们已有理由不过这样的生活。去年,5年合同期到期,四人向村里提出辞职,不愿再干了。家里亲人也不愿让他们再干下去。“毕竟年纪大了,这活又太辛苦”,肖永禄的女儿肖凤超这样劝说。

    “但村里找不到人愿意接手这条船,年轻人看不上,老人们也看不上。岛上年纪大点的老人平时自己驾条船出去,在海上打几条鱼,一年也能挣一两万元。收入比这个高,而且更自由”,肖委员对此找不到人也很发愁。

    找不到人,村委便给老人们做工作,让他们暂时先干着。而老人们也不愿让这条船这么停下来 。“干了一辈子交通,放不下。很多记者曾过来问,你们这样干能得到什么?我们不想要什么,只是这船不能停”,在肖永禄家里,他对记者说了这句话。是啊,这船怎么能停?船一停,孩子怎么去上学?船一停,村民过冬的煤怎么拉?船一停,遇到急病该向谁求救?

    为了不让船停,老人们只能减少开支,零件坏了将就着用,每次加油少加一点,偷着少开马力大的铁船,多开马力小的木船。采访中,老人们没有启动过铁皮船。第一天,是因为岛上有人要运媒,铁皮船只能载人不能运货。第二天下雨,铁皮船有客舱,下雨天用正好的。而当记者已经登上铁皮船,肖永禄走过来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铁皮船的雨刷坏了,还没有修好,雨天开雨水会挡住视线。”最后,我们和孩子又坐着木船驶向对岸。

    临走时,天仍在下雨,海上风浪很大。与老人挥手告别,在码头边注视很久,看到他们的木船在大海中随海浪起伏着,感觉那么脆弱,但又那么坚强。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中石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