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独家·图片故事】
与北京的胡同、上海的弄堂一样,里院是青岛特有的古老建筑。从传统民居到文化遗产,从精美绝伦到破旧不堪,里院延续百年,存留至今,它承载着一代又一代青岛人抹不去的记忆。
上世纪90年代,青岛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高速“起飞”,住在老里院的居民陆续动迁。加之外来务工人员大量涌入青岛,里院渐渐成了备受务工者青睐的“廉租房”。
20多年转眼过去,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住在黄岛路周边里院建筑群内的居民,90%以上是外来务工者,青岛原住居民不足一成。里院彻底演变成外来务工人员的聚居地。而“坚守”在里院里的青岛人也大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成了里院最后的原住民。
如今,随着城市的发展,很多里院已经不复存在,最负盛名的黄岛路,也将在今年启动拆迁。为了留存里院记忆,本网记者用镜头记录下原住民的故事。
画面中的老者是71岁的孙大爷,黄岛路17号里院的居民,他在这个大院里住了62个年头。9岁随父母搬来黄岛路,那时每个月房租5块大洋,他与家人挤在10多平米的房子里。半个多世纪过去,他在黄岛路17号结婚生子,在这里送走了自己双亲,在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养育孩子成家立业。直到十几年前,房屋政策改革,他才买下了自己住了半辈子的房子,不用再按月交房租。
谈到这座里院,孙大爷感慨万千:“以前大院可干净了,现在脏乱,话说回来,再脏乱它也是我的家”。他告诉记者:“这是青岛历史,应该像改造劈柴院一样改造它”。
据了解,黄岛路17号现有居民180多户,其中绝大部分是最近20年间来到青岛的外来务工人员,像孙大爷这样的青岛原住民只剩下10户。(孙志文 摄)
提示:支持← →箭头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