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综合新闻 > 正文

种大棚年入四五万 外出打工村民踏上回乡路

来源:青岛新闻网 作者:刘汉锋 张力伟 | 责任编辑:龙喵 2016-12-28 21:21:59

种大棚年入四五万 外出打工村民踏上回乡路

在昌盛日电银川光伏农业产业园上班的村民。

   

    【昌盛日电扶贫记 之一】>>>>>>总书记点赞的产业扶贫:原隆村来了青岛人

    【昌盛日电扶贫记 之二】>>>>>>五张照片看变化:贫困户何利霞一家脱贫记

    【昌盛日电扶贫记 之三】>>>>>>青岛扶贫故事:我和县领导互拍桌子成知交

    【昌盛日电扶贫记 之四】>>>>>>种大棚年入四五万 外出打工村民踏上回乡路

    青岛新闻网特派记者 刘汉锋 张力伟 宁夏报道

    融不进的城市,回不去的故乡。

    这是不少在外打工者发出的心声。离开熟悉的故乡,抛下老小外出打拼,更多是生活的无奈。

    近日,青岛新闻网记者来到宁夏永宁县原隆村探访发现,这个东西协作对口扶贫村,由于村里聚集了多家企业,产业经济发展,当地已经出现了劳动力回流的趋势,村里面青壮年的身影越来越多。

    讲述:打工难,回家更难

    44岁的万军红,就是返乡队伍中的一员。青岛新闻网记者第一次看到他,是一个穿着棉衣的厚背影。

    他骑着三轮车从青岛昌盛日电银川光伏农业产业园的园区驶过,同行的村民说:“看,那就是万军红。”万军红在村里很出名,一是今年7月份习近平总书记走访原隆村时曾与他亲切交流,二是因为他那无人能及的厚厚眼镜片,在农村极其少见,经常成为村民打趣的话题。

    第二次见到万军红,是在园区的大棚内,一个中等个头,身材干瘦的北方汉子,脸上始终挂着笑。带着好奇,记者首先询问了他那副“著名的眼镜”,“右眼1800度,左眼2000度,很多人以为我是高材生,学习学成这样的,其实不是,我只有初中文化,眼睛不好是因为先天性青光眼。”

种大棚年入四五万 外出打工村民踏上回乡路

万军红的脸上总是挂着笑容。

    俗话说,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谈起在外打工的经历,万军红依然笑对:“苦是苦了点,最重要的是对家里放心不下。”

    万军红有两个儿子,大的今年上初二,小的读小学三年级,媳妇身患残疾,两位老人年事已高。可以说,全家重担压在他一个人身上。没移民之前,万军红家住宁夏隆德县山河乡业沟村,从上世纪90年代他便外出打工,每年农忙时回家帮忙。

    “记不清有多少年了,反正好多年都不在家过年。”万军红说,他干的是冶炼工,在石嘴山打工,一个月能有四五千元的收入。为了多挣钱,春节一般不回家。

    “我们家的情况都这样了,我也想回来,在离家近的地方找个活干。可那时真回不来啊,在外面难,回家更难。老家全是大山,连打工的地方都没有,没有钱这个家就垮了。”他说。

种大棚年入四五万 外出打工村民踏上回乡路

万军红一家。前排中间为上小学三年级的小儿子。

     回归:挣得少点,总比外面强

    2014年8月,万军红从老家宁夏隆德县移民到了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刚开始,也在外面打工,但主要是打零工。”万军红说,“后来村里几个项目都发展起来,我就有了回家的念头。”

    万军红所说的项目包括葡萄酒、光伏农业等6家企业。其中,青岛昌盛日电银川光伏农业产业园是最大的一家。这家企业采用“光伏+农业”的模式,上面是光伏发电,下面是大棚,种植花卉蔬菜等。

    “由于我家是贫困户,可以优先安排我进园区工作,刚入园工资每天挣70元,主要种植花卉,学了技术可以自己承包大棚。”万军红说,他算了一笔账,刚开始收入可能低一点,但如果能包棚,一年挣个四五万不成问题。

种大棚年入四五万 外出打工村民踏上回乡路

万军红除了承包大棚,还为园区烧锅炉。

    2016年4月,万军红正式告别了在外打工的生活,回到村里。5个月后,他承包了一个香菇棚。“今年才开始包棚,经验不是很足,蘑菇照顾得不理想,收入会少点。所以到了冬天,我申请给园区烧锅炉,每天又能拿70元工资。”万军红说,虽然累了点,但比在外面强,赚到了钱还能照顾到家人。

    与万军红类似,28岁的王葡萄也在今年回到了村里。已经有两个孩子的她,之前跟随丈夫在银川等地的工地上搬砖,也干些杂活。回到村里后,在光伏农业产业园承包了两个花卉棚种植康乃馨,她说:“一个棚一年收入一万元,技术和管理都有人教,难度不大。最主要的是,回来后能照顾两个娃娃了。”

种大棚年入四五万 外出打工村民踏上回乡路

29岁的马玉霞担任班组长后,每月收入2400元。

    搭台:种上梧桐树 引回自家人

    “我们园区一期共有588个大棚,除去包棚的人员,用工高峰时能达到300多人,冬天用工少,也有100多人。”12月19日,昌盛日电银川光伏农业产业园招商经理赵永亮告诉青岛新闻网记者,“他们用工起薪为每天70元,干得好再加薪,主要从事蔬菜、花卉的种植。基本为农业项目,对于村民来说好上手。”

    29岁的村民马玉霞说,她刚进园区时种蔬菜,由于上手快,技术掌握得好,现在已经升任班组长,每月收入2400元。她说,现在在园区上班的,很大一部分之前在外地打工,尤其是妇女员工。

    原隆村党支部书记王升告诉青岛新闻网记者,每天70元,这个收入在农村来讲不算低,还是蛮有吸引力的。“现在村里产业属于发展期,以光伏农业产业园为例,目前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与我们的规划目标还有差距。”他说。

    赵永亮则表示,项目一期仅有1245亩,而规划总占地10000亩。如果全部建成,可创造就业岗位4000-5000个,使原隆村群众每年获得土地流转收入500万元,实现劳务收入1.25亿元。

    “农村要发展,必须要留住人。什么留人?产业留人。以前说‘家有梧桐树,引来金凤凰’,现在是‘种上梧桐树,引回自家人’。”曾担任永宁县主管农业副县长的满宏告诉青岛新闻网记者,原隆村就是走的这样一条路,一方面青壮年劳动力回归,使“老有所管、少有所养”,另一方面企业也会受益。可以说,发展得好,企业和农村会双赢。

提示:支持← →箭头翻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