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11月29日讯(记者 朱颖)打造现代化国际城市、构建发展生态安全格局、实现“四节一环保”……今天上午,市城乡建委、市规划局等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意见》。意见从九大方面提出,我市将推进“国际化+”行动计划,加快建设“三中心一基地”,走符合中国国情、具有青岛特色的城市发展道路,打造组团式海湾型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
目标任务:打造现代化国际城市
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按照我市“加快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的总体要求,突出城市发展方式转变、特色风貌塑造、环境质量提升、管理服务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依法规划建设管理城市,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推进“国际化+”行动计划,加快建设“三中心一基地”,走符合中国国情、具有青岛特色的城市发展道路,打造组团式海湾型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实现城市规划科学、建设有序、开发适度、运行高效,努力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的现代化城市,让人民生活的更美好。
城市规划:实现“一张蓝图”
强化城市规划工作。科学制定城乡规划,加快推进“多规合一”,实现“一张蓝图”;依法实施城乡规划。对于违反规划的行为要严肃追究责任,维护城市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落实城乡规划批前公示、批后公布和公告制度,保证市民对城市发展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城市风貌:构建发展生态安全格局
塑造城市特色风貌。提高城市设计水平。塑造个性鲜明、独具魅力的城市景观特色。加强建筑勘察设计管理。落实“建设工程全生命周期服务”理念,进一步提升行业的信息化技术水平。加强生态间隔管理和风景名胜区管理。构建支撑青岛永续发展的生态安全格局。加强历史风貌保护和历史城区更新。
建筑水平:提升建设工程质量
提升城市建筑水平。提升建设工程质量,全面落实八方责任主体质量安全责任,严格执行两书一牌一档案制度。加强新建建筑选址安全审查,强化安全监督机构作用,加大对安全生产隐患、事故的处置力度,实现联动处罚。规范建筑市场秩序。严格法定建设手续管理,加大执法检查力度。推广装配式建筑。
2020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30%。构建工程建设市场监管与信用信息综合平台,实现以工程项目建设过程监管为核心的综合管理体系。发挥人才智库优势。加强建设领域前瞻性研究,打造城乡建设研究院等一批专业机构,促进研究成果转化。
节能建设:实现“四节一环保”
推进节能城市建设。推广绿色施工,完善绿色施工评价体系,实现“四节一环保”。推广清洁能源。构建以清洁能源为主的供热体系,实现城市供热向精细化、智能化、低碳化转型发展。实施能效提升,大规模推进绿色建筑发展,新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提高到75%。加强城市供水节水管理。建立完善节水投融资机制、水价调整机制,完善节约用水管理体系。
公共服务:推进智慧青岛建设
完善城市公共服务。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十三五”期间新建地下综合管廊总长度90公里以上,总长度达到140公里。优化街区路网结构。增加路网密度,打通城市微循环。加强道路维护管理。树立精品理念,建设一管百年的基础设施体系。加强停车场建设管理。建设公共停车信息平台和智能化停车诱导系统,有效衔接智能交通系统,实现停车资源实时共享。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快推进轨道交通建设,优化公交线网布局,制定合理的停车换乘优惠政策。优化供热燃气体系。
到2020年,市区管道燃气气化率达到90%。加强便民设施建设。到2020年,每个街道办事处规划设置一处达到国家二级以上标准的综合文化站,每个社区建有符合标准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和户外文体活动广场。推进智慧青岛建设。形成全市统一城市管理信息平台。切实保障城市安全。保持水、气、热等城市生命线系统畅通。
宜居环境:海绵城市建设 改造棚户区
营造城市宜居环境。大力推进棚改安居。到2020年,基本完成棚户区改造任务。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高质量的完成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任务,建成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青岛。开展黑臭水体治理。2020年底前,城市建成区彻底消除黑臭水体,完成主要过城河流综合整治。实施生态绿化。实现居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
防治污染:改善空气质量
开展大气污染治理。全市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营造良好市容环境。对新建违法建筑零容忍,规范城市家具设置。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城市保洁实行精细化管理、规划化作业。提高物业管理水平。将物业管理纳入对街道办事处工作考核。推进“健康城市”建设。至2020年,城区健康社区达标率达到85%以上。创新城市治理方式。改革城市管理体制。积极推动建立规划、建设、管理一体化的行政管理体制。完善城市治理机制。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协同、多元参与、合作共治”的城市治理格局。推进依法依规治理城市。形成较为完善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规范体系。
组织协调:加大城市规划管理指导协调力度
加强组织协调。加大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指导、协调和支持力度。建立城市工作协调机制,研究解决城市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落实工作责任。实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监督考核制度。
记者提问及问题解答实录:
地铁3号线12月中旬全线通车 30余条公交线调整
记者问: 意见中第六部分完善城市公共服务当中的公共交通的问题,下个月地铁3号线南段就要开通,在地铁开通之后,周围的配套的公交保障是怎么做的?包括提到了停车换乘优惠政策这是怎样的措施?
