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综合新闻 > 正文

【青岛故事】青岛核武老人 半生为国半生为家

来源:青岛新闻网 作者:徐恺 孙志文 | 责任编辑:郑言 2015-09-21 06:13:56

 

    【青岛新闻网独家】

    日前,青岛市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事迹巡讲在黄岛区启动,曾荣获全国“最美老有所为人物”的75岁“核武老人”魏世杰作为代表压轴登台,一段“前半生为国,后半生为家”的主题演讲令在场的许多观众潸然泪下。

    在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等媒体的报道后,很多人了解了魏世杰老人的故事——他将26年青春奉献给了国防科研事业,经历过两次爆炸,见证了我国“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到了晚年,命运却和他开起了“玩笑”, 一家四口,先后出现了三个病人,这让他不得不在退休后的日子里当起了不离不弃的“父坚强”。

    而今,老伴儿和女儿的精神疾病越发严重,相当一部分时间都要在医院里度过。为了让智力缺陷的儿子锻炼自立能力,魏老让儿子独自居住。这样,75岁的“核武老人”便过上了独居的生活。

    在黄岛老城区海坛岛街的北段有几栋矮楼,楼体略显陈旧,楼所处的小区格外安静,“核武老人”魏世杰的家就在这里。9月18日清晨,青岛新闻网记者来到了老人家楼下,早早起床的魏老亲自下楼迎接。

     来到老人的家中,青岛新闻网记者受到了魏老的热情招待,端茶、倒水、洗水果,虽然一再婉拒,但魏老仍不停地忙前忙后。

    前半生为国:曾是“中国第一颗氢弹”研发团队成员

    1964年,魏世杰从山东大学理论物理专业毕业后,被当时在青海的第二机械工业部九院选中,幸运地成为“中国第一颗氢弹”研发团队中的一员。

    在九院,魏世杰被分配到第二生产部工作。第二生产部的主要职责是研究核武器中的炸药部分,魏世杰当时的任务是对炸药的“热物理效应”和“热应力”进行研究以及相关数据的统计,换句话说,主要是研究炸药的储存温度和爆炸效应。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魏世杰和同事们高兴得好几天没睡觉。

    每天都和炸药打交道,危险在所难免。“1969年11月份的一天,厂区的一个车间突然发生爆炸,爆炸点离我特别近,当时在里面工作的四个同事全部牺牲,他们的遗体已经无法找到,最后只能在茫茫戈壁滩上找到他们的几块肉沫儿。当时对我触动很大,我在想,工作时一定得倍加小心,一旦出现意外,丢掉了性命不说,多日繁琐的实验也会前功尽弃,得不偿失。”魏世杰说。

    在聊天中,青岛新闻网记者了解到,魏世杰和妻子陈位英曾是九院的同事。陈位英曾在九院负责化学分析,每天都要对氢弹所需的各种化学品进行分析研究。那个年代,两人在同事的撮合下发展成为恋人。

    魏世杰介绍道,在青海戈壁滩的十年非常艰苦。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缺吃的、也缺喝的,菜就那么几种,喝的水也不干净,可是大家心中只有一个梦,那就是让祖国的国防越来越强,谁也不敢来欺负我们。

    上世纪70年代,魏世杰夫妇同九院一起迁至四川继续研发核武器,在这里一干就是16年。后来,魏世杰带着老伴儿回到了家乡——青岛。

    “核武作家”:青海花儿原作者

    除了研究核武器,魏世杰还有一个身份——“作家”。他从小就喜欢写作,但一直没有圆梦。

    退休后,利用照顾家人的闲暇时间,他写了《东方蘑菇云》、《隐姓埋名的人》以及《禁地青春》等多本小说,之后陆续出版。其中,《禁地青春》影响力最大,成为当年的畅销读本,同时还被央视改编成电视剧《青海花儿》,在央视8套和各大卫视循环播放。

    除此之外,魏世杰的最新小说,已完成30余万字的《禁地青春续集》进入最后的整理阶段,不出意外的话,将在近期出版。

    去年7月份,魏世杰还有幸受邀参加了央视1套的《开讲啦》栏目,向全国观众讲述了自己不平凡的苦乐一生。

    后半生为家:家庭不幸 老人一肩扛 

    离开了魏老的家,青岛新闻网记者又来到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看望了正在住院接受治疗的陈位英和魏海燕。前者是魏世杰的老伴儿,后者则是他们的女儿。

    据了解,陈位英是在今年年初住进医院的,魏海燕则是近日刚刚来的。主治大夫王金东告诉青岛新闻网,母女两人均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分裂,两人曾先后多次住院,目前正在接受治疗,情况并不乐观。

    在采访中,青岛新闻网了解到,为了更好地照顾老伴儿,魏世杰专门为老伴儿请了一个护工,24小时陪伴照料,自己会定期到医院看看,送些家人爱吃的东西。腾出空,魏世杰不但要整理家务,还得照顾年过40岁、智力发育仅有学前年龄的儿子。一个人照顾三个人,魏世杰出门从来没有超过半天,下棋喝茶对于他来说太奢侈了!

