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路-武定路历史文化街区
上海路德占时期名为“上海街”,1914年,日本侵占青岛后改称“上海町”,1922年我国收回青岛,将此路正式命名为“上海路”。
鲍岛东山之上,原是一片荒岭,德占青岛后,在山梁上修了上海路,与俾斯麦街(江苏路)相衔接,西行通过胶济铁路至港口。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路的南半段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学街。那时的青岛仅有七所中学,在这条街上聚集着其中的三所。旧时,上海路的车辆和行人稀少,但在早、中、晚的上学和放学时间,学生们熙熙攘攘,人流如织布。那时,凡在上海路看见著长衫、围长巾、腋下夹着洋装书的学子,都是礼贤中学的学生。礼贤北邻是尚德小学,此外,还有文德女子中学在济阳路7号,崇德中学在上海路与阳信路拐角处。
上海路上最早的建筑是礼贤书院。当时德国传教士Richard Wilhelm来青岛后,学习中国文化,深深敬佩之下,自己取了一个中文名字尉礼贤,字希圣,自称山东人,信儒教。1900年他创办了一所学校,以自己汉文名字命名叫礼贤书院,设在胶州路上自己家中。1901年开始在上海路兴建校舍,是清末“废科举、兴学堂”后较早出现的中学。解放后改为青岛九中,是全国现存的“百年老校”之一。
罗大佑的一首《皇后大道东》,让香港皇后大道声名远播,在青岛,其实也曾经有一条皇后大道。
这条路就是青岛现在的武定路,现在这条路不是太有名了,当年它却是青岛城市建设早期的重要马路,初名奥瑟琳·奥古斯特街,以德国皇后的名字命名,所以也叫皇后街,单从路名上也可以看出其重要性。
武定路是早期由青岛区去大港的主要通道,经今江苏路、上海路、武定路、包头路而到港口。武定路周边地区想在已经规划为历史文化街区,这一区域主要是青岛开埠早期,专门为港务和铁路配套的仓储、货运和贸易区,也是旧青岛对外经济的一个重要枢纽。这这一区域不同于老青岛一般的“里院”建筑,而是青岛“港口居住区”的一个典型。
老青岛市民对“刘子山”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刘子山是旧时青岛“四大家族”之首。因其资产、房产众多,因此人称“青岛首富”或“刘半城”。至今,武定路、甘肃路、上海路一带的老房子,就是当年刘子山成片开发建设的一个区域,在这一带几乎都是单栋的别墅,且每幢建筑的多立面、叠檐式和门楼、山花的多样性,也从另一个角度诠注着青岛丰富多彩的建筑形式。目前这些建筑除了部分被居住者改装过外,基本保持完好。
提示:支持← →箭头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