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结束夜跑后,参加夜跑的队员们都会合影
夜跑开始前,队员们正在热身
□青岛日报/青报网记者 孙冰洁
电影《阿甘正传》里,阿甘用了三年的时间,一直在奔跑,不为任何理由,也不知疲倦。如果别人一定要他给出跑步的理由,他只用母亲的一句话来回答:“要想往前走,那就得忘掉过去。”
从今年四月开始,每周一、三、五的晚上,都会有一群带着夜光手环的年轻人,沿着青岛海岸线,排成一队有节奏地奔跑着,面对周遭的好奇、鼓励甚至非议,他们仍一如既往地奔跑着。在许多夜跑团成员看来,健康身心固然是夜跑的最初原因,而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运动更让自己有了“找到组织”的归属感。
“我的团长我的团”
晚上七点,刚刚下班的徐磊健率先来到了位于奥帆中心情人坝附近的木栈道上,他从车里拎出一个行李袋,里面装着用于夜跑的“装备”:统一的跑步服、几十个夜光手环和一面写着“青岛夜跑团”的队旗。
7点15分左右,十几个身着运动服的年轻男女陆陆续续也来到了情人坝,这是他们事先商定的集合地点。11月的青岛已进入初冬,夜晚气温骤降,海风加剧了寒冷,他们开始在情人坝周围的空地上奔跑,热身并且等待尚未到达的队友们。
这是一支主要由年轻白领自发组成的“夜跑”团队,平均年龄在28岁上下。四月份成立初期,只有两个人。仅仅用了半年时间,已经发展成一支注册人数将近2000的队伍。作为“夜跑团”的发起人兼队长,谈到这点徐磊健也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好像一夜之间,整个中国的大中城市都掀起了一股跑步热,北上广这些一线城市有很多有名的跑步俱乐部,相比之下,青岛属于起步较晚的。”在夜跑团成立之前,徐磊健只是一名普通的银行职员,而随着夜跑团的壮大,徐磊健有了另一个身份:团长。
每周一、三、五晚七点半,这支夜跑团会在情人坝准时出发,沿着海岸线西行至中山公园、鲁迅公园或者栈桥,由于每次参与跑步的队员水平参差不齐,作为队长的徐磊健会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当天的跑步路线。“最少也要跑上6公里,一段时间后会增加至8公里或12公里,周日下午还要跑上一次长距离,从奥帆中心到石老人,一个来回,相当于半个马拉松。”
“晨跑和夜跑各有利弊,对于老年人来说,可能更适合晨练,但大多数白领工作较忙,早上没有时间锻炼,所以只能充分利用晚上下班后的时间了。”谈起夜跑团成立的初衷,徐磊健这样告诉记者。
提示:支持← →箭头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