    一家四口,三个生活不能自理,周围的邻居和朋友都替魏世杰捏了一把汗。据了解,魏世杰的儿子魏刚是在小学时查出的智力缺陷,为了培养其独立能力,魏世杰租了房子让儿子独自生活,每天会给他10块钱的生活费。女儿魏海燕的精神分裂是在2000年确诊的,犯病时精神处于极度亢奋状态,曾连续抬放5公斤重的大桶水长达8个小时。受到家庭不幸的打击,魏世杰的老伴儿在2006年被确诊同样患有精神分裂,严重时出还曾出现过自杀倾向。

    魏世杰原同事王月玲经常来看望老人,她告诉青岛新闻网记者,老人一直很坚强,几乎没见他哭过。

    晚年独居:自嘲“倒霉老头”

    在生活中,魏世杰喜欢调侃自己为“倒霉老头儿”,亲人相继患病,年过七旬的老人独自撑起整个家。而今,老伴儿和女儿的精神疾病越发严重,相当一部分时间都要在医院里度过。为了让智力缺陷的儿子锻炼自立能力,魏老租了个套间让儿子独自居住。75岁的“核武老人”便过上了独居的生活。早饭是小米粥泡饼干,午饭就炒一个菜,这一个菜还能吃两三顿,每天拿出两个多小时用来写作,还要找时间去儿子魏刚那里看望一下,魏世杰的独居生活非常充实,面对这一切,魏老始终面带微笑。

    魏老告诉青岛新闻网记者:“很多人问我,我如果有一天他不在了,家里人该怎么办?其实我早都想好了。”他说,如果那一天真的来了,会把老伴儿送到敬老院去安度晚年,把两个孩子送到慈善机构,让他们继续活下去!

    对于核武器,魏世杰表示,任何事物都是硬币的两个面。与核武器有关的一切全世界都需要反思,世界和平、家庭幸福不一定要靠核武器来解决!对于生活,魏世杰认为,世界上没有不能克服的困难!(青岛新闻网记者 徐恺 摄影 孙志文)

    一个煮鸡蛋加一碗泡了饼干的小米粥,魏老的早餐非常简单。他告诉青岛新闻网记者,由于他的老伴儿和女儿都在住院,家中只有他一个人,他平时吃饭就凑合一下,“吃的不多,营养足够就行了”。

    早饭过后,魏世杰老人离开家,步行赶去儿子魏刚的住处。魏老每天都要抽时间去儿子魏刚那里看望一下,帮儿子打扫一下卫生,给儿子送10块钱生活费。

    魏老的儿子魏刚先天智力缺陷,40多岁的他只有小学生的智商。来到魏刚的住处,魏世杰老人开始整理沙发上杂乱的物品,一旁的魏刚看到记者的镜头后,站立在沙发前,向镜头微笑。

    魏世杰老人每天都会给魏刚10块钱,让他自己买吃的东西,试着锻炼他的自立能力。魏刚懂得如何用钱换吃的,但他数不清钱数,经常忘了找零钱。还好周围的商户都认识他,不会因为魏刚的智力问题而欺负他。

    看完魏刚,老人又走到了附近的菜市场,他要准备未来几天的食物。魏老说:“天热的时候就拌个凉菜,简单方便,要是炒菜的话,炒一个菜我能吃上好几顿。”

    回到家中,魏世杰老人开始做午饭。老伴儿得病后,家中做饭做菜的营生就落在他一个人身上,魏老从一个不太会做饭的老头,变成了每天都要下厨房的“老厨师”。

    午饭过后,魏老来到书房写作。独居的魏老每天都要拿出两个小时的时间写作,他的最新小说《禁地青春》续集完成了30余万字,现在已经进入最后的整理阶段,不出意外的话,将在近期出版。

    独居的魏老每天都要拿出两个小时的时间写作,他的最新小说《禁地青春》续集完成了30余万字,现在已经进入最后的整理阶段,不出意外的话,将在近期出版。

时不时有朋友、亲人来探望魏老,他便热情招待。

    魏老珍藏着他和他老伴儿在青海投身核弹研究工作时的合影。他告诉青岛新闻网记者,他们在那个年代很少有合影的机会,尤其是从事秘密工作的年轻人,能在工作单位附近拍一张照片是很难得的。

    离开魏老的家,青岛新闻网记者又来到了青岛市第七人民医院老年病房。在那里,记者见到了住院治疗的陈位英和魏海燕。母女二人的病房相隔很近,母亲陈位英时常和女儿呆在一起,两人没有什么交谈,只是安静地坐着。

    在医院里,陈位英老人的意识清晰,但说起话来吐字不清。谈起她的老伴儿魏世杰,她不停地重复着一句话:“我头上长了个大包,必须做手术割掉,割掉以后我就回家陪老伴儿。”然而,这个“大包”其实是她臆想出来的。最近几年,老人的精神疾病不断恶化,即使吃药控制,但恶化过程仍在持续。

提示:支持← →箭头翻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