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昌盛日电银川光伏农业产业园上班的村民。
【昌盛日电扶贫记 之一】>>>>>>总书记点赞的产业扶贫:原隆村来了青岛人
【昌盛日电扶贫记 之二】>>>>>>五张照片看变化:贫困户何利霞一家脱贫记
【昌盛日电扶贫记 之三】>>>>>>青岛扶贫故事:我和县领导互拍桌子成知交
【昌盛日电扶贫记 之四】>>>>>>种大棚年入四五万 外出打工村民踏上回乡路
青岛新闻网特派记者 刘汉锋 张力伟 宁夏报道
融不进的城市,回不去的故乡。
这是不少在外打工者发出的心声。离开熟悉的故乡,抛下老小外出打拼,更多是生活的无奈。
近日,青岛新闻网记者来到宁夏永宁县原隆村探访发现,这个东西协作对口扶贫村,由于村里聚集了多家企业,产业经济发展,当地已经出现了劳动力回流的趋势,村里面青壮年的身影越来越多。
讲述:打工难,回家更难
44岁的万军红,就是返乡队伍中的一员。青岛新闻网记者第一次看到他,是一个穿着棉衣的厚背影。
他骑着三轮车从青岛昌盛日电银川光伏农业产业园的园区驶过,同行的村民说:“看,那就是万军红。”万军红在村里很出名,一是今年7月份习近平总书记走访原隆村时曾与他亲切交流,二是因为他那无人能及的厚厚眼镜片,在农村极其少见,经常成为村民打趣的话题。
第二次见到万军红,是在园区的大棚内,一个中等个头,身材干瘦的北方汉子,脸上始终挂着笑。带着好奇,记者首先询问了他那副“著名的眼镜”,“右眼1800度,左眼2000度,很多人以为我是高材生,学习学成这样的,其实不是,我只有初中文化,眼睛不好是因为先天性青光眼。”
提示:支持← →箭头翻页