市交通委副主任邢昌友:青岛地铁将于年12月中旬开通3号线南段。此后,从老火车站到火车北站,整条线路将会连通。近日,市交通委和省交通运输厅做了汇报,准备在12月初进行评审,按照国家交通部的要求,评审必须从省级交通主管部门统一进行。按照相关规范要求,开通试运营之前必须进行3个月的空载试运行,我市初步定在12月中旬对3号线开通试运营。
为保证3号线南段的开通,市交通委已经调整和开辟了30多条公交线路,加密了5条线路,等3号线全线开通后,会对相关线路进行完善。
2020年 棚户区改造16万户 明年改造4.8万户
记者问:今年年初制订了年底完成6万户改造的重要任务,不知道现在这项工作进行的怎么样?2020年基本实现棚户区改造的目标,有一些什么样的工作规划?
开发局住房建设处处长袁德志:今年我市棚户区改造6万户。截止到目前,我市已完成拆迁5.93万户,完成计划的98%,剩下几百户正在抓紧推进。开工建设棚户区安置房7.6万套,超额完成任务。“十三五”期间,我市计划改造棚户区16万户,明年计划改造4.8万套,我市已安排部署了2020年的棚户区改造计划,确保在2020年前完成16万户的工作目标。
2025年 淡化海水达到60万吨/日
记者问:有两个关于节能城市建设的问题,我们要构建以清洁能源为主的供热体系,其实现在清洁能源所站的比例并不高,这个是不是有一个大体的时间规划?将采取什么样的措施?第二,是关于供水的问题,青岛是一个缺水比较严重的城市,下一步我市在开源节流,加强供水节水方面有什么举措?
市城市管理局副局长孙炜: 目前,我市清洁能源面积为3500万平方米,到2020年,全市清洁能源供热将达1.8亿平方米,占整个供热面积的57.4%,市区的清洁能源供热达到60%。
另外,为应对青岛市淡水资源缺乏问题,我市制定了水质提升工程三年规划,在全省率先提出,用三年时间把城市供水水厂、出厂水的水质全面提升,达到直饮水标准。今年已经率先在两个水厂进行了改造:一个是仙家寨水厂,36万吨的规模,改造工程现在进入尾声,按计划今年元旦前改造完成。另一个项目在黄岛,计划明年初完成。其他水厂都按计划制订了分年度实施计划,到2018年底以前,所有水厂出厂水质都达到直饮水的标准。
在开源节流方面,市水利局今年积极争取黄河水和长江水向青岛市应急供水,每天都在调度,保证青岛市供水安全。2013年,青岛市第一个海水淡化项目10万吨海水淡化厂已建成,董家口10万吨海水淡化项目今年也已建成投入运营,青岛市作为沿海城市海水淡化作为战略资源是可以保证青岛市的供水,通过海水淡化替代自来水的使用,百发海水淡化项目。今年实施了直接对青岛发电厂和青岛石油化工厂供水,每天可以达到1.5万吨,直接替代自来水,保证城市的供水。
目前,我市正在积极制定海水淡化规划,准备在2020年达到50万吨/日的供水能力,2025年达到60万吨/日的能力,青岛市区一半以上供水能力可以由海水淡化来提供战略支撑。
青岛计划新建青岛动物园和植物园 正在选址
记者问:今年青岛获得了海绵城市和地下管廊双试点城市,这两项工作对市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里?第二,提到植物园和动物园的新建问题,这两个园子的新建有具体的方案还是初步的意向?
市城乡建委城市建设处副处长辛克刚:我市每年拿出5%的面积进行海绵城市建设,到2020年达到25%的面积,75%的雨水控制的目标。 青岛的综合管廊建设在全国启动较早,高新区已建成了54公里的地下综合管廊,在全国形成了一定的示范效应,成网成片。今年,我市将在黄岛、高新区蓝色硅谷、新机场、李沧等区域选了13个项目作为试点,共50公里。根据新编的2016-2030规划,规划总长度接近200公里,下一步将会每年按照这个计划加快实施。
建委园林建设处副处长惠晓飞:由于青岛动物园和植物园均位于老城区,存在园区小、动物种类少、设施陈旧等问题,为此,我市将在十三五期间,进行青岛动物园和植物园的选址和规划建设,近期已经进行了新址的调研,明年将完成青岛动物园和植物园的规划和招标。
目前,青岛动物园和植物园基本定性为综合性旅游度假区,规模在2000亩至3000亩以上,加强园区中高档商业辅助配套,形成度假性质的高大上度假区。建成园林特色的综合性旅游区。
提示:支持← →箭头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