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综合新闻 > 正文

独家:青岛老街系列 从马鞍山到贮水山

来源:青岛新闻网 作者:陈志伟 | 责任编辑:郑言 2015-01-08 05:53:39

独家:青岛老街系列 从马鞍山到贮水山

    贮水山,很多老青岛至今还叫它“大庙山”,这名称的背后,还有着一段屈辱的历史。

    自古以来,今贮水山都被叫“马鞍山”,海拔83米的东峰与海拔73米的西峰远看状如马鞍。明代建浮山所,在马鞍山上建烽火台,从此也叫烽台岭。

    德占青岛后,该山改叫毛奇山,西峰上建毛奇炮台,设8.8厘米口径加农炮3门,8.5厘米口径的加农炮3门。1914年日德战争后,日本人占领青岛,拆除了毛奇炮台的大炮,还将毛奇山改为若鹤山,并于1915年开始修建“青岛神社”,以纪念在日本侵占青岛期间阵亡的官兵。

    老青岛人把它叫“日本大庙”,把太平路上的天后宫叫“中国大庙”。

    而这座日本大庙就是“青岛神社”。从山下通往神社的108级台阶,对于日本人而言是神圣的,而对于中国人而言,每一步都是屈辱。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拟将日本神社作为“忠烈祠”,纪念抗日牺牲的将士。但久受日本帝国主义统治、奴役的青岛人,群起捣毁了日本神社,那座大牌坊则被愤怒的群众用大绳拉倒。

    青岛建城后遍寻水源,以海迫河、李村河、白沙河为水源地,建输水管道入市区,为加压以使自来水上楼,在山的东峰建贮水池,可容自来水6000吨,所以也叫贮水山,一直沿用至今。

    解放后,人民政府清理了贮水山上的遍地垃圾,作为贮水山公园。

    1983年青岛神社原址被辟为儿童公园。几经变迁,除上山石阶尚能辨认外,当年的痕迹已不存。青岛神社是日本侵占青岛的历史罪证,它昭示国人勿忘历史。

提示:支持← →箭头翻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